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致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发布时间:2020-08-13 15:14
【摘要】:研冗背景 红斑角化症是一组以广泛分布的红斑(固定或移动)为特征,可伴随掌跖角化等表现的疾病,主要有两种临床亚型:可变性红斑角化症和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二者均为具有不完全外显率和差异表达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分别由Mendes da Costa和Darier于1925年和191 1年首先报道并命名。PSEK发病往往从婴儿期开始,多数患者至青春期皮损发展最为完全,以后逐渐减少,损害常对称分布于掌跖、手背、手指、足背、胫前、肘、膝伸面等处,偶尔大腿、上臂、肩、颈和面部亦可受累,少数也可呈不对称分布,皮损为边缘锐利的角化过度性红斑,上覆鳞屑,有时在边缘可见色素沉着: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角化过度、角化不全、粒层缺乏、棘层显著肥厚及真皮炎症反应等。 PSEK的分子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Ishida-Yamamoto等曾对PSEK等进行文献复习,并在一个合并假阿洪征的日本PSEK家系中对兜甲蛋白基因了序列检测,结果发现在兜甲蛋白基因的第709个核苷酸处发生了一个胞嘧啶的插入,导致移码突变,结果兜甲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及构型发生了显著改变,根据此结果作者认为兜甲蛋白基因为PSEK的致病基因,但该结果受到了其他学者的怀疑,理由有:①本病的致病基因未经遗传连锁分析方法进行定位;②从表型上看,该日本家系罹患的可能是Vohwinkel综合征的鱼鳞病亚型;③兜甲蛋白基因已经被确认为Vohwinkel综合征的鱼鳞病亚型的致病基因。我们先前已经利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中国人报道的6个PSEK家系进行了临床表型和遗传特点的分析,并通过基因测序的方法证实中国人PSEK患者的兜甲蛋白基因不存在序列改变。目的 (1)利用遗传连锁分析方法排除兜甲蛋白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区域与PSEK之间的连锁关系; (2)利用全基因组扫描技术对一个多代中国人PSEK家系进行遗传连锁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R75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娄卫海,周冬梅,周垒,邓丙戌;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皮症1例及家系调查[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年01期

2 崔勇,周文明,李明,何平平,高敏,陈建军,张学军;中国汉族人6家系42例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的临床和遗传特点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年02期

3 汪新义,张基瑞,陈树民,卢宪梅;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病一家族报告 [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5年05期



本文编号:27921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7921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a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