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胶质细胞与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病原菌—痤疮丙酸杆菌相互作用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758.733
【图文】:
和大肠杆菌共孵育18小时[×200].3.2 电镜观察与P.acnes作用18h后,可见MG胞膜内陷,包绕吞噬细菌(见图2-A,B),细胞质内可见被溶酶体膜包绕的细菌,边缘清晰[图2-C]。-37-A B C图2:电镜下观察MG吞噬P.acnesA:MG 吞噬P.acnes的过程(×20k); B: MG 吞噬灭活的P.acnes的过程(×5k); C: P.acnes被吞噬时特有的细菌的结构(×20k)。
倒置显微镜观察:MG传代后贴壁生长,呈梭形或三角形,排列紧密,核分裂像多;和P.acnes共孵育后,大部分细胞变圆,部分细胞聚集成团,细胞周围有空晕(图1-A,B),可见MG吞噬灭活的P.acnes(图1-C),可见吞噬的E.coli,(图1-D)。-36-A B
图 3 TNF-α、IL-1β 的 RT-PCR 电泳图 对 MG 产生 TNF-α 和 IL-1β 分泌的影响s作用于MG 24 h时,TNF-α、IL-1β表达量均有明显增加准株灭活组与空白对照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标准-α表达量高于临床株作用的细胞,而标准株刺激MG表床菌株,但无统计学意义。(表3)-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厚敏;张建中;;异维A酸凝胶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年10期
2 赵慧霞;贾振宇;张艳玲;杨竞;;疏肝活血汤联合阿奇霉素颗粒治疗痤疮疗效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张宁;程波;冉鄂山;;中药藤黄治疗痤疮的疗效观察[J];贵阳医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4 王尚兰;何迅;;痤疮治疗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6年02期
5 朱云燕;唐荣祥;;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临床疗效观察[J];广州医药;2006年02期
6 张华黎;王威;;多西环素联合维胺酯治疗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06年04期
7 陈刚;;克拉霉素颗粒配合中药治疗寻常性痤疮及脓疱型痤疮14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年05期
8 郑燕敏;张兵;;痤疮治疗药物的现状及进展[J];上海医药;2008年06期
9 张爱玲;;寻常型痤疮面部护理临床观察[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赵敏;张念东;杨世海;;维胺酯胶囊联合罗红霉素治疗寻常性座疮86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天文;李春英;赵小东;刘玉峰;;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一种新的疾病[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李春英;高天文;刘斌;武彩霞;刘红娟;;1例新发生的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临床及尸检报告[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高天文;李春英;赵小东;孙立群;丁振若;刘玉峰;;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的病原探讨及救治[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4 王轶;李映琳;李秀敏;张云壁;姜波;应桂云;林英;杨翊;;芩栀苦参丸及部分中药对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研究[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5 李林溪;高宇;何伯萍;雷连成;韩文瑜;;痤疮丙酸杆菌的免疫调节作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品学分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兽药大会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高天文;李春英;廖文俊;刘健;;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的透射电镜观察[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7 王丹;骆丹;闵玮;林秉奖;;ALA光动力疗法对痤疮丙酸杆菌感染金黄地鼠的研究[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李春英;高天文;刘斌;武彩霞;刘玉峰;徐修礼;孙怡群;丁振若;刘彦仿;师建国;杨守京;王津存;;1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实验室检查及尸检报告[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9 杨鹏;雷连成;谢芳;韩文瑜;;痤疮丙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小鼠抗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感染研究[A];首届中国兽药大会——兽医生物制品学、兽医微生物学学术论坛论文集(2008)[C];2008年
10 林熙然;;痤疮的治疗策略及中西医结合研究[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邵成明;治“痘”药物多 选用须对症[N];健康报;2004年
2 霍孟华 陈国璋;怎样清除寻常性痤疮[N];中国妇女报;2004年
3 大卫;痤疮及其局部治疗用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4 赵彤;痤疮预防与治疗 (三)[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4年
5 陈国璋;痤疮有了新克星[N];人民政协报;2004年
6 ;面部痤疮的产生原因[N];大众科技报;2004年
7 宗君;面部痤疮治疗有新法[N];健康报;2005年
8 胡连荣;青春痘滋扰成年女性[N];中国妇女报;2003年
9 ;正确认识和使用“疗效化妆品”[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10 北京师范大学神经生物学硕士 耿志涛;阿拉伯人的防晒术[N];东方早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东杰;新疾病——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发病机制初步探索[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2 高剑;新疾病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病原菌——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三维模型重建及生物膜与微环境pH的相互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3 崔健;箬竹属植物黄酮类物质与挥发性成分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怡;新疾病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痤疮丙酸杆菌脑感染的分子生物学及形态学证据[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2 李陶强;进行性斑状色素减少症致病菌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发病机制初步探讨[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3 鲁传龙;小胶质细胞与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病原菌—痤疮丙酸杆菌相互作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4 王丹;ALA光动力疗法控制金黄地鼠皮脂腺斑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后炎症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5 陈丽华;高强度宽谱红光对痤疮临床治疗及体外抗菌作用的初步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6 刘丽华;重庆地区痤疮丙酸杆菌对四种抗生素耐药性的调查[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7 林尔文;脉冲光与热能(LHE)治疗不同类型痤疮的探讨[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8 杨鹏;痤疮丙酸杆菌分离鉴定及对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免疫预防[D];吉林大学;2009年
9 李琳;果酸治疗痤疮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10 尹霞;痤疮颗粒对痤疮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928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792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