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相关免疫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31 13:48
目的: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Lupus miliaris disseminatus faciei, LMDF)是多发于成年人面部的以暗红色结节为基本损害的一种皮肤病。皮损对称发生于颜面,特别在下眼睑、颊部、鼻两侧等处,少数病例偶可发生于颈、肩等部位。皮损多为粟粒至绿豆大小的结节,略高出于皮面而呈半球形或略扁平,淡红色或红褐色,表面光滑,质柔软。结节分批出现,孤立散在,有的集簇发生,在下眼睑形成堤状排列,数目不定,一般无任何自觉症状。本病病程慢性,结节数月至数年,偶可逐渐消失,愈后常留有萎缩性瘢痕。组织病理学显示真皮内可见上皮样结节,中心有时伴干酪样坏死及郎罕氏巨细胞,结节周围有较多淋巴细胞浸润。因此以前人们认为本病与结核感染有关。但多数研究者未检测到结核杆菌。有人认为对异物的变应性肉芽肿反应是其病因;也有人认为本病只是酒渣鼻的一种变形。国外有人检测到该病皮损中溶菌酶明显增高;国内有人研究发现LMDF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与可溶性白介素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也有人测得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异常。但有关树突状细胞(DC),即朗格汉斯细胞(LC)、CD44和体液免疫在LMDF发病中的作用国内外尚未见详细报道,而溶菌酶在国内尚未见研究报道。CD44是一种穿膜糖蛋白,与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以及细胞之间、细胞与基质之间的黏附有 WP=4 关;树突状细胞是体内最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具有迁徙能力,并参与淋巴细胞激活、生长、分化,从而调节机体对抗原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方式; CD20主要表达在未成熟的B细胞表面;CD45RA是CD45分子的一种异构体,又称白细胞共同抗原,主要表达在B细胞和部分T细胞(幼稚型T细胞)表面;溶菌酶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在吞噬抗原的同时,可引起各种免疫反应;由于LMDF皮损中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我们考虑这些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病变的过程。因此,本实验拟对患者皮损中CD44、S100、CD20、CD45RA、LZM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以探讨它们与LMDF发病的相关性,为LMDF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材料与方法:LMDF患者病例来源于2000年1月~2003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共计32例,均经临床和组织病理确诊为LMDF,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18~65岁,平均 29.78±1.80岁;病期1~12个月,平均为5.96±0.63个月。所有患者近3个月内未曾接受任何免疫治疗,且均无其他全身性疾病,亦无感染表现。取患者面部皮损区组织用于常规病理分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皮损中CD44、S100、CD20、CD45RA、溶菌酶的表达水平。选取本院五官科15例手术患者的健康面部皮肤作为正常对照。 详细收集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组织病理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免疫组化采用SP法,其结果采用秩和检验和成组t检验。 结果 1. 常规组织病理检查显示:入选的32例LMDF患者 WP=5 皮损中均可见到真皮浅层有轻中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及散在的中性粒细胞,并且,朗格汉斯细胞常见。根据病理表现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其中同时存在上皮样肉芽肿及干酪样坏死者16例(50%);可见有上皮样肉芽肿但未见到有干酪样坏死者13例(40.65%);有上皮样肉芽肿合并有脓肿者2例(6.25%),而且可见有中性粒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只见到真皮浅层有单一核细胞浸润,无其他特征性表现者1例(3.10%)。 2. 免疫组化结果发现:CD20、CD45RA为淋巴细胞胞膜着色;CD44为淋巴细胞的胞膜及部分胞浆着色; S100、溶菌酶为细胞胞浆着色。在入选的32例LMDF患者皮损中CD44、S100、CD20、CD45RA、溶菌酶的表达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各层比较P均0.01)。 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LMDF患者皮损病理的共同表现为上皮样细胞肉芽肿伴有真皮浅层轻中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及散在的中性粒细胞;但也有不同之处,如有的伴有典型的干酪样坏死,有的伴有脓肿形成等。这也许与本病处于不同时期、有无合并感染及取材部位等有关。因此,上皮样肉芽肿伴有干酪样坏死是LMDF典型的组织学特征,但是,常伴有多种形态存在。从发病机理上来说,本实验结果表明LMDF患者皮损中CD44、S100、CD20、CD45RA、溶菌酶等与正常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其中CD44作为共刺激因子诱导T淋巴细胞激活;且在炎症过程中,带有CD44分子的淋巴细胞还可提高细胞粘附能力,使白细胞浸润粘附,炎症病变扩大,而致慢性炎症性皮损的形成。S100+DC表达增强,它可能在发病时将各种抗原(细菌, WP=6 尤其是分枝杆菌,寄生虫或其他一些微生物等)递呈给T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同时,树突状细胞也刺激了T、B淋巴细胞的增生,而淋巴细胞的存在也诱导了树突状细胞的产生。CD45RA+T淋巴细胞即幼稚型T淋巴细胞表达明显增强,可能也是LMDF皮损迁延不愈的原因之一。同时,CD45RA的高表达,可能也是抑制B淋巴细胞活化的原因之一。CD20+B淋巴细胞可能是本病中的抗原递呈细胞之一。溶菌酶在本病皮损中表达呈强阳性,由于其免疫特性,推测本病可能是某种感染因子引起。这些因子可能共同参与了本病的发生。
【学位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R758.62
【学位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R758.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锋,郭亚军,吴孟超,陈汉,王皓;LFA-1、LFA-2、CD44和CD45分子对T细胞的共刺激作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2 赵建斌;异维A酸治疗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2000年03期
3 靳培英;异维A酸在皮肤病治疗领域中的临床应用[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8年02期
4 孙劲旅,张锦;树突状细胞与T、B细胞相互关系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9年04期
5 黄祖银;中西医结合治疗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13例报告[J];井冈山医专学报;1999年04期
6 曾小勇,王彩虹;面部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治验1例[J];江西中医药;1994年06期
7 顾元,史文生;应用PCR检测颜面粟粒狼疮皮损中的结核杆菌DNA[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5年06期
8 赵天恩,卢s
本文编号:2808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80888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