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荨麻疹患者组织胺的测定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0-08-31 15:18
本文报道了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34例银屑病患者、56例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后血中组织胺的含量,并分别与正常对照组作了比较;此外,还测定了16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和未受累皮肤中组织胺的含量,将两者进行比较,探讨了组织胺在银屑病、荨麻疹的发病机理及其意义。 结果显示:(一)34例银屑病患者治疗前血中组织胺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好转后血中组织胺含量逐渐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接近(p0.05)。(二)16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组织胺含量升高,明显高于未受累皮肤(p0.01)。(三)56例荨麻疹患者治疗前血中组织胺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治疗好转后血中组织胺含量逐渐下降,接近正常对照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31例急性荨麻疹和25例慢性荨麻疹治疗前血中组织胺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p0.05),治疗好转后血中组织胺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接近,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1例急性荨麻疹和25例慢性荨麻疹治疗前、后血中组织胺含量也分别相接近,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一)组织胺作为免疫-炎症网络中的重要介质可能在银屑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本实验结果同银屑病皮损在免疫炎症刺激下 WP=5 肥大细胞分泌组织胺增多的假说一致。组织胺可以启动免疫反应中的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影响cGMP、cAMP代谢,还可直接影响表皮细胞增殖,从而参与银屑病的发病。(二)组织胺是参与荨麻疹病理生理过程的主要介质之一,测定患者血中组织胺水平可反映机体对组织胺的释放情况,有利于临床观察病情、判断疗效、解释其发病机理。 本研究结果对揭示银屑病、荨麻疹的发病机理,对于判断其疗效及活动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位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2
【中图分类】:R758.63
本文编号:2808984
【学位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2
【中图分类】:R758.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琪;组织胺的产生及其作用[J];中国输血杂志;1996年01期
2 张丽萍,王景山,王文亚;荨麻疹患者尿中组织胺水平的初步探讨[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84年02期
3 孙仁山,刘荣卿,叶庆佾,刁庆春,向明明,张黎,黄秀英;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组胺释放活性的检测[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4 Archer C B ,钱恒林;皮肤中H_3受体及组胺的逆向调节:一种新手段?[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4年05期
5 李新宇;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现代概念[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8年03期
6 马桢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发病机理[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8年04期
7 刘金耀;荨麻疹的病因、发病机理及临床分型[J];山东医药;1999年15期
8 孙忠实;抗组胺药物的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1999年07期
9 向军俭,陈华粹;组胺的荧光测定法的研究[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1年03期
本文编号:28089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80898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