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银屑病BMSC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外周血相比IFN-γ,TNF-α水平的变化

发布时间:2020-09-15 14:48
   银屑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背景下内外因素失衡导致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尽管目前对许多触发银屑病发生的确切机制仍未阐明,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显示T淋巴细胞在银屑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外研究表明银屑病的免疫异常不仅涉及T淋巴细胞,而且其它多种血细胞如B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甚至红细胞及血小板的数量及活性异常均参与银屑病发病,由于所有血细胞均来源于骨髓,国内学者首先提出骨髓的异常在银屑病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最近一些研究主要集中于银屑病患者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活性,但对银屑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的生物学特性及由其分化来的骨髓基质细胞所组成的造血微环境是否存在异常罕见报道。 目的:研究银屑病患者BMSC的细胞形态,表面标志和生长曲线等生物学特性,检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造血抑制因子IFN-γ,TNF-α水平,及IFN-γ,TNF-α水平与病情活动程度,病程的关系,试图探讨银屑病患者BMSC有无异常,骨髓微环境的改变及其在银屑病发病中的可能作用。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贴壁纯化法得到BMSC,镜下观察BMSC形态,密度,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鉴定BMSC表面抗原,MTT法绘出生长曲线。设立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检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血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培养上清,骨髓上清液及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TNF-α水平,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银屑病外周血,骨髓IFN-γ,TNF-α水平与PASI评分和病程之间进行相关分析(Spearman Rank Order Correlation)。 结果:正常对照和银屑病患者BMSC原代细胞在细胞形态上无明显差异,但银屑病组骨髓细胞贴壁晚,融合速度慢,培养时间长。传代后细胞形态没有显示出差异。经鉴定两者BMSC细胞表面CD29表达均为阳性,CD34,CD45表达均为阴性。从生长曲线上可以看出,银屑病患者BMSC P2代第4d起较正常对照表现出较低的增殖活性。与正常人相对照,银屑病外周血血浆,PBMC培养上清,骨髓上清液及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中造血抑制因子IFN-γ水平明显升高,而TNF-α除在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没有差异(P0.05),在其余三组中的水平都较对照组升高。 结论: 1银屑病患者BMSC细胞显示出较低的增殖活性,BMSC的形态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 2银屑病患者骨髓微环境中造血抑制因子IFN-γ,TNF-α较正常对照组升高。 3银屑病患者骨髓微环境的改变可能与外周血细胞分泌异常细胞因子有关。 4银屑病外周血,骨髓中IFN-γ,TNF-α水平与病情活动程度呈正相关,与病程没有相关性。
【学位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R758.63
【部分图文】:

银屑病,原代培养,对照组


对照组 银屑病组图 2 对照组和银屑病组 BMSC 原代培养 10d(×100 倍),图中圆形细胞减少,细胞多变形为梭形细胞并开始呈集落生长,较对照组银屑病患者组细胞形态没有差别,但细胞稀疏,尚没有集落生长。对照组 银屑病组图 3 对照组和银屑病组 BMSC 原代培养 20d(×100 倍),细胞基本融合,呈漩涡状排列,有明显的方向性,较对照组银屑病患者组细胞没有完全融合。

银屑病,原代培养,细胞,漩涡


图 1 对照组和银屑病组 BMSC 原代培养 3d(×100 倍),图中细胞呈圆形,扁圆形,少数细胞呈短梭形,针尖状生长,其中较对照组银屑病患者细细胞形态相似,但细胞贴壁晚,变形慢等特点。对照组 银屑病组图 2 对照组和银屑病组 BMSC 原代培养 10d(×100 倍),图中圆形细胞减少,细胞多变形为梭形细胞并开始呈集落生长,较对照组银屑病患者组细胞形态没有差别,但细胞稀疏,尚没有集落生长。

银屑病,原代培养,扁圆形,对照组


对照组 银屑病组图 1 对照组和银屑病组 BMSC 原代培养 3d(×100 倍),图中细胞呈圆形,扁圆形,少数细胞呈短梭形,针尖状生长,其中较对照组银屑病患者细细胞形态相似,但细胞贴壁晚,变形慢等特点。对照组 银屑病组图 2 对照组和银屑病组 BMSC 原代培养 10d(×100 倍),图中圆形细胞减少,细胞多变形为梭形细胞并开始呈集落生长,较对照组银屑病患者组细胞形态没有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娟,尹培达,罗绍凯,彭爱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髓造血干/祖细胞体外培养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3期

2 张开明,徐海涛,李新华;外周血细胞与银屑病[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年09期

3 郭红卫;王京滨;李国民;李顺凡;吴志华;陈秋霞;;窄谱UVB治疗对银屑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6年05期

4 王雨娟,武三卯,骆志成;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IL-2、IFN-γ、IL-12和TNF-α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2年04期

5 高奎斌,李久宏,赵雨杰,张士发,宋芳吉,陈洪铎;银屑病患者皮损和血清TNF-α受体P55检测及其意义[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年03期

6 张春敏;庞力;张春红;史永俭;魏国;袁秀菊;蔡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几种血清细胞因子的检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年12期

7 张峻岭,陈学荣,殷金珠;β-溶血型链球菌与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凋亡研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年05期

8 张开明,李新华,刘玉峰;体外研究银屑病患者T淋巴细胞对表皮通过时间的影响[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年05期

9 张开明,李新华;骨髓,银屑病的发病“中枢”?[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年08期

10 刘晓明;林景荣;段彦龙;杨国玲;安利佳;;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年06期



本文编号:28191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8191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9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