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IL-23对小鼠黑色素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0-21 18:01
   目前,关于慢性炎症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已达成比较一致的认识,慢性炎症不仅作为一些肿瘤发生的土壤,而且在与肿瘤共同存在时,它还会作为一种促进肿瘤发展的因素。慢性炎症与肿瘤相关炎症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固有免疫细胞的浸润、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升高、血管生成和微血管密度提高,从而,依赖肿瘤浸润性T细胞或内皮淋巴细胞细胞毒性的免疫系统监督功能增强,是早期抑制肿瘤发展的关键。炎症反应过程如血管生成和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是细菌感染的有效防御机制,但是这个调节通路似乎对于肿瘤的预防并不合适,反而为肿瘤提供了一个保护性环境,其中细胞因子的表达不仅能帮助组织重建和血管生成,还能保护肿瘤免于免疫系统的抵抗。因此,慢性炎症在与肿瘤共存环境中对其产生的作用,与炎症部位细胞因子的释放密切相关。本研究在实验室前期建立慢性炎症黑色素瘤复合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对小鼠血清中部分肿瘤发展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结合对肿瘤组织中微血管的计数,分析白细胞介素(IL)-6、IL-17、IL-2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并选取炎症因子IL-23进行体外实验,观察其对B16F10细胞增殖、迁移、侵袭以及血管生成拟态能力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小鼠血清中部分肿瘤发展相关细胞因子含量的检测与分析 本部分研究选取小鼠血清(取自实验室前期建立的慢性炎症-黑色素瘤复合动物模型)作为检测对象,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其中部分细胞因子进行检测与分析,结合前期实验中对肿瘤组织进行的微血管计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得出结果如下:炎症肿瘤组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7、IL-23、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均明显大于单纯肿瘤组(P0.05)。炎症肿瘤组小鼠血清中IL-6、IL-17、IL-23、VEGF水平均与MVD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且炎症肿瘤组组小鼠血清中IL-17、IL-23水平与VEGF呈正相关(P0.01),IL-6与VEGF无相关性(P0.05)。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结合关于上述三种白介素类炎症因子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现状。目前达成的共识为:IL-23可以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产生IFN-γ、TNF-α等发挥抗肿瘤效应;IL-23通过调节免疫监视等功能,对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系统进行编辑,打破机体平衡状态,起到诱导肿瘤发生的作用。而关于IL-23与肿瘤血管生成方面的研究关注度相对不够,因此,本研究选取IL-23作为下一步体外实验的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IL-23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体外增殖、迁移、侵袭以及管道形成能力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观察单一炎症因子对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以及管道形成能力的影响,本部分选择IL-23和小鼠来源的黑色素瘤B16F10细胞进行体外实验研究,通过培养肿瘤细胞,施加IL-23进行作用,观察其对B16F10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管道形成能力产生的影响。 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实验结果表明:IL-23干预组肿瘤细胞增殖率高于对照组,OD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IL-23可促进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的生长。且给予IL-23处理时,黑色素瘤细胞伸出细长的伪足,表现出与对照组不同的形态。 划痕实验显示,加入不同浓度IL-23后,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向划痕中央迁移的距离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 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加入IL-23组的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穿膜数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P0.05)。 明胶酶谱实验结果显示,加入IL-23后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表达活性增强(P0.05)。 三维管道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加入IL-23后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形成管道能力明显增强。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加入IL-23后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的NF-κB表达增强(P0.05);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验,对动物模型中小鼠血清细胞因子进行检测和分析,寻找细胞因子浓度与肿瘤微血管密度之间的关联性,并选择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23进行体外实验,运用MTT试验、划痕试验Transwell侵袭试验、明胶酶谱分析、三维培养等技术,观察IL-23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以及管道形成能力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慢性炎症与恶性黑色素瘤共存动物模型中,部分白细胞介素类炎症因子的释放能够促进黑色素瘤内皮血管的生长:分析细胞因子的含量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结果表明,IL-17、IL-23、VEGF的含量均与MVD呈正相关,且IL-17、IL-23与VEGF呈正相关,说明IL-17和IL-23很可能会通过促进VEGF的分泌,继而促进内皮血管的生成。 2、白细胞介素-23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拟态血管形成的影响:通过MTT试验、划痕试验、Transwell侵袭实验、三维培养试验以及明胶酶谱分析,结果显示IL-23可以促进B16F10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管道形成能力,说明IL-23的诱导作用能够增强小鼠黑色素瘤细胞体外拟态血管的形成能力。
【学位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R739.5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小鼠血清中部分肿瘤发展相关细胞因子含量的检测与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动物和细胞系
        1.1.2 主要实验原料与试剂
        1.1.3 主要实验器材与仪器
        1.1.4 主要实验步骤
        1.1.5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各组小鼠血清中IL-6、IL-17、IL-23、VEGF含量的比较
        1.2.2 血清中四种细胞因子含量与肿瘤组织MVD的相关性分析
        1.2.3 血清中IL-6、IL-17、IL-23与VEGF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二、IL-23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体外增殖、迁移、侵袭以及管道形成能力的影响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动物和细胞系
        2.1.2 主要实验原料与试剂
        2.1.3 主要实验器材与仪器
        2.1.4 主要溶液配制
        2.1.5 主要实验步骤
    2.2 结果
        2.2.1 IL-23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2.2.2 IL-23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2.2.3 IL-23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2.2.4 明胶酶谱实验
        2.2.5 IL-23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管道形成能力的影响
        2.2.6 Western blot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萧东,丁健;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1年04期

2 吴丛梅;张洁琼;殷玉和;;pEgr-Endostatin-EGFP抑制黑色素瘤生长及血管生成[J];肿瘤防治研究;2009年11期

3 朱梅刚;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0年01期

4 沈先荣,吉冬梅,胡幼卿,贾福星,王玲,储智勇,任大明,邓新贤,黄建生,雷呈祥,刘卫平,胡忻然;血管生成抑制因子SCAIF80及其抗肿瘤效应[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1年01期

5 吕家本,蒋定文,于志洁,蔡平,徐惠,魏红军,苏福强;鲨鱼软骨提取物对C_(57)BL/6J小鼠B_(16)黑色素瘤肺转移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8年06期

6 管泽强;一种抵抗癌肿产生耐药性的疗法[J];世界科学;1998年02期

7 张丽;叶志义;;整合素与肿瘤的转移与血管生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年02期

8 张双胜,王朝生,徐泽!430061武汉;抑制血管生成在肿瘤治疗中的意义[J];华中医学杂志;2001年02期

9 高锐;整合素与肿瘤血管生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2年03期

10 张晓实,曾益新;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研究进展[J];癌症;200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瑞华;内皮抑素基因腺病毒载体表达系统治疗小鼠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2 邓燕杰;人RI基因在脐血干细胞中的转染表达及对小鼠黑色素瘤基因治疗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3 杨世昕;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恶性胶质瘤侵袭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4 何旭;低氧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管、内皮分化及其在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06年

5 张三印;葛根素诱导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董宏伟;大肠癌形成过程中肿瘤血管生成与细胞凋亡的变化及VEGF和p53表达的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7 张前;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血管内皮细胞调控机理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8 许自力;RNAi技术干扰骨肉瘤细胞Dll4表达抑制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的体内外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李国平;环氧合酶-2促进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血管生成与侵袭能力[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10 王立夫;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的VEGF_(165)基因增强大鼠TRAM皮瓣存活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房东亮;IL-23对小鼠黑色素瘤血管生成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2 吴宝萍;携带RI基因的人脐血CD34~+细胞对小鼠肿瘤细胞生长影响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3 吴金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5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与血管生成[D];郑州大学;2003年

4 张秀英;肌基膜管移植大鼠脊髓半切损伤模型血管生成情况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李文凤;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中血管生成及nm23基因表达与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D];青岛大学;2001年

6 闭奇;烟碱对新西兰白兔血管生成及动脉再狭窄影响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3年

7 孙喜波;乳宁汤对大鼠肝郁血瘀型乳腺非典型增生VEGF-A、bFGF、MVD表达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8 荚卫东;奥曲肽抑制肝癌肿瘤血管生成和肝癌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9 贾春实;肺癌血管生成与血管生成抑制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10 周椿;TF与VEGF在神经胶质瘤中的表达临床意义[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504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8504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f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