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表皮屏障功能与亚急性及慢性皮炎表皮增生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7 15:12
   目的:皮肤的屏障功能对角质细胞DNA的合成具有调节作用,在急性动物模型中,当屏障功能降低时,表皮细胞DNA的合成增加,其增加的程度与屏障功能异常的程度成正比,当屏障功能改善后,由屏障功能异常所诱导的DNA的合成受到相应的抑制。亚急性及慢性皮炎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表皮增生过度;生理改变是表皮屏障功能降低,但亚急性及慢性皮炎表皮增生过度与屏障功能改变的相关性,目前尚无此方面的研究。本实验的目的是分别以0.5%2,4二硝基氟苯(DNFB)及0.01%佛波酯(TPA)造亚急性及慢性皮炎的动物模型,并通过加用非通透性的膜覆盖来改善表皮屏障功能,以常规病理学检查及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来评价表皮增生是否改变,进而推断表皮屏障功能改变是否与亚急性或慢性皮炎的表皮增生有关。 方法:将小鼠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分为1、2小组,其中A组乙醇组,B组2,4二硝基氟苯组(DNFB)、C组佛波酯组(TPA);1设为基质组,2设为保鲜膜组,分别计为A1、A2;B1、B2;C1、C2。A1组(乙醇基质组)为单纯外搽90%乙醇,A2组(乙醇保鲜膜组)为外搽90%乙醇后加用保鲜膜覆盖;B1组(DNFB基质组)为单纯外搽0.5%DNFB,B2组为(DNFB保鲜膜组)为外搽0.5%DNFB后加用保鲜膜覆盖;C1组(TPA基质组)为单纯外搽0.01%TPA,C2组(TPA保鲜膜组)为外搽0.01%TPA后加用保鲜膜覆盖。各组经除毛后,第1天及第2天每日仅在B组的腹、背部涂擦1次,每次70微升,自第7天开始,每组均用相应的制剂治疗,每隔2日一次,每次70微升,加用保鲜膜组在涂相应制剂30分钟后于涂药区加盖保鲜膜,每日2次,造膜期为25天。实验结束后,于各组动物的腹、背部取小鼠皮肤活检,分别做常规病理检查(HE染色)及PCNA的免疫组化染色,在显微镜相同放大倍数下,测量各组表皮的厚度,计算均值;观察表皮细胞PCNA的染色,计数表皮PCNA阳性细胞数,计算PCNA阳性标记率,并计算均值,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实验动物大体观察显示乙醇各组动物皮肤无潮红、增厚;DNFB各组动物皮肤轻度潮红、粗糙、增厚,个别部位稍有渗出、结痂,呈亚急性皮炎表现;TPA各组动物皮肤轻度潮红、表皮干燥、增厚,呈慢性皮炎表现。 组织病理显示乙醇各组未见表皮增厚,未见真皮内炎症细胞浸润,且各组PCNA阳性细胞表达仅限于基底细胞层;DNFB各组及TPA各组表皮明显增厚,真皮内较多量炎症细胞浸润,DNFB组及TPA组的PCNA阳性细胞表达分布于表皮的中下层包括基底细胞层和棘细胞层,其表达数量及表达厚度较乙醇各组均明显增加。DNFB、TPA基质组分别比较乙醇基质组其表皮增生厚度及PCNA阳性标记率均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亚急性皮炎、慢性皮炎表皮增生模型成功。 DNFB保鲜膜组较DNFB基质组其表皮增生厚度及PCNA阳性标记率在统计学上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TPA保鲜膜组较TPA基质组其表皮增生厚度及PCNA阳性标记率在统计学上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1.利用0.5%2,4二硝基氟苯(DNFB)及0.01%佛波酯(TPA)反复涂擦小鼠背部可以复制亚急性或慢性皮炎的模型。2.增生细胞核抗原在亚急性皮炎或慢性皮炎的动物模型中的表达明显增高。3.应用非通透性的膜覆盖对亚急性及慢性皮炎小鼠模型的表皮增生没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学位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R75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判定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实验动物大体观察
    3.2 表皮厚度比较
    3.3 附图
第四章 讨论
    4.1 表皮屏障功能概述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实验结果的意义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玮珏;王新华;周荣斌;;肾上腺髓质素和内皮屏障功能[J];中国热带医学;2011年08期

2 任小娟;吕书勤;邓皖利;;中药对肠黏膜屏障保护的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05期

3 ;脓疱疮的预防及治疗[J];乡村科技;2011年08期

4 喻正科;陈立峰;颜旭;王银山;李勇敏;周兵;何亚辉;;润通舒对烫伤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1年07期

5 李燕;秦蓉;;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s与妇科肿瘤的研究进展[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年08期

6 曹霞;于成功;;肠黏膜屏障功能异常与炎症性肠病[J];胃肠病学;2011年06期

7 蔡文娟;章明放;;上皮紧密连接与炎性肠病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年15期

8 刘艳红;王承竹;叶梅;顾媛媛;陈洁;;经鼻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支持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1年22期

9 顾林;燕善军;;肝硬化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及谷氨酰胺干预价值的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1年08期

10 田苗;王小菊;陶俊;;高原对小儿胃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及预防[J];高原医学杂志;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秀清;内毒素血症幼年大鼠小肠细胞损伤机制及谷氨酰胺干预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2 游朕;大鼠低位小肠梗阻肠功能变化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3 吴文娟;三氧化二砷与碘油联合化疗栓塞对兔VX2肝移植瘤作用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4 刘现立;生长激素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及胃肠道损害的保护作用[D];吉林大学;2006年

5 程君涛;腹内高压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及在肠道氧化还原失衡、凋亡中作用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6 乔人立;肺微循环液体交换屏障[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3年

7 徐鹏辉;肠黏膜上皮细胞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8 刘刊;SC5b-9介导肺微血管内皮通透性障碍及其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9 魏丽萍;PKC-βII激活在糖尿病大鼠心肌微血管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10 郑惠珍;Rho激酶在烧伤诱导的内皮屏障功能损害中的作用[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英华;增生细胞核抗原在亚急性或慢性皮炎表皮增生模型中的表达[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2 马晓博;肠内肠外营养对大鼠肠道损伤后屏障功能恢复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3 赵三龙;迷迭香酸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

4 吕娅妮;特应性皮炎的屏障功能与filaggrin基因突变及客观评估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5 张策;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和D—半乳糖对内皮细胞增殖活性及其肌动蛋白的形态学影响[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6 鲍欢;体外建立血脑屏障细胞模型及其屏障功能的建立[D];苏州大学;2003年

7 余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态病理变化及其与明胶酶、TIMP-1、GFAP、PCNA表达的关系[D];安徽医科大学;2005年

8 石慧琳;慢性束缚应激对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9 姚玉川;慢性消化疾病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测定及其与肠道微生态失衡的关系[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10 张梅香;依达拉奉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D];中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741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8741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9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