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纤维性丘疹58例临床和病理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4-06-02 11:24
  目的分析纤维性丘疹(fibrous papule,FP)的临床与组织病理特征,探讨两者的相互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病理科经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58例FP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结果 58例患者平均年龄约(43.2±14.5)岁,男女比例约1∶1.15。皮损单发,主要累及鼻部(30例,51.72%),无瘙痒、疼痛等自觉症状。临床误诊率高(52例,89.66%),易误诊为"色素痣"(12例,20.69%),"化脓性肉芽肿"(9例,15.52%),"血管瘤"(8例,13.79%),"寻常疣"(7例,12.07%)等。部分诊断不明确,如"皮肤肿物待查"(6例,10.34%)。根据组织病理特点,58例中经典型18例(31.03%),色素型21例(36.21%),炎症型2例(3.45%),多细胞型14例(24.14%),色素型和多细胞型并存3例(5.17%)。经典型多表现为面鼻部皮色或红色丘疹;色素型多表现为面鼻部淡褐色至褐色丘疹;炎症型患者平均年龄最小,多表现为面鼻部淡红色丘疹;多细胞型女性多见,常表现为鼻部红色或皮色丘疹。结论 FP是临床常见...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图2不同亚型纤维性丘疹病理表现

图2不同亚型纤维性丘疹病理表现

FP是指发生于鼻部及毗邻皮肤的血管纤维瘤样改变,早在1965年由Graham等[2]首次报道。目前认为该病是来源于真皮树枝状细胞的良性增生性疾病,但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部分学者认为紫外线可能是面部血管纤维瘤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结节性硬化的面部多发皮损存在高频的体细胞突变....


图1纤维性丘疹的初次临床诊断

图1纤维性丘疹的初次临床诊断

FP显微镜下呈外生性,穹顶状或息肉样,皮损均位于真皮浅层或浅中层(除削切外)。各亚型FP共同的组织病理改变包括真皮浅层局限性纤维化和血管增生,间质内散在梭形细胞、星状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浸润。此外,还可见到表皮改变、毛囊皮脂腺等附属器受累、红细胞渗出、邻近真皮日光性弹力纤维变性、炎症....


图3纤维性丘疹表皮改变模式

图3纤维性丘疹表皮改变模式

大部分FP表现为表皮轻度增生,表皮突下延,部分呈抱球状,部分表皮无明显变化,其中2例出现表皮糜烂、坏死、结痂,真皮内中性粒细胞散在浸润,结合患者破溃出血病史,考虑这种病理改变可能与外伤相关。图4纤维性丘疹炎症细胞浸润模式


图4纤维性丘疹炎症细胞浸润模式

图4纤维性丘疹炎症细胞浸润模式

图3纤维性丘疹表皮改变模式除炎症型外,其他病理亚型也可见炎症细胞浸润现象,主要表现为血管、毛囊周围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轻度至中度浸润,偶有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存在,少部分可见炎症细胞呈团块状或条索状浸润。大部分病例中还可见到少量肥大细胞浸润,与Henriques等[7....



本文编号:39872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39872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0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