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例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16 16:43
本文关键词:152例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对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临床病例的调查分析,了解妊娠梅毒感染者的特征及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为合并梅毒孕妇制定干预措施,为降低不良妊娠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妊娠梅毒相关研究提供数据资料。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于长春市某医院分娩的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排除4例资料不全的梅毒孕妇,共152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行设计的《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个案调查表》,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对收集的个案信息资料采用统一标准进行填写。血清学检测由长春市某医院检验人员完成,对调查人群进行RPR和TPPA的检测。采用软件Epidate3.0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进行描述;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构成比和率;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1.152例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平均年龄(29.68±5.58)岁,多数为汉族,共147人(96.71%),无职业者最多,为96例(63.16%),城镇122例(80.26%),农村30例(19.74%)。孕1~2次最多,共96例(63.16%),经产妇36例,占23.68%;以往有流产史者79例,有引产史者4例。2.梅毒螺旋体抗体TPPA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RPR检测中,阴性89例,血清RPR滴度≤1:8共32例,血清RPR滴度≥1:16共31例。3.152例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中,5例(3.29%)感染者合并病毒性肝炎,61例(40.13%)感染者合并贫血,17例(11.19%)感染者合并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7例(4.61%),妊娠剧吐2例(1.32%)。4.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的围产期异常诊断120例(78.95%),其中胎膜早破52例(34.21%)、羊水过少15例(9.87%)。5.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采取阴道分娩88例,占57.89%;剖宫产分娩64例,占42.11%。6.共有活产儿137例,流产儿10例,死胎5例,早产儿20例。对活产新生儿进行Apgar评分:1分钟Apgar评分0~3分者4例(2.92%),4~7分者14例(10.22%)。7.152例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中有35例发生APOs:年龄主要集中在17~24岁,共15例,发生率为42.86%;民族主要为汉族,共34例,发生率为97.14%;职业以无职业者最多,共19例,发生率为54.26%;大多数发生APOs的妊娠梅毒感染者居住在城镇,共28例,发生率为80.00%。不良妊娠结局组与正常妊娠结局组在年龄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民族、职业、居住地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不同孕产次及流产次与不良妊娠结局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8.35例有不良妊娠结局的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中,16例孕期合并有内外科疾病,发生率为45.71%,与正常妊娠结局组孕期合并内外科疾病发生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9.35例有不良妊娠结局的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中,孕期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的有3例,发生率为8.57%;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有1例,发生率为2.86%。不良妊娠结局组与正常妊娠结局组在合并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剧吐的发生率上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10.35例有不良妊娠结局的妊娠梅毒感染者中,孕期未接受抗梅毒治疗的居多,有29例,发生率为82.86%。孕期接受抗梅毒治疗可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OR=0.264,P=0.011);35例有不良妊娠结局的妊娠梅毒感染者中,RPR阴性12例,发生率为34.29%;RPR滴度≤1:8的例数为8例,发生率为22.86%;RPR滴度≥1:16的例数为15例,发生率为42.85%。RPR滴度≥1:16的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大(OR=6.507,P=0.001),且APOs的发生率随着RPR滴度的升高而表现有增高趋势(?2=15.319,P=0.000)。结论:1.APOs的发生率可能与RPR高滴度有关,RPR滴度≥1:16的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大,且随着RPR滴度增高APOs发生率有增高趋势;2.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的妊娠结局与孕期抗梅毒治疗相关,孕期经过抗梅毒治疗后APOs发生率低于未经治疗者APOs发生率。
【关键词】:妊娠梅毒 不良妊娠结局 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59.15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3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13-14
- 第1章 绪论14-24
- 1.1 概述14-16
- 1.1.1 梅毒的来源14-15
- 1.1.2 梅毒的病原学特征15
- 1.1.3 梅毒的免疫学特征15-16
- 1.1.4 梅毒的传播途径16
- 1.2 梅毒的流行病学16-18
- 1.2.1 世界分布和疫情16-17
- 1.2.2 我国分布和疫情17
- 1.2.3 人群分布特点17-18
- 1.3 梅毒的临床分期及临床特点18-19
- 1.4 梅毒的实验室诊断及鉴别诊断19-20
- 1.4.1 实验室检查19-20
- 1.4.2 鉴别诊断20
- 1.5 梅毒的预防及治疗20-22
- 1.5.1 梅毒的预防20-22
- 1.5.2 梅毒的治疗22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22-24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24-26
- 2.1 研究对象和资料来源24
- 2.2 诊断方法24
- 2.3 诊断标准24
- 2.4 调查内容与方法24-25
- 2.5 质量控制25
-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25-26
- 第3章 结果26-36
- 3.1 妊娠梅毒感染者的一般情况26-28
- 3.1.1 人口学特征26-27
- 3.1.2 月经史27
- 3.1.3 生育史27-28
- 3.2 孕妇梅毒实验室检测结果28
- 3.3 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的孕期、围产期、孕产情况28-30
- 3.3.1 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的孕期情况28-29
- 3.3.2 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的围产期情况29-30
- 3.3.3 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的孕产情况30
- 3.4 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基本情况30-31
- 3.4.1 妊娠结局30
- 3.4.2 新生儿基本情况30-31
- 3.5 影响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发生APOs的相关因素分析31-36
- 3.5.1 影响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发生APOs的人口学特征分析31
- 3.5.2 影响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发生APOs的生育史特征分析31-33
- 3.5.3 孕期接受抗梅毒治疗与APOs关系的单因素分析33
- 3.5.4 孕期合并内外科疾病与APOs关系的单因素分析33-34
- 3.5.5 妊娠特有疾病与APOs关系的单因素分析34
- 3.5.6 孕妇梅毒RPR检测结果与APOs关系的单因素分析34-35
- 3.5.7 影响妊娠梅毒感染者发生APOs的多因素分析35-36
- 第4章 讨论36-42
- 4.1 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的一般情况36
- 4.2 孕妇梅毒实验室检测分析36-37
- 4.3 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的孕期、围产期、孕产情况37
- 4.4 新生儿基本情况37
- 4.5 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APOs发生情况37-39
- 4.6 妊娠梅毒感染者生育史与妊娠结局39
- 4.7 防治建议39-42
- 4.7.1 完善产前保健与梅毒筛检39-40
- 4.7.2 加强宣传力度40
- 4.7.3 重视婚检40
- 4.7.4 增加性交安全防护40
- 4.7.5 规范治疗妊娠梅毒患者40-41
- 4.7.6 加强妊娠梅毒患者追踪和随访41-42
- 第5章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50
- 附录50-54
- 致谢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桂容;杨林;;甲苯胺红血清试验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妊娠期女性梅毒筛查中的应用对比[J];中国性科学;2015年10期
2 张敏;徐碧华;潘玲;刘源;;黔西南州2011—2013年梅毒与淋病流行情况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年14期
3 何蒙文;陈宏翔;涂亚庭;;梅毒的临床表现[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5年04期
4 刘巧;吴伟伟;;梅毒的预防和性伴处理[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5年04期
5 徐约丹;沈旭娜;张常乐;李喜梅;;妊娠梅毒的孕期干预时机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5年05期
6 赵孝琴;沈颖;;苄星青霉素与阿奇霉素治疗妊娠期梅毒患者临床疗效及对新生儿影响的对比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5年04期
7 闫宁;陈斌;蒋辉丽;李燃;李子海;于晓云;华云晖;;快速血浆反应素高滴度的116例妊娠梅毒患者治疗后的妊娠结局[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4年12期
8 廖远泉;;梅毒的病原学及其免疫感染机制研究进展[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4年03期
9 邵顺芳;秦燕君;盛少琴;;妊娠合并梅毒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年17期
10 朱巧英;李宁;罗红权;倪雪梅;;三种方法检测潜伏妊娠梅毒的临床评价[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年06期
,本文编号:6844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68441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