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疼痛的研究与其病毒基因型的测定
本文关键词:带状疱疹疼痛的研究与其病毒基因型的测定
更多相关文章: 带状疱疹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泛昔洛韦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基因型
【摘要】: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是常见的人类a疱疹病毒,它在初期感染可以引起水痘,然后感染的病毒可以潜伏在脊髓神经后根的神经节内,病毒再次激活可以引起带状疱疹。病毒从神经节中,沿着周围的神经纤维到达相应的皮肤表皮,引起节段性的水疱疹。尽管有明显的传播路径,在局限性的VZV激活中可以检测皮损疱液中的病毒DNA。为了了解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载量与带状疱疹的疼痛分数和年龄是否有关系,我们拟测定带状疱疹患者疱液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DNA定量。在带状疱疹发作期间使用抗病毒药物能够有效控制急性期的症状,而且可以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通过研究带状疱疹患者经抗病毒药物泛昔洛韦治疗一周、两周后两组患者一周、两周、四周以及两个月、三个月患者的疼痛强度是否有差异,从而为带状疱疹患者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两周是否能够减轻带状疱疹患者相关的神经痛提供理论依据。VZV基因组至少含71个开放阅读框(ORF),编码许多有功能的的蛋白。Vladimir N,Loparev等人报告了一个简单的分类方法,就是把野生型VZV菌株分成三个主要的亚型,E(欧洲),J(日本),和M(嵌合型).中国关于VZV分离株基因型的报道也逐渐增多,而北京地区的VZV分型文献较少,因此我们拟测定北京地区来自306医院的带状疱疹患者VZV的基因型.第一部分带状疱疹患者疱液中病毒载量的测定目的:对轻、中、重度带状疱疹患者的疱液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载量进行比较,对带状疱疹患者不同年龄段的疱液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载量进行比较。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测定带状疱疹患者疱液中病毒DNA定量。结果:1.两组间比较,带状疱疹患者疼痛中度组与轻度组比较,VZV DNA载量前者高于后者,带状疱疹患者疼痛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VZV DNA载量前者高于后者。2.带状疱疹患者中年龄60的患者和年龄60的患者中,两者的DNA载量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轻、中、重度带状疱疹患者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载量不同,带状疱疹疼痛评分越高,其病毒载量越大.带状疱疹年龄段不同,VZV的DNA载量也不同,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其病毒载量大于60岁以下的患者。第二部分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1和2周对疼痛影响的临床研究目的:带状疱疹患者经抗病毒药物泛昔洛韦治疗后两者疼痛强度分数和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的比较。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疼痛分数。结果:两组间在一周、两周、四周、两个月、三个月时间点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服用泛昔洛韦两周组对带状疱疹疼痛的缓解程度并不优于服用泛昔洛韦一周组,在临床我们给予带状疱疹患者口服抗病毒药物一周而不是两周,从而能够节约药物的经济成本和减轻药物的副作用。第三部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基因型的测定目的:测定北京地区306医院带状疱疹患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基因型。方法:采用测序的方法测定带状疱疹患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ORF22、ORF38、ORF54基因序列。结果: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地区306医院8株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临床分离株中基因型均为J型,其中0RF22序列中37990位点存在一例A-G的突变。结论:北京地区306医院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临床分离株中基因型均为J型,其中ORF22序列中37990位点存在一例A-G的突变。
【关键词】:带状疱疹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泛昔洛韦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基因型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52.12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1
- 前言11-29
- 参考文献23-29
- 第一部分 带状疱疹患者疱液中病毒载量的测定29-38
- 材料与方法30-32
- 结果32-34
- 结论34-35
- 讨论35-37
- 参考文献37-38
- 第二部分 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1和2周对疼痛影响的临床研究38-61
- 材料与方法39-42
- 结果42-58
- 结论58-59
- 讨论59-61
- 第三部分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基因型的测定61-80
- 材料与方法62-64
- 结果64-74
- 讨论74-76
- 参考文献76-80
- 病例报告表80-93
- 医学伦理审查报告93-95
- 知情同意书95-97
- 综述197-101
- 参考文献100-101
- 综述2101-117
- 参考文献113-117
-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及发表文章情况117-118
- 致谢11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昌德,张冠生,杨光荣;舌带状疱疹1例的治疗体会[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0年03期
2 彭武斌;带状疱疹早期误诊3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3 董丽芳,张玉琦;耳部带状疱疹—面神经麻痹综合征1例[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04期
4 史毓杰;带状疱疹170例临床分析[J];淮海医药;2000年01期
5 王慧芬;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0年02期
6 周毅成,郝军,郑建婷,王晓慧,刘丽丽;小儿带状疱疹1例报告[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7 成秋棠;耳部带状疱疹误诊12例分析[J];交通医学;2000年06期
8 许银智;中药擦洗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青海医药杂志;2000年11期
9 曾卫玲,王志光,胡石秀,寸丽玲;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观察[J];云南医药;2000年02期
10 蔡润学,孔令东;接触传染性带状疱疹6例报告[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秀敏;;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80例[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倪浩;石年;罗国良;;婴儿带状疱疹1例[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周国典;;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叶晗;黄海月;;带状疱疹误诊为胆-心综合征一例[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5 李霞;;电平衡疗法对带状疱疹的治疗观察[A];中国针灸学会第七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叶伟娟;;58例带状疱疹临床分析[A];2008年浙江省皮肤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何伟东;;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56例[A];江西省第六次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交流会、江西省第一次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恒进;;带状疱疹糖皮质激素使用——利[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9 雷静;;2例儿童带状疱疹的临床分析[A];2014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10 张美芳;马学良;杨励;惠海英;苏保凤;宫艳;;带状疱疹患者病毒载量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豪;单味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十七则[N];民族医药报;2008年
2 四川成都 南林;春季应加强带状疱疹的防治[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3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王海亭 教授;带状疱疹并非都出疹[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4 孙成力 上海曙光医院宝山分院;6招治疗带状疱疹[N];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
5 ;如何对付带状疱疹[N];广州日报;2004年
6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皮肤病 主治医师 颉玉胜;头痛也须警惕带状疱疹[N];家庭医生报;2003年
7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张继增;带状疱疹不可轻视[N];保健时报;2006年
8 ;专家指出:带状疱疹早期容易误诊[N];大众科技报;2006年
9 梨平;带状疱疹可表现为“腹痛”[N];大众卫生报;2007年
10 山凤;带状疱疹可致肝衰竭[N];大众卫生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屈园园;新疆地区水痘带状疱疹临床特征及病毒基因型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2 夏天保;带状疱疹疼痛的研究与其病毒基因型的测定[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3 陈玉莲;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文献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东;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在带状疱疹治疗中的疗效评价[D];浙江大学;2010年
2 杜玉敏;疼痛管理路径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疗效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易佩玉;毫火针治疗脾虚湿蕴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4 袁婧;火针配合刺络拔罐为主治疗肝胆湿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张馨月;带状疱疹病毒载量与S100β和NSE相关性研究[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6 吴浩;带状疱疹患者血清PGE2表达水平与疼痛程度及后遗神经痛之间的相关性研究[D];青海大学;2016年
7 严妍;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随机对照实验的系统评价附:36例肝胆湿热型蛇串疮的临床观察[D];云南中医学院;2016年
8 马子媛;火针结合拔罐治疗脾虚湿盛型带状疱疹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9 张谦;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伴发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10 黄时燕;带状疱疹皮肤损害消退后疼痛的中西医治疗探讨及导师治疗带状疱疹经验总结[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7500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750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