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谷氨酸构象转变构建纳米靶向复合胶束及其抗黑色素瘤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聚谷氨酸构象转变构建纳米靶向复合胶束及其抗黑色素瘤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聚合谷氨酸 构象转变 盐酸阿霉素 Tat肽 A375人黑色素瘤细胞 恶性黑色素瘤
【摘要】:本文应用构象可变的聚谷氨酸—聚乳酸嵌段共聚物和Tat肽修饰的聚乙二醇—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嵌段共聚物构建了纳米靶向复合胶束。通过自组装方式,借助盐酸阿霉素与复合胶束内核高分子材料链段间的相互作用实现载药,并将载药复合胶束用于抗黑色素瘤研究。已有研究发现Tat肽具有较强的跨膜递送能力,但其作用方式缺乏靶向性。此外,Tat肽酶解稳定性差,酶解后跨膜递送能力显著降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合成了构象可变的聚谷氨酸—聚乳酸嵌段共聚物。在血液循环中,聚谷氨酸链段可以屏蔽Tat肽的跨膜递送功能,防止其针对正常细胞发挥跨膜递送作用。同时,这种屏蔽作用还可以保护Tat肽,防止其被酶解,失去跨膜递送活性。肿瘤(实体瘤)组织特有的EPR效应可增加药物载体在瘤体内的蓄积,实现靶向肿瘤递送药物的目的。在肿瘤组织弱酸性条件下,聚谷氨酸链段可发生构象转变,从而选择性的暴露Tat肽,靶向肿瘤细胞发挥Tat肽的跨膜递送作用,促进药物载体(药物)吸收。聚谷氨酸的构象转变还可以在胶束外壳中形成通道,加速药物释放。 研究过程中,首先以L-谷氨酸-γ-苄酯N-羧基环内酸酐为单体,端胺基聚乳酸为引发剂,经阴离子开环聚合反应和氢溴酸脱苄基保护,制得两种聚谷氨酸—聚乳酸嵌段共聚物,PGA5.6K-b-PLA1.8K和PGA12K-b-PLA6K。此外,通过巯基与马来酰亚胺双键间的Michael加成反应将Tat肽键合在聚乙二醇—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嵌段共聚物的聚乙二醇端,反应产率为91%。应用核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和圆二色谱法分别对合成产物和中间体的化学结构,分子量(分子量单分散性)与构象进行表征。 分别应用两种聚谷氨酸—聚乳酸嵌段共聚物与Tat肽修饰的聚乙二醇—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嵌段共聚物(Tatp-PEG3.5K-b-DSPE),聚乙二醇—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嵌段共聚物(PEG2K-b-DSPE)制备空白复合胶束,h-PMs-1(含PGA5.6K-b-PLA1.8K)和h-PMs-2(含PGA12K-b-PLA6K)。在pH6.5弱酸性环境中,h-PMs-1复合胶束可发生构象变化(由PGA5.6K-b-PLA1.8K引发),使胶束粒径减小;并暴露胶束外壳中的Tat肽,使胶束电位升高。h-PMs-2复合胶束的无构象变化,无法充分暴露Tat肽,因此粒径减小与电位升高的幅度均明显小于h-PMs-2胶束。 应用上述两种空白复合胶束,采用透析法分别制备了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D-h-1(含PGA5.6K-b-PLA1.8K)和D-h-2(含PGA12K-b-PLA6K)。两种载药复合胶束粒径分别为95±1.72nm和165±1.55nm(pH7.4,强度径),载药量分别为9.82±1.01%和9.92±0.64%(质量百分比)。体外释放研究显示,两种复合胶束均呈现pH依赖性释药行为。随着pH值的降低(pH7.4至5.5),聚谷氨酸链段发生构象转变,于复合胶束外壳中形成释药通道,加速药物释放。pH5.5介质中,聚谷氨酸共聚物含量增加导致通道增多,进一步加速阿霉素释放。pH7.4的环境中,聚谷氨酸共聚物未发生构象转变,无法形成释药通道,因此药物释放速率并未随着聚谷氨酸共聚物含量的增加而改变。 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技术用于考查纳米靶向复合胶束的细胞摄取行为。两项研究共同证实pH7.4的条件下聚谷氨酸链段可抵抗酶解,保护Tat肽的活性。同时,这种保护作用还可屏蔽Tat肽的跨膜递送作用。pH6.5时D-h-1复合胶束(含PGA5.6k-b-PLA,.8k)可通过构象转变暴露Tat肽,从而靶向肿瘤细胞外特有的弱酸性微环境发挥Tat肽的跨膜递送功能,增加载药胶束的吸收。同样条件下,D-h-2复合胶束(含PGA1ZK-b-PLA6K)的构象无变化,因此细胞对D-h-2复合胶束的摄取量显著低于前者。 细胞药效学考查显示,增加细胞对载药复合胶束的摄取将提高药物的细胞毒作用、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和抑制细胞迁移能力。D-h-1复合胶束可显著性降低线粒体内跨膜电位,进而诱导A375细胞凋亡。该复合胶束在细胞划痕实验中也显示了较强的抑制A375细胞移行的能力。D-h-2复合胶束的细胞毒性、诱导细胞凋亡能力,以及抑制A375细胞移行的能力均明显弱于D-h-1复合胶束。 最后,本文应用A375人黑色素瘤细胞荷瘤裸鼠模型评价不同载药复合胶束的体内药效学作用,并应用近红外成像技术考查不同载药复合胶束的体内分布。研究结果显示,D-h-1复合胶束对A375黑色素瘤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荷瘤鼠生存期延长(接种73天后全部死亡),并有效维持荷瘤鼠体重。成像研究显示,单次静脉注射后,24小时内可在肿瘤部位观察到D-h-1复合胶束的强荧光信号,而其他各主要脏器无荧光信号。相反,D-h-2复合胶束对瘤块的生长抑制作用较弱,生存期缩短(接种54天后全部死亡),体重降低。成像研究显示,静注24小时后肿瘤组织内荧光基本消失,而肝脏中却显示胶束的荧光信号。
【关键词】:聚合谷氨酸 构象转变 盐酸阿霉素 Tat肽 A375人黑色素瘤细胞 恶性黑色素瘤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39.5
【目录】:
- 摘要10-12
- Abstract12-14
- 前言14-39
- 参考文献31-39
- 第一章 高分子辅料合成与性质表征39-64
- 第一节 高分子辅料合成与表征40-56
- 一、试剂与仪器40-41
- 二、实验部分41-45
- 2.1 高分子辅料合成41-45
- 2.2 产物结构表征与分子量测定45
- 三、实验结果45-56
- 3.1 反应原理45-46
- 3.2 合成产物的~1H NMR图谱46-52
- 3.3 合成产物的FT-IR图谱52-55
- 3.4 合成产物的分子量测定55-56
- 第二节 高分子辅料体外细胞毒性研究56-62
- 一、仪器与试剂56
- 二、实验部分56-57
- 2.1 细胞培养56
- 2.2 MTT溶液配制56
- 2.3 工作溶液配制56-57
- 2.4 高分子辅料体外细胞毒性检测57
- 三、实验结果57-61
- 3.1 PGA_(5.6K)-b-PLA_(1.8K)体外细胞毒性检测57-58
- 3.2 PGA_(12K)-b-PLA_(6K)体外细胞毒性检测58-59
- 3.3 Tatp-PEG_(3.5k)-b-DSPE体外细胞毒性检测59-61
- 四、讨论61-62
- 本章小结62-63
- 参考文献63-64
- 第二章 纳米靶向复合胶束的制备及性质表征64-74
- 一、仪器与试剂64-65
- 二、实验部分65-66
- 2.1 纳米靶向复合胶束制备65-66
- 2.2 聚合物与纳米靶向复合胶束的构象研究66
- 2.3 纳米靶向复合胶束性质表征66
- 2.4 高分子辅料临界胶束浓度测定66
- 三、实验结果66-71
- 3.1 聚合物与纳米靶向复合胶束的构象研究66-69
- 3.2 纳米靶向复合胶束的性质表征69-70
- 3.3 高分子辅料的临界胶束浓度测定70-71
- 四、讨论71-72
- 本章小结72-73
- 参考文献73-74
- 第三章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的制备及性质表征74-90
- 一、试剂与仪器75
- 二、实验部分75-79
- 2.1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制备75-76
- 2.2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性质表征76
- 2.2.1 载药复合胶束粒径和电位测定76
-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载药胶束形态76
- 2.2.3 X射线衍射技术考查复合胶束中药物的晶型76
- 2.3 载药量与包封率测定76-78
- 2.3.1 盐酸阿霉素分析方法建立76-77
- 2.3.2 载药量与包封率测定77-78
- 2.4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体外释药行为研究78
- 2.4.1 介质pH值对载药复合胶束释药行为的影响78
- 2.4.2 PGA_(5.6K)-b-PLA_(1.8K)含量对载药复合胶束体外释药行为的影响78
- 2.5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处方单因素考查78-79
- 2.5.1 阿霉素/高分子辅料质量比78
- 2.5.2 PGA_(5.6K)-b-PLA_(1.8K)/PEG_(2K)-b-DSPE质量比78
- 2.5.3 PGA_(5.6K)-PLA_(1.8K)/Tatp-PEG_(3.5K)-b-DSPE质量比78-79
- 三、实验结果79-86
- 3.1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性质表征79-81
- 3.1.1 载药复合胶束粒径和电位值测定79-80
- 3.1.2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载药复合胶束的形态80
- 3.1.3 X射线衍射技术考查复合胶束中药物的晶型80-81
- 3.2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载药量与包封率测定81-82
- 3.3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体外释药行为研究82-84
- 3.3.1 介质pH值对复合胶束释药行为的影响82
- 3.3.2 PGA_(5.6K)-b-PLA_(1.8K)含量对载药复合胶束释药行为的影响82-83
- 3.3.3 载药复合胶束释药机制83-84
- 3.4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处方单因素考察84-86
- 3.4.1 阿霉素/高分子辅料质量比84-85
- 3.4.2 PGA_(5.6K)-b-PLA_(1.8K)/PEG_(2K)-b-DSPE质量比85
- 3.4.3 PGA_(5.6K)-b-PLA_(1.8K)/Tatp-PEG_(3.5K)-b-DSPE质量比85-86
- 四、讨论86-87
- 本章小结87-88
- 参考文献88-90
- 第四章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体外细胞摄取行为研究90-102
- 一、仪器与试剂91-92
- 二、实验部分92-93
- 2.1 尼罗红标记纳米靶向复合胶束的制备与性质表征92
- 2.2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的制备与性质表征92-93
- 2.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尼罗红标记复合胶束的细胞摄取行为93
- 2.4 流式细胞仪检测阿霉素复合胶束的细胞摄取93
- 三、实验结果93-98
- 3.1 尼罗红标记纳米靶向复合胶束的性质表征94
- 3.2 流式细胞仪检测复合胶束的细胞摄取94-97
- 3.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复合胶束的细胞摄取97-98
- 四、讨论98-100
- 本章小结100-101
- 参考文献101-102
- 第五章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抗黑色素瘤细胞药效学研究102-115
- 第一节 细胞毒作用评价103-106
- 一、试剂与仪器103-104
- 二、实验部分104-105
- 2.1 A375细胞培养104
- 2.2 MTT溶液配制104
- 2.3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的制备104
- 2.4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抑制A375细胞增殖104-105
- 2.5 统计学分析105
- 三. 实验结果105-106
- 第二节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研究106-111
- 一、仪器及试剂106
- 二、实验部分106-107
- 2.1 A375细胞培养与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的制备106-107
- 2.2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诱导细胞凋亡107
- 2.3 阿霉素复合胶束对A375细胞线粒体内跨膜电位的影响107
- 三、实验结果107-111
- 3.1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诱导细胞凋亡107-109
- 3.2 阿霉素复合胶束对A375细胞线粒体内跨膜电位的影响109-111
- 第三节 抑制肿瘤细胞迁移研究111-113
- 一、仪器及试剂111
- 二、实验部分111-112
- 2.1 A375细胞培养与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的制备111
- 2.2 A375细胞划痕愈合实验111-112
- 三、实验结果112-113
- 四、讨论113
- 本章小结113-114
- 参考文献114-115
- 第六章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抗黑色素瘤体内药效学研究115-133
- 一、仪器、试剂与动物115-116
- 二、实验方法116-119
- 2.1 中性甲醛溶液配制116-117
- 2.2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抗黑色素瘤体内药效学评价117-118
- 2.3 近红外探针标记的纳米靶向复合胶束体内分布研究118-119
- 三、实验结果119-130
- 3.1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抗黑色素瘤体内药效学评价119-126
- 3.2 近红成像评价纳米靶向复合胶束体内分布126-130
- 四、讨论130-131
- 本章小结131-132
- 参考文献132-133
- 全文总结及展望133-137
- 综述137-149
- 参考文献145-149
- 作者简介149-151
- 致谢151-1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艳玲;赵玉娥;王海玉;;生物降解型聚谷氨酸的研究进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2 谢h,周平,邓风,武培怡,宗小红,姚文华;pH值对丝素蛋白构象转变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5期
3 袁金颖;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在合成预定结构聚合物中的应用[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3年05期
4 丁金金;周俊蕾;张海雯;涂克华;王利群;;双组分复合胶束的形成及其胶束结构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2年02期
5 刘方;唐旭东;;离子液体在高分子合成中的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2008年12期
6 张涛;郑朝晖;成煦;丁小斌;彭宇行;;材料科学中的点击化学[J];化学进展;2008年Z2期
7 周开国;何桂珍;;肿瘤恶病质的机制及可能的治疗[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年01期
8 郭军;;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的新进展[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7年12期
9 史文红;;药用辅料现状的分析及开发新型辅料的必要性[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年22期
10 严雪娇;刘乃丰;吴国球;;活体近红外成像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汪来;黑色素瘤治疗的抗药性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101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810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