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论治治疗糖尿病伴缺血性卒中120例临床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医辩证论治治疗糖尿病伴缺血性卒中120例临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缺血性卒中 糖尿病 中医 辨证论治 中西医结合
【摘要】:目的:比较中医辩证论治治疗与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伴缺血性卒中之间的差异。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5年3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老年病科、急诊科及内分泌科就诊的120例伴有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不平衡指数最小的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病人60例。试验组根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辩证分型,并予以与之对应的方药,对照组根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辩证分型,但均采用“血府逐瘀汤”为主方进行治疗,其它治疗按照指南中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方案进行,连续治疗4周。入组时采集受试者一般资料、中医诊断、西医诊断、生命体征、Essen评分、NIHSS、ADL(BI)、血脂、血糖、颈动脉彩超、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缺血性中风证候疗效评价量表。治疗第2周、第4周,采集受试者生命体征、治疗记录、缺血性中风症候疗效评价量表、NIHSS、ADL(BI)、血脂、血糖、颈动脉彩超、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等指标以及终点事件的信息采集。通过对两组治疗前后及实验组、对照组间的缺血性中风证候疗效评价量表及NIHSS、ADL评分的对比,以评价辩证论治法治疗与活血化瘀法治疗的疗效差异;通过对治疗前后血脂、血糖、颈动脉彩超的对比,评价标准化中医治疗与非标准化中医治疗对危险因素控制的差异;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等指标则有利于评价试验的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期中医证候量表评分组内比较,经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期中医证候量表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期NIHSS评分,ADL量表评分组内对比,经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相应不同时期比NIHSS评分,ADL量表评分组间对比,经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经X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证论治治疗糖尿病伴缺血性卒中在中医症候改善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与活血化瘀组比较并无明显改善作用。辨证论治组与活血化瘀组治疗不良反应相当。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 糖尿病 中医 辨证论治 中西医结合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R587.1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6
- 前言6-8
- 英文缩写词8-9
- 试验研究9-41
- 1、研究目的9
- 2、临床资料与方法9-12
- 2.1 临床资料9
- 2.2. 诊断标准9-11
- 2.2.1 西医诊断标准9-10
- 2.2.1.1 缺血性卒中诊断标准—急性期9
- 2.2.1.2 糖尿病诊断标准9-10
- 2.2.2 中医诊断标准及症候分型诊断标准10
- 2.2.2.1 中医中风诊断标准10
- 2.2.2.2 疾病分期标准10
- 2.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10-11
- 2.3 纳入标准11
- 2.4 排除标准11-12
- 2.5 病例的终止12
- 2.6 剔除标准12
- 2.7 脱落标准12
- 3 试验方案12-13
- 3.1 盲法12
- 3.2 随机分组12-13
- 3.3 对照13
- 4 治疗方案13-14
- 5 观察指标14-15
- 5.1 诊断指标14
- 5.2 疗效评价指标14-15
- 6 信息采集15-16
- 7 技术路线图16-17
- 8 统计学分析及软件17
- 8.1 统计推理方法17
- 8.2 统计表达17
- 8.3 统计软件17
- 9 试验研究结果17-26
- 9.1 研究病例概述17-18
- 9.2 可行性分析18-25
- 9.2.1 人口学资料分析18-20
- 9.2.1.1 年龄分布分析18-20
- 9.2.1.2 受教育情况分析20
- 9.2.2 生命体征分析20-21
- 9.2.3 血糖基础情况分析21
- 9.2.4 分期基线比较21-22
- 9.2.5 中医证候分析基线22-23
- 9.2.6 ESSEN评分统计分析23-24
- 9.2.7 初次证候评分统计分析24
- 9.2.8 初次NIHSS评分和ALD评分分析24-25
- 9.3 疗效分析25-26
- 9.3.1 NIHSS、ALD量表评分比较25
- 9.3.2 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25-26
- 9.3.3 不良事件的比较26
- 10 讨论26-41
- 10.1 试验结果讨论与分析26-27
- 10.2 流调学相关问题讨论27-29
- 10.2.1 缺血性卒中发病流行病学讨论27-28
- 10.2.2 糖尿病伴发卒中流行病学讨论28
- 10.2.3 卒中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讨论28-29
- 10.3 糖尿病所致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研究29-30
- 10.4 消渴与中风相关性的病因病机分析30-32
- 10.5 糖尿病合并卒中中医证型分析32
- 10.6 中风各分型方药分析32-41
- 10.6.1 桃红四物汤32-33
- 10.6.2 涤痰汤33-34
- 10.6.3 羚角钩藤汤34-35
- 10.6.4 安宫牛黄丸35
- 10.6.5 大承气汤35-36
- 10.6.6 补阳还五汤36-37
- 10.6.7 参附汤37
- 10.6.8 苏合香丸37-38
- 10.6.9 天麻钩藤饮38-39
- 10.6.10. 血府逐瘀汤39
- 10.6.11 镇肝熄风汤39-41
- 结论41
- 问题41-42
- 展望42-43
- 致谢43-44
- 参考文献44-48
- 附录一:中医证候评分表48-49
- 附录二:Essen评分49
- 附录三:生活自理评分表49-50
- 附录四:NIHSS评分表50-53
- 文献综述53-57
- 参考文献56-57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57-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东锋;亚油酸对缺血性卒中有保护作用[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2年05期
2 高 峰;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2年02期
3 盛晓莉;首发缺血性卒中的死亡和死因[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3年02期
4 洪柳;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3年08期
5 赵巧珍 ,翟秀伟;缺血性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分析[J];中原医刊;2003年09期
6 曲东锋,陈兴洲,李宏建,倪长江;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处理指南——美国卒中学会卒中委员会科学声明[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年05期
7 顾丽琴;缺血性卒中和血液流变学的关系[J];中国航天医药杂志;2003年04期
8 刘晓娟,陈建华,曾鸿;缺血性卒中与抗心磷脂抗体检测的研究[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3年04期
9 陈道文,李作汉;肿瘤与缺血性卒中[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年06期
10 王远臣;王道珍;;解读美国2003年缺血性卒中早期处理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森;吴波;孔繁一;郝子龙;陶文丹;王德任;刘鸣;;缺血性卒中伴房颤患者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张莹;周成业;刘朋;王云凤;;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远期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李久伟;邹丽萍;;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10年后追踪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4 王为珍;祝茗;郑茜;赵永波;;弥散加权和灌注加权在缺血性卒中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朱见文;何俊瑛;高玉林;李震中;;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与进展型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研究[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许予明;;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A];河南省卫生部脑卒中及高危人群内科诊治技术培训班暨国际级继续教育培训班《脑卒中诊断与防治新进展》资料汇编[C];2012年
7 王翠兰;苗萌;;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8 刘朋;周成业;张莹;王云凤;;缺血性卒中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影响因素分析[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江静雯;刘建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结合蛋白与缺血性卒中[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周盛年;;解读《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专家共识》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专家共识组[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匡远深 通讯员 赵晶晶;左心房异常可引发缺血性卒中[N];健康报;2013年
2 记者 王丹;缺血性卒中治疗定下“双20”目标[N];健康报;2012年
3 陈小芦;走近针灸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时间窗”[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马爱平;中匈合作研究缺血性卒中药物[N];科技日报;2010年
5 记者 靖九江;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N];中国医药报;2012年
6 刘飞;《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发布[N];科技日报;2013年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关玉华 艾克拜尔;步长脑心通胶囊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研究[N];医药经济报;2011年
8 董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 抗栓研究方兴未艾[N];健康报;2006年
9 北京天坛医院教授 王拥军邋博士 郑华光;哪些药物能防治卒中[N];健康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裘炯华;我国卒中管理现状:他汀类应用不理想[N];医药经济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文;脑心通胶囊对CYP2C19*2、*3型缺血性卒中气虚血瘀证患者卒中复发的预防作用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王文娟;缺血性卒中患者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吴婧;不同年龄组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4 黄斌;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5 宋丽云;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6 张绪欣;血清尿酸与缺血性卒中亚型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关系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7 朱见文;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与进展型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8 徐远志;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中核心蛋白聚糖浓度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9 张艳芳;缺血性卒中后抑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3年
10 李沛;缺血性卒中复发患者血浆ADMA水平变化的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295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029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