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缩侧索硬化预后相关的血液学标志物研究
本文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预后相关的血液学标志物研究
【摘要】:研究背景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是一种成人起病的,选择性侵犯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变性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肌无力、萎缩,最终导致吞咽困难营养障碍、呼吸肌麻痹合并肺部感染而死亡,病程一般为3-5年。近年来,国外陆续报道了ALS患者预后相关的血液学标志物研究,但国内对该方面研究的报道较少。由于ALS患者生存时间长短不一,且临床治疗手段有限,因此开展对影响疾病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通过对齐鲁医院116例ALS患者血液学指标和临床资料的分析,探讨某些临床常用的容易获得的血液学指标与ALS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寻找预测ALS患者预后的血液学标志物。对象和方法选择从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116例ALS患者,所有ALS诊断均符合修改的El Escorial诊断标准中的确诊(definite)或拟诊(probable)ALS。以电话随访的形式收集患者预后情况,随访截止时间为2015年3月。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发病年龄、起病部位、住院时间、体质量指数(BMI)。收集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包括:白蛋白、肌酐(sCr)、尿酸(UA)、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LDL/HDL。患者死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辅助呼吸均视为终点事件。若患者超过观察期仍未出现终点事件或失访、意外死亡均视为删失数据。应用SPSS 19.0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中位生存时间,Log-rank法分析各单因素变量与生存时间的关系(其中每个血液指标都以中位数二等分),为进一步确定剂量依赖效应,将用log-rank计算出来有意义的单因素用四分位法再进行分析,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多变量对生存时间的影响。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6例患者中观察到终点事件的共105例,删失数据11例。男70例(60.3%),女46例(39.7%);起病年龄27-76岁,平均起病年龄55.1岁。起病部位:球部起病者34例(29.5%),上肢起病者43例(37.2%),下肢起病者17例(14.1%),混合起病者22例(19.2%)。中位生存时间为38±27.46个月。采用生存曲线分析发现,具有较高水平白蛋白、肌酐(sCr)、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LDL/HDL)、尿酸(UA)的患者生存时间较长。进一步用四分位法分析得出仅肌酐、甘油三酯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效应(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肌酐是影响ALS患者预后的独立血液学指标。此外,起病年龄和BMI也是AL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脂水平和营养状态是影响ALS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相对较高的血脂水平是ALS病程进展的保护性因素。并且初步研究证实血肌酐水平可以作为预测ALS患者预后的血液学标志物。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 血液指标 血脂 肌酐 预后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4.8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1
- 符合说明11-12
- 前言12-18
- 对象和方法18-19
- 结果19-20
- 讨论20-26
- 结论26-27
- 附图表27-33
- 参考文献33-40
- 文献综述40-51
- 参考文献46-51
- 致谢51-5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2-53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东升;关注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临床诊治[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5年05期
2 景慧,申世平;肌电图在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中的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5年17期
3 蒋雯巍;蒋雨平;;肌萎缩侧索硬化的治疗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6年04期
4 卢少军;龚林;赖福生;孙月娟;焦冬生;;肌萎缩侧索硬化202例临床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6年05期
5 ;肌萎缩侧索硬化自评量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年08期
6 冉敏;苏慧;吴士文;;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流涎的综合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年01期
7 郭洁;汪志云;;肌萎缩侧索硬化治疗研究现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年03期
8 ;微RNA可用于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0年01期
9 杨芳;;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诊治[J];中国全科医学;2011年03期
10 孙大勇;韩杰;李雪娇;刘晶;宋春莉;;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9例:短期效果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惠芳;樊东升;沈扬;张俊;张华纲;鲁明;王小飞;康德宣;;肌萎缩侧索硬化115例院前误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罗永梅;;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分析及对策[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韩立影;方琪;;自噬在肌萎缩侧索硬化中的生物学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季滢;卫玲;邓敏;汪凯;樊东升;;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认知改变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李如奎;;肌萎缩侧索硬化[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施天明;丁美萍;;53例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诊断过程分析[A];2007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李晓光;崔丽英;张江鹄;;肌萎缩侧索硬化易感基因研究进展及展望[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苏宗权;吴志英;王柠;;肌萎缩侧索硬化致病基因研究新进展[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张俊;徐迎胜;郑菊阳;张朔;康德tD;樊东升;;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痛觉通路的传导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解自行;黄红云;陈琳;郗海涛;张峰;刘彦铖;;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药物治疗进展[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晓光;“渐冻人”治疗不要轻信广告[N];大众卫生报;2007年
2 李晓光;渐冻人治疗 不能轻信广告[N];健康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旺;我国肯尼迪病患者基因型表型关系及其与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特点比较[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崔博;肌萎缩侧索硬化认知功能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3 林一聪;肌萎缩侧索硬化多态性关联分析及基因突变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4 张洁;重复电刺激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应用价值及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基因突变与多态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5 肖向建;肌萎缩侧索硬化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6 张碧云;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磁共振结构与功能成像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7 殷飞;肌萎缩侧索硬化信号传导通路蛋白表达谱筛选和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8 邹漳钰;肌萎缩侧索硬化的遗传学和基础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9 史树贵;一个肌萎缩侧索硬化家系致病相关基因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10 傅丽兰;肌萎缩侧索硬化的重复神经电刺激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惠敏;肌萎缩侧索硬化在临床表现及神经电生理方面的性别差异[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2 马琳;肌萎缩侧索硬化预后相关的血液学标志物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刘芳;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基因突变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4 刘安;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药物治疗进展[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5 殷飞;肌萎缩侧索硬化与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7年
6 王家伟;肌萎缩侧索硬化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冯俊强;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机制与治疗[D];吉林大学;2011年
8 段枫;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病例分析及病因研究[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9 施天明;53例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诊断过程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10 卢福昌;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临床与肌电图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86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086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