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34和SMA在亚急性及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血肿包膜中的表达及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27 01:27
本文关键词:CD34和SMA在亚急性及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血肿包膜中的表达及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亚急性及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血肿包膜及硬脑膜中CD34和SMA的表达,分析在亚急性及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血肿包膜中新生毛细血管的数量及其成熟度的情况,并探讨血肿包膜新生毛细血管与亚急性及慢性硬膜下血肿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住院部经过头颅MRI明确诊断为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84例。所有患者均已排除血液系统相关疾病,且无长期透析及服用抗凝药物等既往病史。所选取的病例数均有的明确地头部外伤史,且头部受伤时间超过7天以上。通过钻孔引流术留取患者硬脑膜及血肿包膜标本,将其分成对照组及实验组,再根据患者受伤时间并结合头颅MRI检查结果将两组患者其分成三个时期,分别为亚急性晚期(7-14天)、慢性早期(15-30天)及慢性晚期(超过30天)。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染色CD34(标记所有血管内皮细胞)和-SMA(标记血管壁细胞包括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周细胞),计算MVD及VMI值,将实验数据分类汇总,并使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1、显微镜(40×10)下观察可见:对照组中致密纤维组织占据大部分,包含少部分的小动脉血管及纤维细胞,小动脉血管壁较厚且基膜完整。实验组镜下可见大部分新生毛细血管,同时聚集较多的成纤维细胞和炎性细胞,部分新生毛细血管基膜不完整,其间隙还存在有少量胶原纤维及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呈扩张充血状态(含铁血黄素沉积)。2、cd34标记血肿包膜及硬脑膜中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标记标本中所有毛细血管的表达,阳性染色表现为猩红色,通过image-proplus6.0软件测得cd34表达值,并取其平均值可得三个不同时期cd34的表达值,对照组中亚急性晚期表达值为68.62±0.28、慢性早期表达值为66.50±0.31、慢性晚期表达值为71.27±0.26,实验组中各个时期cd34表达值分别为:亚急性晚期123.74±4.35、慢性早期131.92±4.19、慢性晚期128.68±3.06。实验组及对照组组内各个时期的cd34表达在统计学上均无明显差异,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cd34的总平均表达值为69.80±2.49,实验组中cd34的总平均表达值为124.43±3.75,cd34在实验组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且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sma标记血肿包膜及硬脑膜中的毛细血管壁细胞上,主要标记已成熟的毛细血管表达,阳性染色表现为紫黑色,通过image-proplus6.0软件测得sma表达值,并取其平均值可得各个不同时期sma的表达值,实验组中亚急性晚期表达值为51.49±3.29、慢性早期表达值为42.86±2.82、慢性晚期表达值为37.56±3.42;对照组中各个时期sma表达值分别为:亚急性晚期113.29±3.19、慢性早期104.58±3.85、慢性晚期97.73±2.83。实验组中sma的总平均表达值为49.05±3.35,对照组中sma的总平均表达值为108.24±3.29,sma在实验组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表达,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不同时期vmi值分别为:亚急性晚期91.55%、慢性早期79.28%、慢性晚期75.95%。实验组VMI值分别为:亚急性晚期75.04%、慢性早期64.45%、慢性晚期52.70%。实验组患者VMI值均低于同分期的对照组患者VMI值,且实验组总平均VMI也低于对照组总平均VMI值。【结论】1、血肿包膜中含有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且大部分毛细血管结构出现异常;2、CD34在亚急性及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血肿包膜中呈现高表达状态,血肿包膜中新生的毛细血管与亚急性及慢性硬膜下血肿疾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3、SMA在血肿包膜中呈现低表达状态,且血肿包膜VMI值低于硬脑膜,反映亚急性及慢性硬膜下血肿疾病的发生及发展与包膜中毛细血管的成熟度亦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硬膜下血肿 新生毛细血管 血管成熟度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0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语索引10-12
- 第1章 绪论12-16
- 第2章 正文16-31
- 2.1 实验材料16-18
- 2.2 实验方法18-20
- 2.3 结果20-28
- 2.4 讨论28-31
- 第3章 结论31-33
- 参考文献33-39
- 文献综述 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制研究分析39-46
- 参考文献41-46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46-48
- 致谢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夏智源;;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30例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5年14期
2 杨刚;廖勇仕;;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3年10期
3 丁昊;邓琳;陈立珂;陈岷辉;游潮;;硬膜下积液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的相关因素分析[J];四川医学;2011年02期
4 王知非;廖达光;;基质金属蛋白酶在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作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5 姜远飞;李新军;夏祥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二聚体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影响[J];西南军医;2009年06期
6 苏少波;张建宁;;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9年03期
7 程玉;蔺友志;李国忠;王超;钟震宇;初明;;VEGF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液及其外膜中的表达[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7年05期
8 李超,冯红超,宋宇峰;口腔鳞癌中Angiopoietin-2的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及成熟的关系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05年13期
9 马东周;;慢性硬膜下血肿研究的历史和现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苏少波;慢性硬膜下血肿:外膜超微结构和外周血EPCs的观测及临床特征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01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10135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