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系统萎缩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及其意义
本文关键词:多系统萎缩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及其意义
【摘要】:研究背景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一种成人起病的、少见性、致命性疾病。其病理以α-突触核蛋白为特征,临床表现以进行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多巴胺低反应性的帕金森综合征或小脑性共济失调等症状,在诊断上极易被误认为帕金森病(PD)等疾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诊断标准的不断更新,MSA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尽管目前MSA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是已有基础理论研究认为其发病可能与氧化应激、线粒体障碍等因素有关。尿酸(Uric acid,UA)通常被认为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现已被认为是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及自由基的有效清除剂,并可通过螯合金属离子防止氧化损伤。目前已有研究发现氧化应激与阿尔兹海默病(AD)、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PD等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且检测到UA值也随之有所改变。有研究发现,MSA的发病机制也与氧化应激有关。本论文在探究MSA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研究方法收集MSA患者101例,对照组选择101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正常人。生化上采用氧化酶定量分析法测定血清UA值并记录其他相关生化指标,观察两组UA值之间的差异。将MSA患者分为不同性别、不同亚型及不同证据强度等类型,将其各项指标与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对影响UA水平的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根据UA水平将MSA患者分为不同等级,并校正可能影响的因素,探究UA在MSA发病风险中的意义。记录MSA病程,并探究其与UA变化关系。统计均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研究结果MSA患者UA值(283.74±87.76μmol/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17.86±76.95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4,P0.05)。将两组受试者按不同性别比较时,男性MSA患者UA值降低更加明显(t=-3.88,P0.01);将MSA患者不同亚型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时,P型和C型MSA患者的UA值降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92和2.02,均P0.05);在不同证据强度的MSA患者中,很可能MSA组及可能MSA组患者UA值降低较正常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t=3.13和2.09,均P0.05)。MSA患者不同亚组组内(P型与C型、很可能组与可能组)比较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肌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影响因素后,总低UA组(UA263μmol/L)MSA患病数虽高于高UA组(UA370.5μmol/L),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性低UA组及较低UA组(UA=263-309μmol/L)患病风险显著高于相应高UA组,发病风险分别为其11.5倍和10.8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3)。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均未发现UA与病程有明显关系。研究结论MSA患者血清UA水平显著降低,尤其是在男性患者表现更为明显;在男性中,低UA可增加其患病风险;UA作为一个抗氧化剂,对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多系统萎缩 尿酸 氧化应激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1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语5-6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1
- 1.前言11-14
- 2 材料与方法14-16
- 3 研究结果16-19
- 4 讨论19-26
- 5 结论26
- 参考文献26-31
- 附录31-32
- 致谢32-33
- 综述33-41
- 参考文献39-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Saft C.;Andrich J.;Mü ller T. ;M. Stü cker;刘安;;多系统萎缩中部分排汗功能紊乱(德国)[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5年12期
2 刘瑞春,时宝林,李凤玲;多系统萎缩4例[J];临床荟萃;2005年07期
3 夏程;郎森阳;;“十字征”和多系统萎缩1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6年01期
4 Rohde S;Glatz K;H釨hnel S;张菁;;多系统萎缩[J];放射学实践;2006年05期
5 Soma H;Yabe I;Takei A.;蔡同建;;多系统萎缩的遗传学研究[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6年05期
6 庄柏翔;;多系统萎缩基础及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年22期
7 孙正伟;金锋;牛力;白小红;王立华;贾薇;孙琳;;多系统萎缩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年05期
8 张玉生;徐仁O5;廖杰芳;吴裕臣;万慧;黄经纬;洪道俊;王进华;李莉;;多系统萎缩“十字征”16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临床荟萃;2007年05期
9 魏金香;;1例多系统萎缩误诊病例分析[J];首都医药;2008年14期
10 郭咏娣;王平;;多系统萎缩1例[J];中国现代医生;2009年2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卫红;王国相;杨斯柳;王康;段晓慧;;统一多系统萎缩评估量表与多系统萎缩病程的相关性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王家凤;胡兴越;;多系统萎缩患者肛门括约肌肌电图的特点分析[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张波;鲍远程;杨文明;童建兵;方向;;多系统萎缩的中西医诊疗[A];2005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刁建萍;何志义;;39例多系统萎缩临床特点及进展预后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郝红琳;刘秀琴;黄颜;王含;孙鹤阳;;多系统萎缩的睡眠多导图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戚晓昆;刘鹏;李丽萍;钱海蓉;姜树军;段枫;王巍;;多系统萎缩临床特点分析及肛门肌电图对其诊断价值的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李丽萍;钱海蓉;戚晓昆;;肛门括约肌肌电图对多系统萎缩的诊断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刘建军;熊葶;;多系统萎缩的不寻常表现一例[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丁美萍;宣夏清;毛善英;;“十字征”和多系统萎缩[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李辉华;徐文苑;周美鸿;万慧;吴裕臣;;多系统萎缩的早期诊断与治疗(附26例临床分析)[A];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次神经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教授 戚晓昆邋李丽萍;怀疑多系统萎缩 查查肛门肌电图[N];健康报;2008年
2 罗火山;神秘怪病何以代代相传[N];大众卫生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宋春侠;多系统萎缩中医证候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2 杨海O,
本文编号:11066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106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