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母细胞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部位异质性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10-31 01:06
本文关键词:胶质母细胞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部位异质性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胶质瘤 异质性 表皮生长因子 波形蛋白 微管蛋白
【摘要】: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与C6胶质细胞瘤侵袭的关系以及GBM侵袭性的部位差异。方法为了确定C6胶质瘤细胞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水平对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应用细胞侵袭实验及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培养基中添加表皮生长因、使用吉非替尼阻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外源EGF结合以及对照组C6胶质瘤细胞的体外侵袭性及迁移性,所得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立体定向技术,于SD大鼠右侧尾状核接种C6胶质瘤细胞系,构建大鼠原位胶质瘤模型。观察大鼠接种后一般情况,体重变化,神经功能评分(Bederson评分)。接种后第28天处死大鼠进行灌注取脑制作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大鼠胶质瘤的细胞形态。确定C6胶质母细胞瘤原位模型构建是否成功。肿瘤及脑组织切片行波形蛋白(vimentin)、微管蛋白(tubulin)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此三种蛋白的表达位置,应用Image-Proplus 6.0软件对三种蛋白的免疫组化切片中肿瘤不同部位及正常脑组织进行光密度值(optical density,OD)测量,并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每种蛋白不同区域的表达差异。结果在细胞侵袭实验中24小时后“EGF”组、“吉非替尼+EGF”组及空白组穿过基质胶的C6细胞数分别为:74±7个、52±8个、30±8个。数据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其P值均0.001,三组各自穿过基质胶的细胞数共同比较,F=73.59,P0.001,存在显著差异。细胞划痕实验中,24小时“EGF”组、“吉非替尼+EGF”组及空白组的细胞迁移的距离分别为:5093.33±1662.24mm、1310.00±570.00mm及1623.33±515.01mm。36小时“EGF”组、“吉非替尼+EGF”组及空白组的细胞迁移的距离分别为:12966.67±2365.51mm、2340.00±841.49mm及4300±840.18mm。两时间点迁移距离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值分别为11.83及41.06,P值均0.05。除空白组与“吉非替尼+EGF”组比较,两时间点的P0.05,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两两比较P均0.05。说明加入外源EGF,激动细胞表面EGFR后,C6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而阻断激动后可抑制C6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大鼠接种术后,假手术组大鼠一般状况较前无明显改变,Bederson评分0分。接种组大鼠于实验终止时体重较术前明显减轻,实验终止时大鼠Bederson评分均为3分。大鼠脑组织大体标本可见肿瘤呈浸润性生长,肿瘤中心可见出血坏死。HE染色镜下可见胶质瘤细胞长梭形紧密排列,瘤的外周部分区域可见典型的栅栏样坏死区域。证实大鼠原位胶质母细胞瘤模型构建成功。波形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可见其呈棕黄色表达于肿瘤细胞的胞浆内。肿瘤实质部位的光密度值为8711.33±3138.35,肿瘤边界光密度为3952.63±1525.29,正常脑组织内的光密度值则为1257.94±960.39。两两比较,其P值均0.001,三区域的光密度值共同比较,F=48.93,P0.001,存在显著差异。波形蛋白表达强度由正常脑组织、肿瘤边缘到肿瘤实质部位依次增高。微管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可见其于正常脑组织细胞胞浆内均匀表达。肿瘤实质部位的光密度值为223.44±57.69,肿瘤边缘光密度值为3280.82±1447.74,正常脑组织内的光密度值则为10808.52±6389.99,两两比较,P值均0.05。三区域的光密度值共同比较,F=31.04,P0.001,存在显著差异。微管蛋白表达强度由正常脑组织、肿瘤边缘到肿瘤实质部位依次减低。免疫荧光检测可发现,波形蛋白表达于肿瘤组织上,微管蛋白则表达于正常的脑组织,肿瘤边缘同时存在两种蛋白的表达。综上所述,应用波形蛋白和微管蛋白可以很好的标记肿瘤组织及正常脑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组化切片中可见其呈褐黄色表达于细胞的细胞质内,该蛋白于正常脑组织内、肿瘤组织边界及肿瘤内部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其于肿瘤实质部位的光密度值为14123.09±9397.98,肿瘤边界光密度值为22101.43±9705.92,正常脑组织内的光密度值则为7122.46±5294.36,经两两比较,P值均0.05,三区域的光密度值共同比较,F=12.01,P0.001,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肿瘤内部表达稍高,肿瘤边缘表达强度最高,正常组织中最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波形蛋白的免疫荧光染色示EGFR于肿瘤组织高表达,并且其部分表达区域与波形蛋白的表达区域重合,位于肿瘤边界。结论EGFR促进胶质瘤细胞C6的侵袭及迁移,瘤体中EGFR高表达于肿瘤边界,高于周围脑组织甚至高于瘤体内部。提示EGFR促进GBM侵袭的功能可能存在部位优势,其表达于肿瘤高侵袭性的部位。本研究促进了对GBM生物学特性的理解,为开发新的胶质瘤的诊疗方案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胶质瘤 异质性 表皮生长因子 波形蛋白 微管蛋白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9.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3
- 第1章 实验研究13-42
- 1.1 材料与方法13-22
- 1.1.1 实验材料13-15
- 1.1.2 实验方法15-21
- 1.1.3 结果判定方法21-22
- 1.1.4 统计学分析方法22
- 1.2 结果22-33
- 1.2.1 大鼠C6胶质瘤细胞的培养22
- 1.2.2 EGFR表达情况对C6胶质瘤细胞侵袭性的影响22-23
- 1.2.3 EGFR表达情况对C6胶质瘤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23-25
- 1.2.4 大鼠造模后一般生存状况及体重改变25-27
- 1.2.5 正常对照组与接种组标本的肉眼观察及接种组HE染色镜下组织形态学观察27-28
- 1.2.6 大鼠脑组织切片中Vimentin、Tubulin及EGFR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28-33
- 1.3 讨论33-37
- 1.4 小结37
- 参考文献37-42
- 第2章 综述 胶质瘤的相关分子标志物和异质性的研究进展42-54
- 2.1 胶质瘤的异质性42-43
- 2.2 胶质瘤的分子标记物43-48
- 2.2.1 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43-44
- 2.2.2 染色体 1p/19q44-45
- 2.2.3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45-46
- 2.2.4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甲基化46
- 2.2.5 人端粒逆转录酶(h TERT)启动子突变46-47
- 2.2.6 ATRX突变47
- 2.2.7 P53突变47-48
- 2.2.8 其他分子标记物48
- 2.3 未来与挑战48-49
- 参考文献49-54
- 结论54-55
- 致谢55-56
- 导师简介56-57
- 作者简介57-58
- 学位论文数据集58
本文编号:11200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12009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