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远期脑梗死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远期脑梗死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泵 脑梗死 血压 自我管理
【摘要】:目的1.通过回访收集应用不同降糖治疗方式的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比较不同降糖方式的治疗效果。2.通过回顾性随访,比较T2DM初诊时不同治疗方式远期脑梗死发生率,分析T2DM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634例初诊T2DM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初诊时有无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分为强化(CSII)组(289例)和对照(N-CSII)组(345例),比较分析两组间生化指标以及临床资料之间的差异,通过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初诊T2DM患者远期脑梗死发生率的影响。结果1.初诊时相关资料比较:1.1两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吸烟、BMI(体重指数)、FPG(空腹血糖)、2h PG(餐后2小时血糖)、Hb A1c(糖化血红蛋白)、H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CSII组经2周治疗前后相关资料的比较:CSII组的FPG、2hPG、HOMA-IR、TC、TG、LDL-C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水平较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1.3 N-CSII组经2周治疗前后相关资料的比较:N-CSII组的FPG、2h PG、TC、TG、LDL-C值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OMA-IR、HDL-C水平较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1.4治疗后两组相关资料的比较:CSII组与N-CSII组比较,FPG、2h PG、HOMA-IR、血糖达标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II组较N-CSII组的血糖控制更好、胰岛素抵抗改善明显、血糖整体达标时间短。TC、TG、LDL-C、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随访时相关资料比较2.1比较两组间脑梗死发生率、BMI、运动、吸烟、饮食、Hb A1c、LDL-C、高血压、降糖药、阿司匹林、降压药、调脂药的区别。CSII组较N-CSII组的脑梗死发生率低,运动锻炼、饮食控制情况要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BMI、吸烟、LDL-C、Hb A1c、高血压、降糖药、阿司匹林、降压药、调脂药使用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以脑梗死为因变量(发生脑梗死CI=1,未发生脑梗死N-CI=0),性别、吸烟、BMI、年龄、LDL-C、运动、饮食、高血压、降糖药、阿司匹林、降压药、调脂药、分组为自变量先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其中饮食、Hb A1c、高血压、分组有统计学意义,再依据逐步法筛选这些因素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诊时CSII强化治疗(HR=0.39,95%CI:0.17-0.89)和良好的饮食控制(HR=0.27,95%CI:0.12-0.59)是脑梗死的保护因素,高Hb A1c(HR=2.83,95%CI:1.36-5.89)和高血压(HR=2.86,95%CI:1.49-5.49)是其危险因素。2.3不同队列随访时间的发病率:随访时间5年的脑梗死发生率为0.21/100人年,5-10年为0.77/100人年,≥10年为0.81/100人年。结论1.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较口服降糖药及分次皮下胰岛素注射对伴有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时间短、降糖效果显著。2.对伴有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3.早期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但血糖长期控制较好,可减少远期脑梗死的发生。4.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可能通过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进而减少脑梗死发生。5.加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控制,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87.1;R74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萍;5例胰岛素泵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2002年12期
2 王秀芳;沈建新;陈国庆;;胰岛素泵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应用与护理[J];新疆医学;2002年04期
3 刘福平,武晋晓,贺颖,彭雁,郑纪红,吕肖锋,徐保真,梁泽民,王勤,冯忠卫;国产圣唐型胰岛素泵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3年02期
4 李维辛,严祥;老年2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年05期
5 张云峰,郭先科;胰岛素泵及其正确使用[J];临床军医杂志;2005年05期
6 孙兰英;王虎林;;胰岛素泵在临床中的应用[J];西南军医;2005年06期
7 颜华;胰岛素泵的使用[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年04期
8 陈茜;李淑菊;李凯利;;胰岛素泵联合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01期
9 李万菊;凌国瑞;马俐;;胰岛素泵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年12期
10 崔立霞;薛玲玲;;258例胰岛素泵使用的护理体会[J];中国民间疗法;200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立霞;薛玲玲;;258例胰岛素泵使用的护理体会[A];第二届第二次中医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2 裴利军;;时滞诱发人工胰岛素泵(Artificial Pancreas)的失效与解决[A];第四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吕丽雪;刘俊卿;吴彩勤;;多数量和多品牌胰岛素泵在临床应用中的护理安全管理[A];内分泌代谢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临床与基础[C];2010年
4 方英;韩枫;刘蕾;;胰岛素泵的护理[A];全国第二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吕丽雪;刘俊卿;黄丽容;誉昭红;魏爱生;郎江明;;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风险管理[A];全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张曦;;胰岛素泵家庭注射的健康指导[A];全国第四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吕丽雪;刘俊卿;黄丽容;誉昭红;魏爱生;郎江明;;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风险管理[A];2006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十次全国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吕丽雪;刘俊卿;黄丽容;誉昭红;魏爱生;郎江明;;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风险管理[A];2008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系列研讨会暨中青年英文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9 母义明;;中国胰岛素泵规范治疗之路[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曹凤菊;;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及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7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巍;有谁该用胰岛素泵[N];健康报;2003年
2 健康时报记者 赵绍华 特约记者 张梅珍;胰岛素泵用半月 一半病人可停药[N];健康时报;2005年
3 西安交大第二医院 章琳;何为胰岛素泵[N];家庭医生报;2004年
4 记者 韩晓玲、通讯员 苏展;新型胰岛素泵集成系统研制成功[N];湖北日报;2006年
5 李乃适;胰岛素泵用药有讲究[N];健康报;2006年
6 ;胰岛素泵有什么特点?[N];健康时报;2006年
7 龙帆;我国研制出闭环无创胰岛素泵集成系统[N];医药经济报;2006年
8 解放军305医院内分泌科 季雪飞;戴泵换注射位置时宜洗澡[N];健康时报;2008年
9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许岭翎;泵摔了先取电池[N];健康时报;2008年
10 健康时报记者 冯丽安;感冒后要调胰岛素泵[N];健康时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磊;胰岛素泵给药精度及安全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赵鑫;生活方式干预及胰岛素泵双波疗法在妊娠糖尿病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北方学院;2015年
3 郝聪;基于群智能的胰岛素泵疗法优化策略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4 张天瀛;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5 向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远期脑梗死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6 宋开兰;糖尿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患者认知分析及其规范化管理的效果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李洁;胰岛素泵的调节相关指数及胰岛素分布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8 夏添;胰岛素泵硬件的设计[D];沈阳理工大学;2013年
9 宋向欣;胰岛素泵餐前双波及单波输注模式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10 易卫军;便携式胰岛素泵的研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1770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177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