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初发和再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高分辨率MRI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4 04:34

  本文关键词:初发和再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高分辨率MRI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脑梗死 急性病 颈动脉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利用高分辨率MRI黑血序列及CE-T1WI比较初发及再发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负荷及成分的差异,为临床评估脑梗死再发风险和制定预防策略提供参考依据。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15年12月4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1周内行颈动脉3D TOF成像、高分辨率MRI黑血序列成像及CE-T1WI成像,比较初发及再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负荷及成分的差异。结果初发与再发组急性脑梗死在平均管壁面积(WA)、管腔面积(LA)、血管总面积(TVA)及颈动脉狭窄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壁标准化指数(NWI)、斑块内出血(IPH)、纤维帽破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内LRNC面积和LRNC指数、出血面积和出血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发和再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特征存在差异,利用高分辨率MRI监测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斑块情况有助于评估再发脑梗死的风险。
【作者单位】: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省级机关医院放射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
【基金】:福建省卫计委骨干人才培养课题(2013-ZQN-JC-12)
【分类号】:R743.3;R445.2
【正文快照】: 早期的研究多关注血管管腔狭窄的程度[1],而近年来多中心协作研究表明,颈动脉的狭窄对斑块不稳定性和脑卒中的预测作用有限,易损斑块的形成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2]。赵锡海等[3]研究发现与管腔的狭窄程度相比,斑块负荷对预测脑梗死的发病风险更有意义。脑梗死再发率高,预后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霞;;颈动脉斑块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年06期

2 张挽时;;颈动脉斑块的无创性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7年05期

3 王瑞;张兆琪;;颈动脉斑块无创性影像学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年04期

4 黄柳明;王缉胜;;颈动脉斑块影像学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年19期

5 Phan B.A.P.;赵君;;通过磁共振成像检验调脂治疗时动脉粥样斑块内脂质消退的假说:颈动脉斑块组成研究的试验设计[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7年11期

6 苏文锋;高珊珊;;颈动脉超声在诊断颈动脉斑块中的应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年06期

7 谷红霞;孙雪峰;张彬;傅博;黄大伟;杨聚荣;陈香美;;血清胱抑素C与健康人颈动脉斑块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08期

8 诸静其;常时新;郝楠馨;汪波;宗根林;王轶彬;李绍军;林翌;杜育杉;王葳;曹开明;周国兴;;颈动脉增强对评价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作用[J];放射学实践;2007年08期

9 黄淑平;;70例颈动脉斑块形成常见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10期

10 王瑞;黄竹航;由天辉;赵新华;;个体化健康教育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心脑血管患者危险因素的控制效果[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鹏飞;吴伟;张运;苏海军;姚桂华;张梅;;斑块体积压缩率用于颈动脉斑块弹性力学特征评价和缺血性脑血管事件预测[A];第九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张晓菁;黄品同;寇红菊;田新桥;孙海燕;王小同;;立普妥对颈动脉斑块生物力学影响的初步研究[A];第二届长三角超声医学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张晓菁;黄品同;寇红菊;李世岩;;立普妥对颈动脉斑块生物力学影响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于晓艳;耿道颖;;64层CT对颈动脉斑块钙化的评价[A];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与诊断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9年

5 张挽时;徐家兴;鲁晓燕;;影像学识别颈动脉斑块成分的评价[A];2005年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西部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6 谢天;李沿江;;高频超声检测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价值[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7 yuhui Deng;宋焱;黄娟;陈敏;王大明;刘芳;傅元;周诚;;初发症状与复发症状颈动脉斑块的MRI形态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黄娟;周诚;陈敏;宋焱;傅元;;MRI不同序列组合评估颈动脉斑块的效能比较及优化扫描方案[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许云飞;尉传社;王峥超;;江苏大学附属医院MR室[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张莹;黄品同;游向东;葛丹;王尧;刘春媚;鄢曹鑫;周景义;;超声造影联合颈动脉CTA对颈动脉狭程度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庆军;与不同临床症状相关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分辨MRI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血管重构磁共振成像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2 张敏郁;3D-US与MRI定量分析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对比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3 张婧;颈动脉斑块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4 姚彬;弥散加权成像在颈动脉斑块内出血及颈部动脉夹层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贺雁;3.0TMRI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像学评价研究[D];青海大学;2015年

6 林长江;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评估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应用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7 张莉;超声在脑卒中人群与高危人群的颈动脉斑块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8 董叶;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T2DM患者颈动脉斑块长轴力学特征[D];南京医科大学;2014年

9 周果;颈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病变的核磁共振成像及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张悦;维生素D缺乏腹膜透析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D];苏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839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1839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c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