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稳定过表达人野生型及致病突变A30P、A53Tα-突触核蛋白单克隆SH-SY5Y细胞株的建立

发布时间:2017-11-23 04:14

  本文关键词:稳定过表达人野生型及致病突变A30P、A53Tα-突触核蛋白单克隆SH-SY5Y细胞株的建立


  更多相关文章: α-突触核蛋白 真核表达载体pLentiVENUS-SNCA 单克隆SH-SYY细胞株


【摘要】:目的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含人野生型(WT)及致病突变A30P(G88C)、A53T(G157A)α-突触核蛋白基因(α-synuclein gene,SNCA)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LentiVENUS-YFP-SNCA,通过慢病毒转染的方法获得过表达人野生型及致病突变A30P、A53Tα-synuclein单克隆SH-SY5Y细胞株。方法提取红白血病细胞K562细胞总RNA,以RT-PCR法扩增SNCA,SNCA与克隆载体PMD-19T的体外连接(T-A克隆)后进行基因测序,将测序正确者以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与真核表达载体pLentiVENUS连接,建立野生型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取正常SNCA与克隆载体连接体,利用单核苷酸差异引物定点突变法构建SNCA的两个突变型A30P、A53T,经基因测序、酶切与真核表达载体pLentiVENUS连接,建立突变型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以磷酸钙沉淀法转染293T细胞制备的慢病毒转染SH-SY5Y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BD AriaⅢ进行96孔板单细胞分选以获得稳定过表达人野生型及致病突变型A30P、A53Tα-突触核蛋白的单克隆细胞株,并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蛋白免疫印迹、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o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鉴定各单克隆SHSY5Y细胞株是否过表达。结果 Rt-PCR及电泳结果显示所获得目的基因,基因测序结果正确;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LentiVENUS-SNCA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基因测序证明构建成功。倒置荧光显微镜显示除对照组(未转染组)外,空载体转染组及载体与SNCA重组后转染组均有荧光蛋白表达;但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载体与正常或突变的SNCA重组后转染组的蛋白含量高于空载体组。RT-PCR结果显示载体与正常或突变的SNCA重组后转染组的细胞RNA表达量高于空载体组。结论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和慢病毒转染技术成功建立过表达α-突触核蛋白的WT及A53T、A30P突变型SH-SY5Y单克隆细胞株。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苏州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唐仲英血液病学研究中心;
【基金】: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基金(基金编号:SYS201103)
【分类号】:R741
【正文快照】: established.The familial PD-linked A53Tand A30P mutation were generated by site-directed gene mutagenesisusing primer difference in mononucleotide on the base of WT SNCA.We confirmed the orientation and sequenceof each construction by restriction analysi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翠中;邹燕;王翔;;热休克蛋白70减轻帕金森病细胞模型中α-突触核蛋白毒性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22期

2 沈原;赵永波;刘功禄;赵圣杰;;α-突触核蛋白的表达与氧化应激水平的相互影响[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1年03期

3 夏娟;高静;熊御云;邱晶;马瑞;钱进军;;胞质和核定位α-突触核蛋白过表达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4 梁源,杨慧;线粒体、α-突触核蛋白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09期

5 刘延英;杨慧;;神经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α-突触核蛋白与线粒体[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18期

6 陈涛;唐北沙;廖小平;;α-突触核蛋白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年06期

7 刘光伟;殷娟娟;张春岩;李昕;刘耀波;李尧华;杨慧;陈彪;于顺;;α-突触核蛋白存在于大鼠脑线粒体中[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8 牛丕业;李慧;张意;张漫;肖扬;李变兰;肖忠新;高艾;田琳;;锰对大鼠大脑α-突触核蛋白表达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9年20期

9 李文静;姜宏;宋宁;谢俊霞;;铁离子对α-突触核蛋白聚集的诱发作用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英文)[J];Neuroscience Bulletin;2010年03期

10 杨智源;吕春香;王鹏;;重组人α-突触核蛋白原核表达系统的建立及纯化方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芸兰;刘振国;陈生弟;李彪;陆国强;;帕金森病小鼠模型α-突触核蛋白表达升高并集聚[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牛丕业;李慧;张意;张漫;肖扬;李变兰;肖忠新;高艾;田琳;;锰致大鼠大脑α-突触核蛋白表达的影响[A];中国毒理学会第五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杜芸兰;刘振国;陈生弟;陆国强;;百草枯诱导α-突触核蛋白聚集的在体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杜芸兰;刘振国;陈生弟;陆国强;;百草枯诱导α-突触核蛋白聚集的在体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内外华人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于顺;张晨;韩俊燕;温玫;李昕;李尧华;蔡燕宁;陈彪;;α-突触核蛋白对多巴胺神经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于顺;刘光伟;殷娟娟;李昕;谢胜男;李尧华;杨慧;陈彪;;α-突触核蛋白在脑神经元线粒体中的定位及其对线粒体复合体Ⅰ活性的调控作用[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李昕;程芙蓉;李尧华;于顺;;α-突触核蛋白对N-甲基-D-天门冬氨酸所致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A];2011全国老年痴呆与衰老相关疾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省神经内科医师(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8 韩俊燕;张晨;李昕;李尧华;陈彪;于顺;;α-突触核蛋白寡聚中间体的制备以及分离与纯化[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李昕;王鹏;李尧华;何欣;于顺;;α-突触核蛋白对大鼠原代培养神经元突起的促生长作用[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王岚;孙圣刚;曹学兵;张振涛;乔娴;刘红进;;格尔德霉素诱发热休克蛋白反应抑制α-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和细胞毒性作用[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杨雪;探寻治愈顽疾之路[N];科技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郜丽妍;H-Y1-2期帕金森病唇腺α-突触核蛋白病变与脑多巴胺转运体代谢对照的生物学标记物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6年

2 胡丹;鱼藤酮诱导α-突触核蛋白聚集及其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李文伟;α-突触核蛋白参与MPTP诱导帕金森病模型的关键机制及苁蓉总苷干预作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孔滨;RNA干扰GCase对α-突触核蛋白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5 吴凤霞;RNA干扰α-突触核蛋白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及其机制[D];山东大学;2009年

6 李海涛;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2亚型的基因特点、脑白质微细结构损害影像学特点、血浆α-突触核膜蛋白表达水平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4年

7 陈蕾;α-突触核蛋白病SNCA基因A30P和A53T的突变筛查[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8 陈玲;RNA干扰α-突触核蛋白基因表达对甲基苯丙胺神经毒性的影响及其机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瑞锋;多系统萎缩患者皮肤组织中泛素和α-突触核蛋白的表达[D];郑州大学;2015年

2 白小燕;α-突触核蛋白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的相关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2014年

3 周丽敏;人工合成多肽降解α-突触核蛋白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作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4 张琳;α-突触核蛋白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5 元红花;不同机制细胞毒性药物对人少突胶质细胞系α-突触核蛋白表达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5年

6 杨斌;α-突触核蛋白和硝基化α-突触核蛋白在食蟹猴结肠组织中的表达[D];桂林医学院;2014年

7 于晓俊;帕金森病铁代谢异常的脑区差异和细胞易感性差异研究[D];青岛大学;2013年

8 喻哲明;β-淀粉样蛋白_(1-42)促进α-突触核蛋白聚集的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9 何卿玮;人α-突触核蛋白表位核酸疫苗pVAX1-IL-4/SYN-B的构建与表达[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10 刘丰韬;葡萄糖调节蛋白75在A53T突变α-突触核蛋白致帕金森病线粒体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171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2171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d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