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本文关键词: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蒲黄榆社区、王佐镇、花乡、方庄街道筛查中的脑卒中高危人群8 045例,将人群分为有无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有无斑块形成组,分别对比2组人群存在的危险因素分布情况;根据吸烟、高血压、糖尿病3个危险因素的有无,将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人群分为3组,分别为同时合并3个危险因素组、合并1至2个危险因素组、不合并危险因素组,另外斑块形成人群同上分为3组,依次进行危险因素的相互比较。结果:单因素分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与斑块形成均与年龄、脑卒中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冠心病、体育锻炼层增厚呈正相关;均与受教育程度、脑卒中家族史、常吃水果呈负相关。另外内膜中层增厚还与TIA呈负相关,与常吃蔬菜呈负相关;斑块形成还与饮酒、常喝牛奶或酸奶呈正相关,与明显超重、瓣膜性心脏病呈负相关。多因素分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与斑块形成均与受教育程度呈负相关,与年龄、脑卒中、糖尿病病史、吸烟、体育锻炼呈正相关。另外内膜增厚还与饮酒习惯成负相关,与明显超重成正相关;斑块形成与饮用高度白酒呈正相关。中医症状分析:根据危险因素多少分组比较发现多个症状存在差异;中医证型分析:在内膜中层增厚人群的2组比较中,痰湿证、内火证均有差异,而气虚证在同时合并3个危险因素与不合并危险因素的人群比较中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斑块形成的2组人群比较中,痰湿证和内火证均有差异。结论: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多个危险因素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及斑块形成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分析我们可通过控制上述可干预因素达到早期防治脑卒中的目标。
【作者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王佐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花乡卫生服务中心;
【基金】:2011年医改重大专项“国家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试点项目”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创新团队项目(编号:2011-CXTD-23) 2011年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Z111107056811040) 2014年中医药行业专项(编号:201407100)
【分类号】:R743.3
【正文快照】: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降低了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并且在我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已被公认为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2]。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可大概被分为内膜中层增厚、斑块形成和狭窄甚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颖;马斌;刘强;王永炎;;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编制及方法学探讨[J];中医杂志;2011年2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喜艳;常静玲;曹克刚;高颖;李赛;;基于决策树分析探索缺血性中风早期各时段证候特征与近期预后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年08期
2 王艳昕;鲍远程;方朝晖;蔡永亮;童建兵;侯志峰;许珍晶;徐磊;徐明安;;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急性期证候演变的聚类分析[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3 黄粤;高颖;钟海珍;马斌;;缺血性中风合并高血糖患者急性期多时点中医证候分析及预后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年11期
4 钟海珍;马斌;黄粤;曹克刚;高颖;;多中心方证相应临床研究的思考与探索[J];环球中医药;2012年03期
5 晋秀琳;甄建华;陈志刚;;糖尿病与首次发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始发状态中医证候分布相关性的聚类分析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年02期
6 张桂睿;;浅析调畅中焦防治中风病[J];江苏中医药;2013年06期
7 师宁;陈建新;刘敏;李晓林;李志红;苏泽琦;张寅;刘福生;丁霞;;反流性食管炎证素诊断量表的编制研究[J];现代中医临床;2014年06期
8 董兴鲁;马斌;房位昊;王秀彤;王志敏;高颖;;《中风病中医标准化术语集》的研究思路[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08期
9 郭蓉娟;于淼;王嘉麟;韩爱庆;卢明;张允岭;陈建新;邢佳;;抑郁症中医证候要素辨证量表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年08期
10 翟学文;;中风病虚实证候演变与预后的关系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年2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佳佳;基于证候要素的溃疡性结肠炎辨证量表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辛喜艳;中风病虚实证候演变及脑电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龙子弋;基于证候要素的痴呆证候分型量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马进;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诊断量表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阚保红;基于脑梗死中医全程适时干预方案的实施过程评价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6 尹冬青;抑郁症中医证候分型诊断量表及证候特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7 吴畏;多发性硬化中医证候学规律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8 裘涛;缺血性卒中后抑郁中医证候要素演变规律及辨证干预的临床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9 杨薇;基于医疗电子数据的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西药物群组模块方法学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
10 曹月红;多维项目反应理论框架下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量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江海;临床—弥散不匹配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结局及中医证候的关系[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邓文婷;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赵江鹏;现中风病登记制度下吸烟与中风病证候相关性初探[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4 吴海鸽;脑梗死患者的Willis环形态与梗死部位及证候的关系[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5 李麒豫;抑郁症中医证候要素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6 彭丹婷;补阳还五汤新型中药复方颗粒的药效评价和急性毒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7 杨志波;缺血性中风病一分为三辨证方法的临床再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13年
8 吕国凯;胃肠积热证诊断量表编制及其信度和效度评价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9 古炀晖;脑梗死溶栓后出血转化与血压变异及中医证候的相关性[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10 吕美君;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辨证量表的研制与考评[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强;高颖;;证候诊断量表的理论基础[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07期
2 ;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3 西广成;;复杂系统分划的熵方法[J];自动化学报;1987年03期
4 刘强;陈建新;陈静;高颖;西广成;;通过动态关联度系数聚堆的临床证候要素提取方法初探[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年10期
5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萍;;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预防[J];中国现代医生;2009年12期
2 刘娜;李雪花;陈双艳;任艳;;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3 王莉;杨亚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关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2011年03期
4 马宝新;荆国杰;;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J];医学综述;2011年05期
5 柴英娟;邓兰兰;张燕;刘铂颖;王劲松;王连成;;中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年04期
6 周霞;;德州地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年07期
7 李爱丽;王五洲;;卒中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和预防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20期
8 代鸣明;楚兰;刘芳;朱英武;方旭明;;贵阳市城乡老年人2009年卒中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现况调查[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1年07期
9 张军;陈建华;王永炎;黄燕;;17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危险因素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10 杨永新;;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毛丽;;浅谈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预防[A];2010年江苏省药学大会暨第十届江苏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成义;林贵军;刘宗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A];第二十三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六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王贞;韩钊;范虹;张征;冯靓;叶祖森;;温州地区中青年卒中各年龄段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A];2008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时宝林;郎森阳;时霄冰;夏程;贾渭泉;;102例癫痫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肖倩霞;张志刚;安杰;;脑出血患者腹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田锦勇;王建怡;李玫;王菊;陈戈雨;戴宏;;进展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A];贵州省医学会第八届神经病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文华;;糖尿病性脑梗死78例临床分析[A];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神经病学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映雪;后循环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2 王兆霞;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残余头晕的危险因素及心理分析[D];扬州大学;2012年
3 张金冉;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D];泰山医学院;2009年
4 邱仁娜;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流行性及其危险因素[D];吉林大学;2008年
5 卓识途;脑白质疏松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6 韩莉娜;海珠区居民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层管理及社区综合干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7 孔伟;前循环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比较[D];青岛大学;2012年
8 袁小娜;中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D];郑州大学;2014年
9 付爱真;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风险模型[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10 齐向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危险因素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610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261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