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的研究进展
本文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的研究进展 出处:《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6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侧支循环 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半暗带 溶栓时间窗 脑梗死面积 软脑膜 血管闭塞 Willis 血管内皮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
【摘要】:正缺血性脑卒中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致残率极高,严重危及人类健康。2014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指出,目前在脑梗死治疗中溶栓仍是最重要的恢复血流的措施,但由于其有严格的时间窗,大大限制了临床的应用。挽救缺血半暗带是超过溶栓时间窗患者的首要治疗目的,而侧支循环开通的多少可能直接决定缺血半暗带的范
【作者单位】: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分类号】:R743.3
【正文快照】: 缺血性脑卒中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致残率极高,严重危及人类健康。2014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指出,目前在脑梗死治疗中溶栓仍是最重要的恢复血流的措施,但由于其有严格的时间窗,大大限制了临床的应用。挽救缺血半暗带是超过溶栓时间窗患者的首要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晨;刘训灿;冯加纯;;脑供血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及评估[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1年05期
2 张毓英;李为民;刘文慧;赵连东;;关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侧支循环评价的思考[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年01期
3 王拥军;;脑侧支循环及氧化应激对其影响[J];中国卒中杂志;2008年03期
4 李继梅;;专题综述:侧支循环[J];中国卒中杂志;2014年08期
5 蔡俊颖;董强;付建辉;;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与卒中预后的关系[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7年03期
6 王磊;张雄伟;;评估颅内外动脉侧支循环的方法及临床意义[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年08期
7 姬卫东;徐丽君;;侧支循环功能与缺血性脑血管病[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年03期
8 郭海燕;张宝利;王小沙;;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与临床症状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年09期
9 胡薇薇;叶静;;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侧支循环的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年08期
10 刘勇;韩军良;何君宏;李建军;白雅;张光运;赵钢;;脑血管危险因素对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静;李晓红;;脑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2 姬卫东;徐丽君;周玉珍;;侧支循环功能与缺血性脑卒中[A];第七届全国颅脑及颈动脉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刘作勤;;脑动脉侧支循环建立的临床意义[A];第二届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靖九江;改善侧支循环,药物应用需个体化[N];中国医药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王海洋;侧支循环“新概念”[N];医药经济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辉;通透性影像评估缺血性卒中Ⅱ、Ⅲ级侧支循环[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2 刘文华;成年型烟雾病侧支循环的临床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卫涛;主动脉球囊(NeuroFlo)促进兔脑缺血模型侧支循环建立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孟相君;侧支循环与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梗死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姚德斌;前循环梗死侧支循环形成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分析[D];南昌大学;2014年
4 张聪;急性症状性颈动脉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临床分析[D];青岛大学;2015年
5 梁朝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及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6 赵明艳;影响脑动脉狭窄侧支循环建立的因素[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7 李聪;侧支循环的代偿程度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联[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8 于鹏飞;缺血性脑血管病侧支循环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5年
9 杨娟;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10 尚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影像学研究[D];青岛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10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310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