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长沙市社区腔隙性脑梗死的预后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2 13:13

  本文选题:腔隙性脑梗死 切入点:预后 出处:《中南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收集2006-2012年长沙市社区新发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患者发病、复发及死亡资料,通过比较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 LAC)与非腔隙性脑梗死(非LAC)患者结局事件差异,评估LAC患者预后,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 方法:利用长沙市天心区坡子街社区和裕南街社区建立的脑卒中疾病监测网络体系对2006-2012年两社区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卒中登记,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登记的卒中患者进行随访调查,收集其复发及死亡等预后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描绘LAC患者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LAC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 结果:2006-2012年研究社区共登记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790人,其中LAC278人,非LAC512人,经1-7年的随访监测,死亡228人,复发脑卒中113人。在调整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基线危险因素后,LAC患者和非LAC患者在死亡率和卒中复发率上无明显差异;调整危险因素后发现,年龄、男性、高血压、糖尿病是LAC患者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糖尿病是LAC患者复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LAC远期预后与非LAC差别不大;年龄、男性、高血压、糖尿病是LAC患者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糖尿病是LAC患者复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有效的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可能可以改善LAC患者的预后。
[Abstract]:Objective: to collect the data of onset, recurrence and death of newly diagnosed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in Changsha from 2006 to 2012, and to evaluat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LAC by comparing the outcome events between lacunar and non-lacunar cerebral infarction (lacunar) patients and non-lacunar cerebral infarction (non-lacunar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The risk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ognosis were analyzed. Methods: the stroke disease surveillance network system was established in Puzi Street Community and Yu Nan Street Community, Tianxin District, Changsha City. Stroke registration was carried out between 2006 and 2012 in the two communities. A p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recurrence and mortality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The survival curve of patients with LAC was described by Kaplan-Meier method and Cox proportional risk regression model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prognostic factors of LAC. Results A total of 790 new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were registered in the study community from 2006 to 2012, including LAC278 and non-#en1#. After 1-7 years of follow-up, 228 patients died and 113 had recurrent stroke. Age, sex, hypertension, hyperlipidemia, diabetes mellitus were adjusted for age, sex, hypertension, hyperlipidemia, diabetes mellitus. After smoking and other baseline risk factor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ortality and stroke recurrence rate between patients with LAC and non-patients with LAC. After adjusting for risk factors, age, male,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death events in LAC patients. Diabetes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recurrent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LAC. Conclusion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ong term prognosis of LAC and that of non LAC. Age, male,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a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death events in LAC patients. Age and diabetes a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recurrent stroke in LAC patients. Active and effective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may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LAC.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镛,李春霞,王凤焰;缺血性卒中患者线粒体DNA点突变研究[J];山东医药;2002年14期

2 曲东锋;亚油酸对缺血性卒中有保护作用[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2年05期

3 高 峰;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2年02期

4 盛晓莉;首发缺血性卒中的死亡和死因[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3年02期

5 洪柳;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3年08期

6 赵巧珍 ,翟秀伟;缺血性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分析[J];中原医刊;2003年09期

7 曲东锋,陈兴洲,李宏建,倪长江;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处理指南——美国卒中学会卒中委员会科学声明[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年05期

8 顾丽琴;缺血性卒中和血液流变学的关系[J];中国航天医药杂志;2003年04期

9 刘晓娟,陈建华,曾鸿;缺血性卒中与抗心磷脂抗体检测的研究[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3年04期

10 陈道文,李作汉;肿瘤与缺血性卒中[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莹;周成业;刘朋;王云凤;;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远期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李久伟;邹丽萍;;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10年后追踪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3 林森;吴波;孔繁一;郝子龙;陶文丹;王德任;刘鸣;;缺血性卒中伴房颤患者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王为珍;祝茗;郑茜;赵永波;;弥散加权和灌注加权在缺血性卒中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朱见文;何俊瑛;高玉林;李震中;;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与进展型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研究[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许予明;;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A];河南省卫生部脑卒中及高危人群内科诊治技术培训班暨国际级继续教育培训班《脑卒中诊断与防治新进展》资料汇编[C];2012年

7 王翠兰;苗萌;;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8 刘朋;周成业;张莹;王云凤;;缺血性卒中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影响因素分析[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韩钊;臧秋玲;王苹莉;肖美娟;叶祖森;;两种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法在中国卒中人群应用的比较研究[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张莹;周成业;刘朋;王云凤;;缺血性卒中患者抑郁症状与发病部位的Logistic回归分析[A];2009香港-北京-杭州内科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匡远深 通讯员 赵晶晶;左心房异常可引发缺血性卒中[N];健康报;2013年

2 陈小芦;走近针灸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时间窗”[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记者 王丹;缺血性卒中治疗定下“双20”目标[N];健康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马爱平;中匈合作研究缺血性卒中药物[N];科技日报;2010年

5 记者 靖九江;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N];中国医药报;2012年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关玉华 艾克拜尔;步长脑心通胶囊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研究[N];医药经济报;2011年

7 刘飞;《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发布[N];科技日报;2013年

8 董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 抗栓研究方兴未艾[N];健康报;2006年

9 北京天坛医院教授 王拥军邋博士 郑华光;哪些药物能防治卒中[N];健康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裘炯华;我国卒中管理现状:他汀类应用不理想[N];医药经济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谈颂;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影响及预测因素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潘旭东;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纤维蛋白原β-148C/T基因多态性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3 张宁;预测缺血性卒中短期和长期死亡率的危险评分在中国病人中的外部验证[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4 马英;缺血性卒中住院时间预测因子暨与CD40-1C/T遗传多态性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5 詹奕红;CELSR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人缺血性卒中的关联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6 李姝雅;伴房颤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3年

7 王永久;白藜芦醇对复发缺血性卒中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8 牛丰南;FasL在缺血性卒中后的炎症作用及其病理机制探讨[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9 李楠;PDE4D及IL-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的关联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10 徐佳亮;ALOX5AP基因和IL-1A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婧;不同年龄组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2 黄斌;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3 宋丽云;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4 张绪欣;血清尿酸与缺血性卒中亚型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关系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朱见文;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与进展型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6 徐远志;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中核心蛋白聚糖浓度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7 张艳芳;缺血性卒中后抑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3年

8 李沛;缺血性卒中复发患者血浆ADMA水平变化的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9 刘爱勤;贫血与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关系[D];郑州大学;2013年

10 于丽;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未予降压治疗的高血压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D];河北联合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566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5566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b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