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CucurbitacinⅠ诱导胶质母细胞瘤凋亡和保护性自噬的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9 21:45

  本文选题:人胶质母细胞瘤 切入点:Cucurbitacin 出处:《山东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位星形细胞瘤IV级,是成人中枢系统中最常见的最具侵袭性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占所有胶质瘤发病率的54%。目前,胶质母细胞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术后放疗和术后化疗的联合治疗方法。虽然人们在胶质母细胞瘤具体治疗方法上取得了一定改善,但总体疗效收效甚微,胶质母细胞瘤的中位生存期仅为12~14个月,5年生存率不到5%。因此,急需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来改善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现状。 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STAT3)是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信号传导中重要的胞质转录因子,在调节细胞生长、生存、分化和凋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STAT3在包括胶质母细胞瘤在内的许多种恶性肿瘤中表现为迷乱的活化状态。研究表明阻断STAT3持续的活化状态可以有效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诱导恶性肿瘤细胞凋亡,而且对人体正常的细胞影响较小。因此,可能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Cucurbitacin Ⅰ (JSI-124)是从葫芦科和十字科植物中提取的天然三菇类化合物,是JAK2/STAT3的选择性阻断剂,具有很好穿透细胞膜和酪氨酸激酶抑制的功能。大量的研究表明Cucurbitacin Ⅰ对许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乳腺癌、肺癌、神经母细胞瘤、黑色素瘤及恶性胶质瘤)具有潜在的抗癌活性。但是,人们对Cucurbitacin Ⅰ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机制并未完全阐明。 巨自噬(亦称为自噬)是一种分解代谢的过程。自噬发生时,包括细胞器在内的胞浆内容物被双层膜(自噬体)包裹,接着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从而将内容物降解为可重复利用的小分子蛋白、多肽和氨基酸。在细胞应激状态下,如饥饿、缺血、缺氧、放射线照射、化疗等,自噬能够增强细胞生存能力。大量研究表明,应用自噬抑制剂(Chloroquine、Hydroxychloroquine、bafilomycinA1、 monensin等)或敲除主要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Atg5、Atg12等)抑制自噬后能够增强许多抗癌制剂杀伤癌细胞能力,说明白噬在抗癌过程中对癌细胞起保护作用。 本课题旨在从自噬、凋亡等方面对Cucurbitacin I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具体机制进行系统的研究。 目的 研究Cucurbitacin I诱导胶质母细胞瘤凋亡和自噬的相关机制,为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提供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 一、体外 1.CCK-8法检测不同时间点、不同浓度的Cucurbitacin I作用下的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U251及T98G的细胞活力。 2. Western blot法检测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U251和T98G胞内蛋白分子的表达水平。 3.免疫荧光实时观测经GFP-LC3瞬时转染的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U251和T98G中GFP-LC3阳性细胞的表达水平。 4.免疫荧光法观测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U251和T98G自噬蛋白分子LC3的表达水平。 5.透射电镜观测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U251和T98G自噬体的表达水平。 6. TUNEL法检测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U251和T98G的凋亡水平。 7. ELISA法检测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U251和T98G的凋亡水平。 8.免疫共沉淀法检测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U251胞内Bcl-2和Beclin1/hVps34复合体相互作用。 9. siRNA转染法沉默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U251和T98G中的beclin1基因。 二、体内 1.选用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U251建立人胶质瘤荷瘤裸鼠异位模型。 2.通过测量荷瘤鼠平均体重和肿瘤平均体积大小从而检测Cucurbitacin Ⅰ、氯喹及Cucurbitacin I联合氯喹对荷瘤鼠副作用以及对荷瘤鼠的治疗效果。 3.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中LC3、Ki-67、Bax、Cleaved Caspase-3(p17)、Bcl-2以及Bcl-xL表达水平。 4.TUNEL法检测肿瘤凋亡水平。 结果 一、Cucurbitacin I抑制GBM增殖 在体外,CCK-8法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U251和T98G在Cucurbitacin I≥100nM作用下细胞活力下降明显,且呈剂量-时间依赖效应。在体内,对照组平均肿瘤体积为1286mm3(±251),Cucurbitacin I组平均肿瘤体积为412mm3(±82);对照组和Cucurbitacin I组平均肿瘤重量分别是1,340mg (±260) and418mg (±80), Cucurbitacin I能有效抑制肿瘤体积和大小(P0.05)。另外,免疫组化显示,Cucurbitacin I组Ki-67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01)。 二、Cucurbitacin I诱导GBM发生凋亡 在体外,TUNEL法检测显示,经Cucurbitacin I治疗的GBM细胞中TUNEL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显著性增加,且呈剂量依赖效应(P0.001)。ELISA法表明,Cucurbitacin I组肿瘤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显著性增加,亦呈剂量依赖效应(P0.001)。不同浓度Cucurbitacin I作用于GBM细胞后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凋亡蛋白Bax和Cleaved Caspase-3(p17)表达明显上调,而抗凋亡蛋白Bcl-2和Bcl-xL表达明显下调,且均呈剂量依赖效应。另外,在体内,免疫组化检测发现肿瘤中Bax和Cleaved Caspase-3(p17)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性上调,而Bcl-2和Bcl-xL表达较对照组显著性下调。 诱导GBM发生自噬并激活自噬相关蛋白Cucurbitacin I三、beclin1 透射电镜发现,经Cucurbitacin I治疗的GBM细胞中自噬体数量较对照组显著性增加(P0.05)。免疫荧光发现经GFP-LC3瞬时转染的GBM细胞在Cucurbitacin I治疗后GFP-LC3阳性细胞数量较阴性对照组显著性增加,且呈浓度依赖效应。同样,免疫荧光法检测发现GBM细胞经Cucurbitacin I治疗后自噬 蛋白LC3B阳性细胞数量较阴性对照组亦显著性增加,且呈剂量依赖效应。另外,western blot显示不同浓度Cucurbitacin I处理的GBM细胞中LC3B-II及Beclin1表达水平明显上调;bafilomycin A1使GBM细胞中LC3B-II/LC3B-Ⅰ表达上调,但bafilomycin A1联合Cucurbitacin Ⅰ后LC3B-II/LC3B-Ⅰ上调更为明显;Cucurbitacin Ⅰ治疗后GBM细胞中p62水平下调,bafilomycin A1治疗后GBM细胞中p62水平上调,而Cucurbitacin Ⅰ阻碍了bafilomycin A1对p62表达的上调。在体内,免疫组化检测发现Cucurbitacin Ⅰ组中LC3B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性增强。 四、Cucurbitacin Ⅰ激活GBM细胞中AMPK/mTOR/p70S6K信号通路 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经不同浓度Cucurbitacin Ⅰ治疗的GBM细胞p-AKT及AKT表达水平不变,而使p-AMPK, p-mTOR以及p-p70S6K水平活化,且呈剂量依赖效应。 五、Cucurbitacin Ⅰ激活GBM细胞中JAK2/STAT3/HIF-1α信号通路 Western blot检测表明,不同浓度Cucurbitacin Ⅰ治疗的GBM细胞p-JAK2、 p-STAT3、HIF-1α表达水平下调,且呈剂量依赖效应。 六、下调的HIF-1α在Cucurbitacin Ⅰ诱导GBM细胞自噬中发挥重要作用 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分别发现,HIF-1α稳定剂FG-4497显著降低Cucurbitacin Ⅰ诱导的GBM细胞自噬体数量增加和GFP-LC3阳性细胞数量增加(P0.05)。Western blot检测表明,FG-4497显著增加GBM细胞HIF-1α水平,抑制了Cucurbitacin Ⅰ诱导的Bcl-2表达水平下调以及LC3B-I向LC3B-Ⅱ转化。敲除Beclin1以及给予自噬抑制剂3-MA能够阻碍Cucurbitacin Ⅰ诱导的LC3B-Ⅰ向LC3B-Ⅱ转化。免疫共沉淀显示对照组中Bcl-2和Beclin1/hVps34相互关联,而在Cucurbitacin Ⅰ治疗的GBM细胞中Bcl-2和Beclinl/hVps34关联显著性下降。 七、抑制自噬能够增强Cucurbitacin Ⅰ诱导的GBM细胞凋亡 CCK-8法检测表明,自噬抑制剂氯喹(CQ)显著性增强Cucurbitacin Ⅰ抑制GBM细胞增殖的能力(P0.05)。ELISA法和TUNEL法检测发现氯喹(CQ)显著性增强Cucurbitacin Ⅰ诱导的GBM细胞凋亡。另外,SiRNA沉默GBM细胞beclin1表达后,能够显著增强Cucurbitacin Ⅰ抑制GBM细胞增殖的能力以及Cucurbitacin Ⅰ诱导的GBM细胞凋亡(P0.05)。 八、在人胶质瘤荷瘤裸鼠异位模型中,CQ增强Cucurbitacin Ⅰ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实验终末阶段,测量的肿瘤平均体积大小分别是:对照组(DMSO),616mm3(±130);CQ组,580mm3(±107); cucurbitacin Ⅰ组,346mm3(±79);CQ联合cucurbitacin Ⅰ组,220mm3(±62)。CQ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而cucurbitacin Ⅰ组与对照组、CQ联合cucurbitacin Ⅰ组与对照组以及CQ联合cucurbitacin Ⅰ组与cucurbitacin Ⅰ组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另外,CQ联合cucurbitacin Ⅰ组肿瘤平均瘤重与cucurbitacin Ⅰ组相比差异性显著(P0.01)。平均荷瘤鼠体重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免疫组化检测发现,cucurbitacin Ⅰ组中Ki-67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1):CQ联合cucurbitacin Ⅰ组中Ki-67表达水平较cucurbitacin Ⅰ组差异性显著(P0.01)。TUNEL法检测表明,cucurbitacin Ⅰ组中TUNEL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1);而CQ联合cucurbitacin Ⅰ组中TUNEL阳性细胞数较cucurbitacin Ⅰ组差异性显著(P0.05)。 结论 一、Cucurbitacin Ⅰ在体外和体内均能有效抑制GBM增殖。 二、Cucurbitacin Ⅰ通过调节bcl-2家族蛋白水平诱导GBM凋亡。 三、Cucurbitacin Ⅰ通过激活AMPK/mTOR/p70S6K信号通路诱导GBM发生自噬。 四、Cucurbitacin Ⅰ下调GBM细胞中HIF-1α和bc1-2水平并抑制Beclin1/hVps34复合体关联。 五、在体外和体内,抑制自噬有效增强Cucurbitacin Ⅰ诱导的GBM细胞凋亡。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39.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蓉;兰胜民;王宏卫;曹建忠;任淑惠;罗宁;张蕾;;低分级脑胶质瘤术后放疗生存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0年13期

2 许允;谷峰;马勇杰;;Slit2/Robo1信号通路与胶质瘤的浸润侵袭[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0年23期

3 贾践博;侯现增;刘滨;许尚臣;庞琦;;EGFR和HER2在胶质瘤复发前后表达的变化[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12期

4 孙异临;张懋植;曲宝清;张辉;李玮;;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与血管瘤型脑膜瘤的超微病理鉴别[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5 尹宏;马祁生;赵海龙;黄欣;;脑胶质瘤组织中BDNF和TrkB表达及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11年27期

6 张伟;危平;施前;;基于ELISA的神经胶质酸性蛋白自身抗体的血清含量测定及其在脑胶质母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1年06期

7 陈金绪;李建安;陈月新;;巢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脑胶质瘤患者中的表达[J];神经解剖学杂志;2011年06期

8 林洪;章翔;程光;汤海峰;章薇;董文鹏;甄海宁;曹卫东;;九节龙-Ⅲ经BAD凋亡途径诱导胶质瘤U251细胞凋亡[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8年05期

9 周杰;程光;章翔;王江;刘斌;董亮;陈晓燕;;Olig-2在人脑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9年04期

10 彭俊;张明伟;刘阳;范秀云;曹相军;袁德良;;BDNF在人脑胶质瘤的表达和意义[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姜新义;陈亮岑;王霄;沙先谊;方晓玲;;基于整合素受体介导的长循环碳酸酯纳米粒对恶性脑胶质瘤靶向递药研究[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2 Yuya Yoshida;Mitsutoshi Nakada;Naotoshi Sugimoto;Tomoya Harada;Yasuhiko Hayashi;Daisuke Kita;Naoyuki Uchiyama;Yutaka Hayashi;Akihiro Yachie;Yoh Takuwa;Jun-ichiro Hamada;;Sphingosine-1-phosphate receptor type 1 regulates glioma cell proliferation and correlates with patient survival[A];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Histologic research of microcirculation patterns in human and xengraft model glioblastoma[A];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Yuya Yoshida;Mitsutoshi Nakada;Tomoya Harada;Shingo Tanaka;Takuya Furuta;Yasuhiko Hayashi;Daisuke Kita;Naoyuki Uchiyama;Yutaka Hayashi;Jun-ichiro Hamada;;The expression level of sphingosine-1-phosphate receptor type 1 is related to MIB-1 labeling index and predicts survival of glioblastoma patients[A];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李鲁申;蔡进;王鹏;杨加宾;孙春龙;周高信;胡兵;张蕊;吉民;;靶向脂质体药物研究进展[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6 Li Liu;Xiaoxia Liu;Qian Xu;Ping Wu;Xialin Zuo;Jingjing Zhang;Houliang Deng;Zhuomin Wu;Aimin Ji;;Self-assembly nanoparticles based on c(RGDfk)peptide for the delivery of siRNA targeting VEGFR2 gene for tumor therapy[A];2014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震;神经系统肿瘤及瘤周血管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别黎;跨平台整合微阵列数据筛选与胶质瘤级别相关基因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春琳;MDM4在人脑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与功能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4 陶帮宝;Stathmin在胶质细胞瘤表达及其化疗药物敏感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5 李维卿;Med19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对其恶性生物学行为调控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6 赵世斗;OCT4假基因在胶质瘤和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彭雍;RIP3对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增殖、死亡和化疗敏感性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陈若琨;RAS超家族基因RRP22在星形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对其生物学行为影响[D];中南大学;2011年

9 沈明;负性共刺激分子B7-H1在A2B5阳性人脑胶质瘤干细胞样细胞中的负性调控作用探讨[D];复旦大学;2011年

10 范薇薇;中国汉族人群脑胶质瘤遗传易感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伟;人胶质瘤中骨桥蛋白功能的初步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李丹;扩散张量成像对脑恶性胶质瘤和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苏国军;人脑星形细胞瘤细胞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实验研究[D];桂林医学院;2010年

4 陈玉升;胶质瘤患者血清OY-TES-1截短蛋白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陈有林;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Neuritin基因在胶质瘤中的表达与意义[D];泸州医学院;2011年

6 赵玮;CCNG2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与化疗关系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7 刘建莉;颅内不同分化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与P73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张小林;脑胶质瘤中内源性大麻素代谢酶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病理级别相关性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9 王佳宁;颅内肿瘤影像与病理对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10 王书杰;EGF+61 G/A与脑胶质瘤易感性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90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590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3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