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张量成像下前庭神经鞘瘤患者的面神经重建研究
本文选题:弥散张量成像 切入点:前庭神经鞘瘤 出处:《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前庭神经鞘瘤手术前行弥散张量成像并行面神经重建在指导术中肿瘤切除及面神经保护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38例前庭神经鞘瘤手术治疗患者,病例选择排除了既往有脑肿瘤放射治疗史及病理报告证实为非神经鞘瘤的患者。对38例前庭神经鞘瘤患者进行数据采集,磁共振扫描使用美国GE(General Electric)公司的HDX 3.0T MR进行,每位患者都由同一技师操作扫描三种序列分别为:(1)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3D fast spoiled gradient-echo sequence,3D-FSPGR);(2)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fast imaging empolying steady state acquisition,FIESTA);(3)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并利用3D-Slicer软件进行面神经示踪成像,并与肿瘤重建三维影像,整个过程均由本人完成,重建纤维束不经修改,这样可以排除不同操作者的主观性影响。根据操作者经验,以面神经纤维束解剖学走形为基础,最终选取通过脑干内部、出脑干端及入内听道的长行连续纤维束为面神经最终图像。根据MR T1WI增强序列应用软件中的“Editor”模块进行重建肿瘤的三维解剖图像,并将构建好的肿瘤解剖影像融合面神经纤维束示踪图像,从而直观地、清楚地显示面神经的走行以及面神经相对于肿瘤的空间位置关系。手术中采用面神经主动电刺激结合术前重建的面神经及肿瘤三维空间关系仔细寻找,肿瘤切除之后,采用面神经电刺激判断面神经是否保留,术后收集手术录像,采集术中图像信息验证术前面神经重建结果,最后在术后评价患者手术切除及面神经损伤情况。结果DTI技术重建出面神经及肿瘤关系并与术中验证结果进行对比:在38例患者中,可以通过DTI技术完成面神经重建的有32例(84.2%)患者,其中面神经位于腹侧居中16(50%)例,腹侧前下10(31.2%)例,腹侧前上5例,下级1例,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面神经电刺激验证面神经的实际位置,其重建结果与术中面神经实际走行均符合,吻合率为100%。6例(15.8%)面神经未能通过DTI技术重建显示,其中3例患者术前存在面瘫,2例肿瘤直径5.0cm,1例内听道破坏严重。术后及面神经功能保留情况:38例患者,肿瘤全切除者34例(89.5%),次全切除者4例(10.5%)。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36例(94.7%),2例(5.3%)术中因面神经粘连严重,剥离肿瘤时断裂,以0号线缝合两断端,一期吻合。36患者例中,术后7 d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Ⅰ级10(27.8%)例,Ⅱ级20(55.6%)例,III级3(8.3%)例,IV~V级5(13.9%)例;面神经功能良好以上占所有患者的78.9%。随访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1例失访。随访的37例患者生活均能自理,未见肿瘤复发迹象,面神经功能均有所恢复。结论本研究在现代影像学和计算机学的基础上,通过3D-slicer软件,在DTI下实现前庭神经鞘瘤患者面神经的重建,并应用于临床治疗。DTI下面神经重建技术用于前庭神经鞘瘤患者术前评估切实可行,术前通过这种无创的方法直观地展现面神经与肿瘤的空间位置关系,使手术者术前根据面神经位置便可以制定详细术前计划,这样有助于术者在肿瘤切除过程中谨慎观察,仔细寻找,配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尽早地发现面神经,从而提高面神经的解剖保留率。同时也避免了术中应用面神经电生理监测寻找面神经过程中神经电刺激的次数过多所造成的面神经功能损害,提高面神经的功能保留率。在术前DTI面神经成像和术中电生理监测的互补作用下,准确地指导神经外科医师,在保留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全切肿瘤,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parallel facial nerve reconstruction in the anterior vestibular schwannomas in 38 patients with non - neurilemmoma who were hospitalized in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September 2013 to September 2015 . The facial nerve and facial nerve were reconstructed by DTI . The facial nerve and facial nerve were reconstructed by using facial nerve stimulation . The preoperative planning of facial nerve can be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 of facial nerve before operation , so as to help the surgeon to observe carefully during tumor resec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anatomic retention rate of facial nerve .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后银;徐德才;韩易;;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结合神经导航对功能区脑肿瘤手术的指导意义[J];中华全科医学;2016年12期
2 张玉海;刘宏毅;张锐;胡新华;杨坤;刘永;何升学;钱春发;邹元杰;章文斌;陈永严;杨纶先;黄庆玖;刘翔;陆军;阮义峰;;多模态影像联合电生理监测在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年05期
3 杨福兴;陈晓雷;许百男;;语言传导束示踪成像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6年09期
4 杨澄;王丽嘉;王远军;聂生东;;基于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构建人脑结构网络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6年02期
5 周德祥;林晓风;詹升全;周东;陈光忠;王鹏;郭文龙;彭超;;弥散张量成像对丘脑胶质瘤手术的临床意义[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5年12期
6 余龙洋;李亚楠;陈玉坤;汪剑;岳志健;;神经导航融合DTI在大脑功能区附近病变手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5年10期
7 赵超云;夏新舍;王明磊;刘子姗;高文奇;马辉;王晓东;夏鹤春;;DTI技术示踪视束、视辐射在指导脑胶质瘤术后放疗方案选择中的应用价值[J];磁共振成像;2015年10期
8 张建;林涛;李业海;;脑磁图及弥散张量成像在中央区低级别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5年07期
9 刘宏毅;张玉海;邹元杰;刘翔;章文斌;张锐;陈永严;黄庆玖;肖朝勇;刘文;;弥散张量面神经成像技术在大型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定位的可行性研究[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年01期
10 王明磊;夏新舍;赵超云;郭艳红;赵建国;马辉;王晓东;夏鹤春;;扩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术后调强放疗中的临床应用初探[J];中国肿瘤临床;2015年01期
,本文编号:16729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672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