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机制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高分辨率磁共振特征
发布时间:2018-04-05 10:41
本文选题: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切入点:卒中 出处:《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为亚洲人群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其发病机制与血液动力学低灌注伴栓子清除率降低、动脉-动脉栓塞、载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累及穿支动脉开口致其闭塞有关,其共同的病理基础为各种因素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下降。未造成动脉明显狭窄的小体积的粥样硬化斑块亦可为不稳定斑块。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 MRI)技术可诊断微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清晰地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结构及定位特征及动脉狭窄局部血管的重构模式,有助于评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明确卒中的病因分型和复发风险。基于此,本研究应用HR MRI成像技术评估可疑动脉-动脉栓塞及可疑穿支动脉受累患者的病因,并探究不同机制症状性ICAS(Symptomatic Intracranin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 ICA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方法:1研究对象:1.1依据TOAST分型,经TCD/彩超/f MRI明确诊断为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Symptomatic Intracranin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 ICAS)的患者;1.2颅脑DWI显示为区域内多发梗死灶,相应血管近端经常规血管影像学检测未发现责任病灶,且排除心源性及逆行性栓子来源的可疑动脉-动脉栓塞患者;1.3穿支动脉供血区存在孤立梗死灶但常规血管影像学检测未发现相应载体动脉狭窄的可疑穿支动脉受累患者;1.4经TCD/MRA发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而DWI/MRI未发现其供血区存在新、旧梗死灶的无症状性ICAS患者作为对照组。2 研究方法:2.1对于s ICAS患者依据颅脑DWI结果将其分为:2.1.1动脉-动脉栓塞组:指位于同一血管支配区域内的多发性梗死或皮层单发梗死;2.1.2低灌注或混合性脑梗死组:指位于两条血管交界区的多发性梗死灶,伴或不伴有皮层或穿支动脉闭塞;2.1.3穿支动脉受累者:明确载体动脉粥样硬化累及穿支动脉开口者。对其责任动脉行高分辨率磁共振扫描,分别检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形态、信号、责任动脉的狭窄程度、病变管壁体积百分比、病变局部血管重构指数等特征。比较不同机制的s ICAS患者及无症状性ICA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2.2对于TCD/MRA未发现责任血管狭窄的可疑动脉-动脉栓塞患者,经HR MRI诊断明确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的发病率;2.3对于可疑穿支动脉受累患者,经HR MRI诊断明确相应载体动脉是否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穿支动脉闭塞的发生机制是否与载体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相关。以此评价HR MRI对穿支动脉梗死病因的诊断优势。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频率表示。对于计量资料应用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检验,记数资料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进行分析,其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者进一步应用Bonferroni法进行多样本率的多重比较。检验水准a为0.05,Bonferroni法的校正检验水准为a′为0.0083。结果:共有7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12例无症状性ICAS患者满足入组标准纳入本研究。所有入组患者均于(可疑)责任动脉病变局部行血管壁HR MRI检测。排除责任血管难以明确、图像质量欠佳、缺乏合适的参考平面的患者18例,共有6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46例s ICAS患者、5例可疑动脉-动脉栓塞患者、10例可疑穿支动脉受累患者。9例无症状性ICAS患者作为对照。46例s ICAS患者中,穿支动脉受累患者20例,动脉-动脉栓塞患者19例,低灌注或混合性脑梗死患者7例。不同发病机制的s ICAS患者的人口构成情况及临床特征无显著差异。比较不同发病机制的s ICAS患者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穿支动脉受累组患者的粥样硬化斑块更多分布于2研究方法:近穿支动脉开口处(P值为0.002);动脉-动脉栓塞组患者病变血管的正性重构率更高(P值0.001),负性重构率更低(P值为0.001);但粥样硬化斑块形态、斑块内高信号、动脉狭窄程度及管壁体积百分比等特征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5例可疑动脉-动脉栓塞患者经HR MRI检查发现:其责任动脉均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确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患者。10例可疑穿支动脉受累患者中,经HR MRI检测发现5名患者穿支动脉闭塞的发生机制与载体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相关,为s ICAS患者。结论:与无症状性ICAS患者比较,s ICAS患者的责任动脉存在正性重构率高、负性重构率低、粥样硬化斑块多位于穿支动脉开口处等特点,说明具有这些特点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差,是缺血性卒中发生风险的重要预测指标。HR MRI扫描对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诊断敏感性更高,有利于卒中病因的诊断。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冀英,谢鹏,董为伟;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新认识[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0年03期
2 林延源;;血栓形成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上是否具有重要作用[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心血管疾病分册;1975年01期
3 陈扬殠;夏罗林;程关,
本文编号:17144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71442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