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实时震动诱导蛋白扩增方法建立及初步应用

发布时间:2018-05-09 06:59

  本文选题:朊病毒病 + 朊病毒 ; 参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阮病毒病(prion diseases),是一类侵袭人类及多种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脑病,潜伏期长,100%致死率。人类的朊病毒病包括克雅氏病(CJD)、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FI)、库鲁病(Kuru)、吉斯特曼-施特劳斯综合征(GSS)等。其中克雅氏病分为散发型克雅氏病(sCJD)、遗传型克雅氏病(gCJD)、医源型克雅氏病(iCJD)、以及变异型克雅氏病(vCJD)。朊病毒病的感染因子是朊病毒,这是一种不含有核酸、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感染性蛋白。朊病毒是由体内正常表达的具有GP1锚的朊蛋白(PrpC)发生错误折叠,变为致病形式朊病毒(PrPSc)。PrPC与PrPSc的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只是二级结构不同。目前朊病毒病确诊诊断需要在脑组织中发现PrPSc,但脑组织不容易获得。我国绝大部分患者是根据临床表现、临床检测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做出临床克雅氏病诊断。因此需要一种使用其他组织或体液的方法来检测PrPSc,做出准确诊断。实时震动诱导蛋白扩增(RT-QuIC)方法利用PrPSc能够诱导PrPC转化的特点,在体外通过不断的震荡-孵育循环,使PrPSc大量扩增,并通过硫黄素T(ThT)实时反映PrPSc的量。RT-QuIC方法具有高通量,高速度,灵敏度高,特异型高等特点。有报道RT-QuIC能够检测脑脊液中的PrPSc。相比脑组织检测,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因此RT-QuIC方法对克雅氏病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RT-QuIC的报道。在本研究中,我们首次建立了基于重组仓鼠PrP23-231片段的RT-QuIC方法,该方法能够从1μl 10-8稀释度的仓鼠263K脑匀浆中检测出PrPSc。同时我们对几种可能影响RT-QuIC方法的因素进行探索。我们发现 lxPBS,170mM 氯化钠(NaCl),1OOmM EDTA,10μM ThT,lng SDS,10μg重组蛋白以及10μl的脑脊液体积是更加理想的RT-QuIC条件。应用RT-QuIC方法,我们探索不同朊病毒毒株的反应特点。在毒株准备上,除了实验室已经拥有263K仓鼠毒株,139A、ME7小鼠毒株,以及SMB-S15细胞。我们还试图制备SMB-S15细胞染毒小鼠毒株。我们使用S15细胞去染毒不同品系(CD1、Balb/C、C57)小鼠,经过大约170天左右,所有染毒小鼠均表现出了朊病毒病。通过对脑组织切片检测,也发现了典型的神经病理学改变。用三种小鼠脑组织继续染毒下一代,其潜伏期缩短为150天左右。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获得了三种S15细胞染毒的小鼠毒株。不同毒株的RT-QuIC反应性不同。首先对于我们的RT-QuIC反应,由于使用了仓鼠重组PrP23-231片段,因此263K仓鼠来源毒株的反应效率是最好的,优于小鼠来源和细胞来源;其次,同样是S15细胞来源的脑组织和细胞匀浆比较,动物脑组织的反应效率要优于细胞匀浆。我们使用RT-QuIC方法还对不同朊病毒病患者脑脊液的反应特点进行了探索。首先是散发型克雅氏病。我们对70例克雅氏病临床诊断患者,以及48例不支持克雅氏病诊断患者的脑脊液样本进行了检测。克雅氏病临床诊断患者显示出了更高的阳性率(57.14%),同时在更早的时间内出现荧光值升高(50小时内),更高的最大荧光强度(大于25000 rfu)。与之对比,不支持克雅氏病诊断患者中只有少数样本结果阳性,并且荧光值升高的时间在50小时之后,最大荧光强度在25000 rfu以内。在我国最常见的三种遗传型克雅氏病分别是FFI、T188K突变、以及E200K突变。这三种遗传型克雅氏病的临床表现、临床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神经病理学都有明显的不同。在本研究中,我们还探索了这三种遗传型克雅氏病患者脑脊液在RT-QuIC上的反应特性。我们总共检测了 24例FFI、25例T188K以及16例E200K患者的样本。其中16.7%的FFI、52%的T188K、以及62.5%的E200K表现出RT-QuIC反应阳性结果。通过计算阳性结果的荧光值上升时间和最大荧光强度,我们发现E200K拥有最早的荧光值上升时间,以及最大的荧光强度,其次为T188K,而FFI样本则表现出非常低的RT-QuIC反应性。另外统计学分析显示RT-QuIC的阳性结果与14-3-3蛋白、脑部核磁以及脑电图有明显的相关性。通过本研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RT-QuIC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不同朊病毒毒株的PrPSc检测,同时也能够对不同朊病毒病患者脑脊液中的PrPSc进行检测。对未来我国克雅氏病的监测诊断有重大意义。
[Abstract]:In this study , PrPSc can be detected by RT - Quic method ,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flux , high speed , high sensitivity and high specificity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action efficiency of three kinds of brain tissue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mouse source and cell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action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strains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mouse source and cell . In this study , we found that E200K has the earliest fluorescence value rise time and the maximum fluorescence intensity , and the maximum fluorescence intensity , followed by T188K , and E200K mutation . In this study , we have found that E200K has the earliest fluorescence value rise time and the maximum fluorescence intensity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4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陆奇,叶五曲;疯牛病与人类新型克雅氏病[J];肉类研究;2002年03期

2 张见麟;克雅氏病监测的最新进展[J];疾病监测;2000年07期

3 杨艳蓉,于志杰,张宏;疯牛病与人类克雅氏病的研究进展[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2年02期

4 张亚光;疯牛病与克雅氏病[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王国强;尹维民;张微微;;克雅氏病临床诊断1例[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8年03期

6 汤璐瑜;朱恺;;1例高度疑似克雅氏病的消毒与隔离[J];中国现代医生;2008年08期

7 王亚平;黄维惠;拱忠影;臧大维;;1例以视力障碍起病的克雅氏病[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8年03期

8 骆文敏;陈新萍;李海红;;1例克雅氏病病人的终末期护理[J];护理研究;2009年14期

9 杨永杰;;1例克雅氏病患者医源性感染预防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年11期

10 朱清兰;;克雅氏病的护理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金玲;林立文;钟艳霞;;克雅氏病患者的护理方法[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郑靖;林晓;江姿芳;朱秀兰;;长生存“克雅氏病”一例报道及护理体会[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3 石琦;高晨;周伟;张宝云;陈建明;田蝉;姜惠英;韩俊;向妮娟;王晓芳;高永军;董小平;;2006-2007年中国克雅氏病监测情况[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爱霞;王晓花;;散发型克雅氏病的护理[A];河南省外科创伤及灾难救治护理专科知识学术会议(神经科学组)论文集[C];2011年

5 吴玲;方仁秀;;散发性克雅氏病临床观察与护理[A];全国外科、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6 左宪华;姜昭;王雪松;;警惕和重视对克雅氏病的识别——附三例可能CJD报告[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王桂荣;高晨;石琪;周伟;陈建明;董辰方;石崧;王新;韦艳;姜慧英;韩俊;董小平;;中国临床诊断克雅氏病人脑脊液中tau蛋白浓度诊断价值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俞晓飞;;一例散发型克雅氏病的临床演变及磁共振DWI序列早期诊断价值[A];2012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神经病学专家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9 徐淑菲;孔繁德;;一类传染病——疯牛病研究近况[A];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毛磊;美国首现新型克雅氏病死亡病例[N];医药经济报;2004年

2 记者 薛严;韩首现克雅氏病死亡病例[N];科技日报;2011年

3 ;英克雅氏病患者数量存疑[N];中国医药报;2004年

4 郑晓春;英科学家称新型克雅氏病没有流行[N];科技日报;2000年

5 记者 郑晓春;可能再度爆发新型克雅氏病[N];科技日报;2001年

6 宋有涛 霍雅鹏;直面反自然规律的“恶果”:疯牛病[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7 农业部动物检疫所 刘雨田 邹艳丽 侯广宇;疯牛病为何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5年

8 高文英;食物链受污染的真相[N];中华读书报;2000年

9 李梅 是明启 黄爱群 徐铮奎;拒绝“疯牛病”[N];医药经济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肖康;实时震动诱导蛋白扩增方法建立及初步应用[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

2 石琦;我国克雅氏病监测及两例遗传型克雅氏病病例特征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吕园;5例克雅氏病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D];山东大学;2013年

2 张晓美;2013年我国克雅氏病监测病例特征分析及随访合作程度影响因素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年

3 王吉春;2008-2011年我国朊病毒病病人生存分析及2012年克雅氏病监测病例特征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



本文编号:18650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8650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f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