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脑侧支循环建立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6-09 15:43

  本文选题:急性期脑梗死 + 侧支循环 ; 参考:《广东医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期脑梗死病灶周围是否存在侧支循环以及脑侧支循环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符合入组标准患者99例,根据PWI结果分为脑侧支循环建立组(简称侧支组,n=37)和脑灌注不足组(n=62),其中脑灌注不足组又分为尤瑞克林干预组(简称干预组,n=38)与非尤瑞克林干预组(简称非干预组,n=24)。侧支组与非干预组均按脑梗死常规处理;干预组则予脑梗死常规处理+尤瑞克林。所有入选患者均在入院时进行NIHSS评分,于分组后第10天评定疗效,3个月后用m R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 (1)治疗前,侧支组的rCBV、rCBF值均大于灌注不足组(P0.01),MTT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侧支组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均优于脑灌注不足组及非干预组(P0.05或0.01),与干预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尤瑞克林干预组的疗效与预后均优于非干预组(P0.05或0.01)。结论急性期脑梗死病灶周围存在侧支循环;脑侧支循环建立的脑梗死患者预后比未建立脑侧支循环者预后好。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istence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round the focus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on the prognosis. Methods 99 patients who met the standard of admission were collect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PWI,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lateral collateral circulation establishment group (NJ 37) and the cerebral perfusion insufficiency group (NJ 62). Among them, the cerebral perfusion deficiency group wa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Urikline intervention group (Eucrin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non eucrine intervention group (non eurethrin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brain perfusion deficiency group wa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Uriklin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non eucrine intervention group. The lateral branch group and non-intervention group were treated according to the routine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he routine treatment of eucrine. All the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with NIHSS on admission, the curative effect was evaluated on the 10th day after the grouping, and the prognosis was evaluated by Mrs after 3 months. Results 1) before treatment, The rCBVV rCBF value in the collater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perfusion deficiency group (P 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fficacy and prognosis of the lateral branch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erebral perfusion deficiency group and the non-intervention group (P0.05 or 0.01),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intervention group (P0.05).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Rickering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at of non-intervention group (P 0.05 or 0. 01%). Conclusion there is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round the focus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established by cerebral collateral circulation is better than that of patients without cerebral collateral circulation.
【作者单位】: 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基金】: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立项管理项目(No.B2015146) 肇庆市科技创新指导类项目(No.201504030813)
【分类号】:R743.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Nathoe H.M.;Koerselman J.;Buskens E. ;P.P.T. de Jaegere;宁宁;;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患者侧支循环的决定因素及预后意义[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6年11期

2 艾志兵;罗国君;何国厚;张晓东;孙强;;颅内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预后的影响[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陈晨;刘训灿;冯加纯;;脑供血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及评估[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1年05期

4 周化鑫;再植肢体侧支循环重建的影响因素[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2年01期

5 程自平,徐岩,朱润硕,许邦龙,陈斌;严重冠脉病变侧支循环形成影响因素探讨[J];实用老年医学;2003年01期

6 张毓英;李为民;刘文慧;赵连东;;关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侧支循环评价的思考[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年01期

7 毛建雄;刘磊;;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侧支循环[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年23期

8 Longhurst JC;冠脉侧支循环的功能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3年03期

9 马守华,张亮,苏建忠;布-加氏综合征主要侧支循环的X线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1994年02期

10 王拥军;;脑侧支循环及氧化应激对其影响[J];中国卒中杂志;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静;李晓红;;脑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2 杨晶晶;张梅;刘晓玲;冯民;;侧支循环对局部缺血心肌节段功能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斌;韩雅玲;李毅;荆全民;王守力;马颖艳;王耿;栾波;王效增;;早期侧支循环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姬卫东;徐丽君;周玉珍;;侧支循环功能与缺血性脑卒中[A];第七届全国颅脑及颈动脉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杨鹏伟;;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逆向侧支循环途径的介入治疗[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6 刘作勤;;脑动脉侧支循环建立的临床意义[A];第二届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论文汇编[C];2005年

7 王红星;励建安;路鹏;;缺血负荷对家兔冠状动脉固有侧支循环开放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黄伟;;CT三维重建对股静脉梗阻性病变侧支循环建立的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9 高晶;苏娟;励建安;;可控性骨骼肌缺血促进兔侧支循环生成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杨煜;夏勇;潘德锋;徐晤;张超群;钱文浩;徐通达;郝湛军;吴建东;李东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侧支循环即刻消失的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靖九江;改善侧支循环,,药物应用需个体化[N];中国医药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王海洋;侧支循环“新概念”[N];医药经济报;2013年

3 张翔炜 丁邦晗 张敏州;冠脉侧支循环中医药研究新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陈辉;通透性影像评估缺血性卒中Ⅱ、Ⅲ级侧支循环[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2 孙振;稳定型心绞痛伴慢性冠状动脉阻塞患者和急性下肢缺血动物模型侧支循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刘文华;成年型烟雾病侧支循环的临床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肖明月;生理性缺血训练促进远隔侧支循环生成中VEGF/NO的调控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5 梁艺海;老年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相关因素分析及对PCI术后近期疗效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6 张昌来;CO_2对犬缺血心肌侧支循环建立及保护心功能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李传昶;树突状细胞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侧支循环关系及辛伐他汀干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陆晓;运动诱发的短暂性心肌缺血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生成的作用及机制[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9 林爱翠;生理性缺血训练对兔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及机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武华;多模式CT评估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对脑灌注状态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卫涛;主动脉球囊(NeuroFlo)促进兔脑缺血模型侧支循环建立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胡峥;血清CTRP3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4 杨娟;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5 孙明裕;肌酐正常的冠心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影响及其预后的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6 张志良;血清hs-CRP水平与冠脉慢性闭塞患者冠脉侧支循环相关性[D];郑州大学;2015年

7 吴竹青;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与临床预后关系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8 侯胜男;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对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9 张洪;影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及其程度的多因素分析[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10 张聪;急性症状性颈动脉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临床分析[D];青岛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002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0002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d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