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LRP6及CD36对脑梗死伴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的意义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associated protein 6 (LRP6) CD36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associated with carotid unstable plaque and its diagnostic value. Methods Fifty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ssociated with unstable plaque of carotid artery were selected as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and 50 patients with simple unstable plaque of carotid artery as unstable plaque group. At the same time, 50 cases without carotid plaque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in physical examination center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The serum levels of LRP6 and CD36 and their biochemical indexes were measured. Results the level of serum LRP6 in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unstable plaqu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nd the level of CD36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unstable plaqu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0.05).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CD36 was a risk factor (OR3.360) and LRP6 was a protective factor (OR0.696)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carotid unstable plaqu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an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of serum LRP6 is 0.867, the best critical value is 13.79 ng/m L, the sensitivity is 86.0, the specificity is 94.0.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of serum CD36 is 0.836, the best critical value is 5.11 ng/m L, the sensitivity is 88.0 and the specificity is 86.0. Conclusion LRP6 is a protective factor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carotid artery instability plaque. CD36 is a risk factor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carotid artery unstable plaque. Serum LRP6 CD36 may be a biological index to predict cerebral infarction.
【作者单位】: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分类号】:R743.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东田 ,王庆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稳定斑块治疗[J];中国综合临床;2002年07期
2 杜大勇,李国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不稳定斑块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实践;2002年12期
3 郝宝顺,刘金来;不稳定斑块的识别与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3年10期
4 朱兴雷,褚熙;不稳定斑块、炎症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J];山东医药;2004年04期
5 蔡施霞,余细勇;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不稳定斑块[J];实用医学杂志;2005年15期
6 张京春;陈可冀;张文高;史大卓;;不稳定斑块的中西医结合认识现状及研究思路[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10期
7 夏效东,凌文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研究现状[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5年02期
8 谭佳颖;王齐兵;;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不稳定斑块的早期识别及干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年02期
9 李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斑块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05期
10 陈永福;王绿娅;吕树铮;秦彦文;;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药物治疗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京春;史大卓;陈可冀;张文高;;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不稳定斑块的中西医结合认识现状及研究思路[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2 胡先同;马东明;卢斌;张红霞;姜希娟;;巨噬细胞及其相关因子在家兔不稳定斑块重的作用及其机制[A];第十一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3年
3 张文高;刘龙涛;吴敏;郑广娟;王显刚;;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中西医结合干预研究现状与思路[A];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及血瘀证高级论坛和研修班论文汇编[C];2004年
4 马剑英;张邢炜;孙爱军;钱菊英;葛均波;;血清Cathepsin S在冠心病不稳定斑块中的价值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黄科军;;清热类中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第十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年会暨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心病第二次学术会议论文精选[C];2008年
6 赵全明;;功能成像与形态成像无创检测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7 高雪;郑晓慧;宋宏萍;周晓东;刘丽文;李妍;陈磊;易小敏;赵永峰;贺建国;张铮;;吸烟诱导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模型的建立及超声造影技术对斑块稳定性的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九届全国腹部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8 牛楠;曲鹏;徐丹;王虹艳;崔颖;丁彦春;朱宁;;强化调脂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促炎和抗炎失衡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强沁晨;李建国;宋奕宁;张万蕾;;无创影像学检查研究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现状[A];第九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郭水英;陈薇;吴航程;;蕲蛇酶加通络调血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影响的临床观察[A];201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北京朝阳医院西区神经内科 周立春 贾伟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可识别[N];健康报;2014年
2 记者 宗宝泉;防治心脑血管病从稳定斑块开始[N];科技日报;2010年
3 记者 杨凤;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新靶点[N];健康报;2014年
4 冯友根;急性冠脉综合征新看点[N];中国医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谷春;冠脉不稳定斑块生物标志物及其调节机制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2 范雪松;循环miRNA作为冠脉不稳定斑块生物标志物及其机制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3 李玫;CD36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在不稳定斑块形成中作用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4 潘俊杰;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琬越;稳消方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雷云;3.0T 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分析及分型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3 王露朝;超小超顺氧化铁增强MRA与钆剂增强MRA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对比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4 奈文青;老年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差异表达谱分析及差异基因验证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5 徐华;颈动脉超声联合血清MMP-9及APN预测冠脉不稳定斑块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6 聂善静;CyPA、Lp-PLA2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及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6年
7 李丹;Salusin-α、Lp-PLA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及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探讨[D];石河子大学;2016年
8 李立鹏;64层螺旋CT诊断冠脉内不稳定斑块的价值[D];郑州大学;2007年
9 代雪莲;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10 陈代钦;Wistar大鼠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模型的建立[D];南华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230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123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