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斑马鱼多巴胺神经元发育及逆行退变作用与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18 10:09
【摘要】: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多发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是由于中脑黑质致密部的多巴胺(dopamine,DA)神经元变性死亡,造成其投射部位纹状体内多巴胺缺乏,引起帕金森病的一系列临床表现[1]。近年对PD的研究也认为: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破坏、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和溶酶体功能障碍造成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等异常聚集可能是DA神经元变性死亡的重要因素[2-3]。由此而进行了一系列较为深入的保护多巴胺神经元的研究,抑制DA神经元变性却并不能完全阻止帕金森病的发生和发展[4],轴突微管系统损伤在DA神经元退行性变性和死亡中的作用逐渐引起我们的重视。本研究利用Vmat2转基因斑马鱼和TH抗体标记DA神经元的方法,在体实时观察斑马鱼DA神经元的定位分布及DA能神经系统的发育,构建斑马鱼DA神经元逆行退变模型并探讨变性死亡的机制,为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及轴突逆行性死亡机制的阐明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WT野生型斑马鱼脑部TH神经元和使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扫描Vmat2:GFP转基因斑马鱼头部GFP标记的神经元,在斑马鱼幼鱼神经系统形成时观察其间脑腹侧DA神经元核团定位及形态;在24h、30h、48h、54h、72h、4d、5d时连续活体实时观察Vmat2鱼及TH免疫荧光标记的WT野生型斑马鱼神经系统的发育;同时建立了MPTP诱导的DA神经元逆行退变模型,检测了在50μM、100μM、200μM、400μM不同MPTP浓度下斑马鱼PD相关分子的m RNA表达水平;观察了MPTP作用下DA神经元胞体及轴突的变性死亡过程。结果1、斑马鱼间脑腹侧的7群神经细胞群(DC)中[5],构成DC2和DC4细胞群的神经元主要为DA神经元;而构成DC1、DC3、DC5和DC6细胞群的神经元很可能并非DA神经元;构成斑马鱼前顶盖区域和端脑区域的神经元主要为DA神经元;构成斑马鱼蓝斑和和中缝核区域很可能并没有DA神经元,为去甲肾上腺素(NA)神经元。2、揭示了斑马鱼脑部(前脑、中脑、后脑)DA神经元的发育过程。受精后24h,最先发现间脑腹侧TPp区DC1/DC2群神经元细胞为DA神经元;48h时可见间脑腹侧所有神经群落分化完成,可见DC1~7细胞群落,以及后脑的蓝斑、中缝核、端脑部位的神经元细胞群落;胚胎发育到第3天的时候可以观察到轴突,视前区视旁核后结节区(TPp)DC2细胞群的轴突投射到端脑部位;斑马鱼发育4d时神经系统发育完全,所有细胞群可被观测到。在Vmat2转基因斑马鱼中,可以活体实时观察DA神经元的连续发育,发现TPp区DA神经元的数量在发育过程中先增多后减少。发现从开始发生到系统定形,神经元的位置发生了迁移。3、成功构建了Vmat2:GFP转基因斑马鱼活体实时动态观察PD模型,激光共焦显微镜活体观察神经元及轴突变性过程,发现了不同浓度MPTP对DA神经元胞体及轴突退行病变的作用。在浓度为200μM和400μM的时候,斑马鱼行为学、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变化最为明显;本研究构建的斑马鱼活体实时PD模型,其行为学、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改变与小鼠PD动物模型基本一致。4、首次活体观察到Vmat2:GFP转基因斑马鱼模型间脑腹侧TPP区域存在向下皮层投射的轴突;在高浓度MPTP的作用下,TPP区域的DA神经元轴突的死亡早于神经元胞体;筛查了已知与帕金森病明确相关的重要基因表达变化。采用不同浓度MPTP处理Vmat2:GFP斑马鱼胚胎,发现在100μM时,DA神经元形态未发生变化前PD相关分子已经有了变化,其中Pink1及DJ-1基因表达变化最为明显,随MPTP浓度升高而降低。结论1、通过活体观察Vmat2:GFP转基因斑马鱼,对比野生型斑马鱼的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Vmat2:GFP转基因斑马鱼绿色荧光显示,我们发现斑马鱼间脑腹侧7个神经元群中[6],构成DC2区和DC4区的神经元主要为DA神经元。另外顶盖区和端脑区的神经元也主要为DA神经元。修正和完善了斑马鱼DA神经元在脑部的定位和分布。2、对DA神经元的发生及发育首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脑部(前脑、中脑、后脑)DA神经元的发育过程。受精后24h,最先发现间脑腹侧TPp区DC1/DC2群神经元细胞为DA神经元;48h时可见间脑腹侧所有神经群落分化完成,可见DC1~7细胞群落,以及后脑的蓝斑、中缝核、端脑部位的神经元细胞群落;第3天时可以观察到轴突,视前区视旁核后结节区(TPp)DC2细胞群的轴突投射到端脑部位;4d时神经系统发育完全,所有细胞群可被观测到。3、在Vmat2:GFP转基因斑马鱼中,可以活体实时观察DA神经元的连续发育,TPp区DA神经元的数量在发育过程中先增多后减少;DA神经元从开始发生到系统定形,神经元的位置发生了迁移;研究Vmat2:GFP转基因斑马鱼的DA神经元的分布与发育,为下一步建立活体实时观察斑马鱼轴突逆行性退变模型奠定了基础。4、成功构建了Vmat2:GFP转基因斑马鱼活体实时动态DA神经元逆行退变PD模型,活体观察神经元及轴突变性过程,发现了不同浓度MPTP对DA神经元胞体及轴突退行病变的作用。在浓度为200μM和400μM的时候,斑马鱼行为学、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变化最为明显;本研究构建的斑马鱼动物活体实时观察PD模型,其行为学、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改变与小鼠PD动物模型基本一致,表明我们构建的斑马鱼动物模型可用来PD发病机制的研究。5、活体观察到Vmat2:GFP转基因斑马鱼模型间脑腹侧TPP区域存在向下皮层投射的轴突;在100μM时,DA神经元形态未发生变化前PD相关分子已经有了变化,其中Pink1及DJ-1基因表达变化最为明显,随MPTP浓度升高而降低。TPp区域的DA神经元轴突早于神经元胞体的死亡,印证了我们提出的轴突逆行性死亡假说。证明在轴突逆行退变模型中,PD相关分子Pink1、DJ-1、LRRK2及Parkin分子影响着轴突逆行退变。
[Abstract]:Objective Parkinson ' s disease ( PD ) is a kind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in middle - aged and old age . In recent years , the development of DA neurons in the brain of zebrafish was investigated by fluorescence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 In the transgenic zebrafish of Vmat2 : GFP transgenic zebrafish ( Vmat2 : GFP transgenic zebrafish ) was observed .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real - time dynamic DA neuron degeneration model for zebra fish , the changes of DA neurons were observed in vivo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DA neurons in the Vmat2 : GFP transgenic zebrafish was more obvious than that of the mouse PD model .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上海生科院等发现纳米材料可调节多巴胺神经元分化[J];硅酸盐通报;2014年02期

2 李恒;王宏心;朱天瑞;李晓红;;体外诱导干细胞向多巴胺神经元分化的研究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3年08期

3 曹学兵,孙圣刚,任汝静,徐岩,董宁,童萼塘;烟草成份保护多巴胺神经元作用的研究[J];中国康复;2002年02期

4 柴立辉;吴素霞;陈宗德;曹孟德;马远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多巴胺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特征(英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29期

5 黄开星;金国章;;中枢多巴胺神经元放电活动的特点[J];生理科学进展;1989年02期

6 胡家庆,殷明;心理应激、多巴胺神经元与酪氨酸[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7 梁直厚;邓学军;孙圣刚;曹学兵;李红戈;;3-硝基丙酸预处理保护多巴胺神经元机制研究[J];医药导报;2007年11期

8 庆宏,郭畹华;纹状体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纯化[J];广东解剖学通报;1995年02期

9 陈永亮;吕国枫;刘丽红;;GDF-5在神经损伤与再生中的研究进展[J];神经解剖学杂志;2010年05期

10 徐芳;魏桂荣;;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多巴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J];微循环学杂志;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胡家庆;殷明;章建程;徐灵活;赵敏;竺青;王晓花;余浩;郭俊生;;酪氨酸干预对皮质酮致原代培养多巴胺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A];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徐丽;孙圣刚;;蛋白酶体抑制剂诱导细胞内泛素化α-synuclein聚集选择性损伤多巴胺神经元[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杨德华;李厅;王颐;张晓洁;乐卫东;;miR-A通过调节靶基因Nurr1抑制胚胎干细胞向多巴胺神经元分化[A];2011中国(威海)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治疗前沿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白毅;纳米材料可调节多巴胺神经元分化[N];中国医药报;2014年

2 刘霞;美绘制出最完整脑神经相互作用图[N];科技日报;2012年

3 文斗;老人手抖西药是帮凶[N];大众卫生报;2005年

4 翔实;抗帕金森氏病药物医院市场——金额变化不大 前景较为乐观[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东;腹侧被盖区多巴胺神经元编码激励与动机信号[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郭宏;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与多巴胺神经元的生长和发育[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3年

3 俞仲望;硝基化修饰α-Synuclein诱导大鼠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死亡[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4 胡军;α7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5 程葆华;高酮饮食及D-β-羟基丁酸对帕金森病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杜雨晨;斑马鱼多巴胺神经元发育及逆行退变作用与机理研究[D];成都医学院;2015年

2 张振涛;多巴胺神经元毒素重启细胞周期作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岳庆伟;甲基苯丙胺对中脑—边缘投射多巴胺神经元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4 纪国学;~(99m)Tc-TRODAT-1评价小鼠多巴胺神经元功能的实验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5 黄培培;辛伐他汀对脂多糖诱导多巴胺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曹旭;H_2O_2对多巴胺神经元选择性损伤的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许耀刚;MPTP损伤的小鼠慢性PD模型的制作与评价[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315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1315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7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