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缝隙连接蛋白、微动脉膜电位和内质网应激通路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关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09 10:46
【摘要】:第一部分缝隙连接蛋白、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与脑血管痉挛关系的研究 目的: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观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基底动脉缝隙连接蛋白、脑脊液中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和基底动脉直径的变化,并应用缝隙连接阻断剂18p-甘草次酸进行干预。研究缝隙连接蛋白和不对称二甲基的变化规律及它们与基底动脉直径变化的相关性,初步探讨缝隙连接蛋白和、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在脑血管痉挛中发挥作用的机制。 方法:120只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实验组和干预组。视交叉前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prague-Dawley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在第1、3、5、7和14天(d)五个时间点,使用Kaoutzanis评分法对大鼠神经行为学进行评分,压力肌动仪测量基底动脉直径,免疫印迹法检测基底动脉Cx37、Cx40、Cx43和Cx45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脊液中ADMA的含量。将实验组数据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进行对比,总结各指标的时相性变化规律。大鼠腹腔注射缝隙连接抑制剂18β-甘草次酸干预后,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使用Pearson检验对缝隙连接蛋白和直径进行相关性分析,缝隙连接蛋白和ADMA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实验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在第3、5、7和14d明显下降;在建模后第1d大鼠基底动脉直径就明显下降,在第3、5、7和14d下降趋势更为明显,第7d达最低。Cx37蛋白未检测到;第1d Cx40无明显变化,在第3、5、7和14d明显下降,第7d最低。Cx43和Cx45在所有时间点都明显增高,峰值出现在7d。在建模后所有时间点ADMA都明显增高,也是第7天最高。在干预组,上述指标的变化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抑制。Cx40与基底动脉直径呈正相关,Cx43和Cx45都与基底动脉直径呈负相关。 结论:缝隙连接蛋白Cx40、Cx43和Cx45参与了SAH后的脑血管痉挛。18β-GA可以通过抑制缝隙连接蛋白减轻血管痉挛。ADMA也参与SAH后的脑血管痉挛,ADMA引起血管痉挛的机制有可能与其改变基底动脉Cx43的表达有关。 第二部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微动脉膜电位时相性变化规律的研究 目的:蛛网膜下腔出后颅内微动脉(基底动脉分支)膜电位和膜电导的时相性变化,探讨SAH后微动脉的电生理特性,为微循环障碍和微血栓形成的研究提供前期基础。 方法:120只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实验组和干预组。视交叉前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prague-Dawley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在第1、3、5、7和14天(d)五个时间点,使用压力肌动仪测量基底动脉直径,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测量记录微动脉膜电位和膜电导。将实验组数据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进行对比,总结各指标的时相性变化规律。大鼠腹腔注射缝隙连接抑制剂18p-甘草次酸干预后,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Pearson检验对微动脉膜电位和基底动脉直径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在建模后第1d大鼠基底动脉直径就明显下降,在第3、5、7和14d下降趋势更为明显,第7d达最低。实验组大鼠微动脉膜电位在第1d无明显变化,第3、5和7d明显上升,第7d达高峰,14d恢复正常;在建模后所有时间点SAH组的大鼠微动脉膜电导都显著升高,第7天达高峰,14天开始下降。在干预组,上述指标的变化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抑制。微动脉膜电位与基底动脉直径呈负相关。 结论:SAH后,颅内的微动脉和大动脉一样也出现了痉挛,这种变化与平滑肌细胞膜的通透性变化有关。大血管的痉挛可能会导致微动脉的收缩。微动脉的电生理变化可以被缝隙连接阻断剂18β-GA所抑制,可为临床治疗微血管痉挛提供参考。 第三部分内质网应激诱导的凋亡通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神经元细胞凋亡中作用的研究 目的: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上观测海马区组织中GRP78和CHOP蛋白表达,caspase-12mRNA和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变化。论证内质网应激诱导的凋亡通路在SAH后神经元细胞凋亡中发挥作用,初步探讨caspase通路和CHOP通路在神经元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72只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实验组。视交叉前池注血法建立Sprague-Dawley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在第1、6、24、48和72小时(h)五个时间点,使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区脑组织GRP78和CHOP蛋白表达,Real Time-PCR技术检测caspase-12mRNA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凋亡细胞数,电镜观察CA1区神经元细胞超微结构。使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实验组大鼠GRP78在第1、6、24、48和72h都明显升高,24小时表达最高。建模后1h,CHOP就明显升高在第6h、24h和48h升高趋势更为明显,峰值出现在24h。caspase-12mRNA在建模后1h、6h和24h明显升高,峰值出现在24h。凋亡细胞数在出血后1小时无明显变化,6h开始升高,24h达高峰,48小时仍高于正常,72小时恢复正常。电镜观察神经元细胞见:1小时核内异染质增多,3小时核内异染质明显增多,6小时组可见胞浆比例失调,水肿明显。24小时组可见处于凋亡时的改变,细胞核内异染质增多,核皱缩、变小,沿核膜可见齿状突起,核内异染质增多,染色质发生了质的变化。48小时时间段组还可看到细胞处于缺血缺氧的改变,神经元细胞明显水肿,胞浆空壳。72小时可以看到明显的内质网扩张。CA1区凋亡细胞数与GRP78、CHOP和caspase-12mRNA都呈正相关。 结论:在SAH后,颅内神经元细胞内发生了未折叠蛋白反应和内质网应激,继而激活了内质网应激诱导的凋亡途径造成神经元细胞凋亡。在内质网诱导的凋亡途径的常见三条通路中,CHOP通路和caspase通路参与了神经元细胞凋亡。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惠丽,赵成三,李会廷;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J];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薛佩云;短途转送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护理[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3 郑桂芝,徐峰,夏淑艳;蛛网膜下腔出血210例诊治分析[J];黑龙江医学;2000年08期

4 李卫军,贾志斌,李树林;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原因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0年02期

5 吕爱红,范惠先,刘君华;脊蛛网膜下腔出血一例报告[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0年03期

6 文静,王国庆,尹晓刚;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误诊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0年05期

7 许建华;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误诊分析[J];宁波医学;2000年06期

8 胡成莲;老年人非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分析[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9 刘建辉,冀凤云,王婷,房树志,解旭东,姚斌;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42例分析[J];人民军医;2000年09期

10 蒋军,王荣秀;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探讨[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国荣;张京芬;;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流行病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林传成;;警畅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附140例老年人蛛血特点分析[A];老年学论文集——福建省首次老龄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1995年

3 王广;;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的诊断与治疗(附二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第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4 余新民;;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分析[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李志东;张树雄;邸晓鹿;;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31例报道[A];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神经病学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麦卫国;谢颖;黄天云;;对特殊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像的再认识[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7 裘国松;周增杰;;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A];中国民政康复医学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3年

8 王茂旭;曲中;王洪琛;;饮酒、损伤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系[A];第四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卷)[C];1991年

9 袁志新;;谈蛛网膜下腔出血[A];中国法医学最新科研与实践(一)——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精选[C];2000年

10 丁美萍;程慧;楼敏;;自发性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病例分析[A];2011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远桃;老人蛛网膜下腔出血易误诊[N];大众卫生报;2004年

2 霍滨;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呈现癫痫发作[N];健康报;2006年

3 白轶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易复发[N];健康时报;2007年

4 禾丰;头痛与蛛网膜下腔出血[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5 指导专家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脑血管病医院第三科主任 蒋晓江 记者 李艳 通讯员 朱广平;蛛网膜下腔出血 保守治疗风险高[N];医药导报;2006年

6 王惠英 臧海玉;精神异常者要警惕蛛网膜下腔出血[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衣晓峰 王慧颖 记者 韩雪;蛛网膜下腔出血研究获突破[N];黑龙江日报;2011年

8 霍滨;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可表现为癫痫发作[N];家庭医生报;2005年

9 赵强 杨声瑞;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技术创新[N];中国医药报;2005年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救方法[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涛;1.半胱胺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2.鸦胆子苦素A与酮康唑对细胞色素P450(CYP)3A4的潜在抑制作用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赵冬;缝隙连接蛋白、微动脉膜电位和内质网应激通路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于涛;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4 荆朝晖;自噬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李志清;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及其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6 史焕昌;Celecoxib对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作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陈敬寅;褪黑素调节的自噬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于耀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分子病理及腰池引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9 李平;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10 高阳;依达拉奉治疗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保护机制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平;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5年

2 陈扬;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海马微血管密度及侧脑室脉络丛的变化[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3 徐祥;mTOR信号通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陈军辉;阿托伐他汀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5 李波;磷酯酰胆碱特异性磷脂酶C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何昊沅;脑动脉血管壁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结构性重建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7 邹敏刚;MMP-9、ZO-1及Cx43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机制中的相关研究[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8 高安举;Neurexin-1β及Neuroligin-1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9 任宝鑫;Wnt3a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对神经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10 黄立添;IL-33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在炎症反应中的可能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3692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3692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f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