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椎动脉闭塞侧枝代偿对后循环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1-26 16:49
【摘要】:目的:通过超声Fine-Flow(Fine Blood Flow Image Technique)观察后循环梗死患者的椎动脉是否闭塞及侧枝代偿是否形成,根据有无侧枝代偿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对患者临床基本资料进行总结和统计后分析椎动脉闭塞后侧枝代偿的形成对后循环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量的影响,总结椎动脉闭塞后形成侧枝代偿最常见的途径,探讨侧枝代偿对后循环梗死患者病情预后及长期生活质量的意义。方法:1.收集自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入院的后循环缺血患者。纳入标准:(1)存在后循环供血区的症状和体征,经头颅MR检查证实,年龄、男女不限,患者符合2014年《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提出的后循环梗死诊断标准;(2)颈动脉超声检查提示一侧椎动脉闭塞伴对侧椎动脉重度狭窄,符合《中国脑卒中血管超声检查指导规范》;(3)发病1周以内,生命体征平稳;(4)患者积极配合后续的随访;排除标准:(1)TIA发作患者;(2)有过吸毒病史或精神疾病史;(3)患有严重内科疾病及心脏疾病患者。经筛选入组后统计患者基本资料(年龄、性别、起病时间、住院天数)及临床相关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病史和烟酒等不良嗜好(吸烟史≥5年,每天≥10支、饮酒史≥5年,平均每天饮酒≥50ml),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头颅核磁、头颈部血管CTA、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经颅多普勒等),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对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并对分别对患者进行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评分)和改良Ranking评分,根据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结果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椎动脉闭塞后无侧枝代偿)和观察组(椎动脉闭塞后侧枝代偿),对两组患者椎动脉闭塞同侧颈外动脉流速和阻力指数进行测量记录;所有患者住院期间给予规范化治疗措施及护理措施,患者发病后继续对其随访。分别于发病1月、3月及1年时后再次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 Index,BI)及改良Ranking评分(MRS)进行统计和记录,对两组患者各时间点所有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2.对所有观察组患者根据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组,将仅可见超微血管血流信号(极低流速或低流速)的列入低速血流组(即代偿不充分),而超微血管血流成像和普通血流成像均可探及侧枝代偿的患者列入正常流速组(代偿充分组),对低流速组和正常流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 Index,BI)及改良Rankin评分(mRS)进行记录分析,探讨侧枝代偿形成是否充分与脑卒中患者病情预后及长期生活质量是否有意义。结果:1.共整理于天津市环湖医院住院治疗的后循环缺血患者217例,住院后经头颅核磁证实均为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经筛选后符合入组标准病例数共83例,其中对照组49例,观察组34例,对患者临床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得出,两组患者间年龄(岁,对照组51.56±14.88VS观察组49.06±17.94,P0.05)、性别(男,对照组27例VS观察组14例,P0.05)、起病时间(小时,对照组3.17±2.01VS3.45±2.89,P0.05)、体质指数(23.91±3.96VS23.51±4.01,P0.05)以及住院天数(天,14.70±5.97VS16.01±8.11,P0.05)等基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患者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及不良嗜好(吸烟、饮酒等)等无统计学意义。住院后完善患者相关影像学检查(头颈部血管CTA、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等),观察组34例患者头颅CTA结果中15例在椎动脉闭塞同侧可见侧枝代偿,余19例患者仅可见椎动脉闭塞,未见侧枝代偿血管显像。对照组49例患者CTA结果在椎动脉闭塞侧均未见侧枝代偿形成。患者住院后24小时内对其进行NIHSS评分、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 Index)和mRS评分,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评分无统计学意义[NIHSS评分(13.07±5.01VS14.91±6.11,P0.05)、BI(44.75±15.05VS44.91±16.22,P0.05)、MRS评分(4.31±1.75VS4.29±1.38,P0.05)],患者发病1月后再次对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评分)和mRS评分,观察组各评分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NIHSS评分(10.47±4.83VS9.03±3.98,P0.05)、BI(50.17±13.84VS61.38±16.75,P0.05)、mRS评分(4.53±2.05VS3.29±1.8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3个月时观察组各评分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NIHSS评分(8.17±3.18VS5.07±2.99,P0.05)、BI(58.06±13.18VS79.16±11.84,P0.05)、mRS评分(3.94±2.32VS2.62±2.4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1年时观察组评分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NIHSS评分(6.01±2.77VS2.14±3.15,P0.05)、BI(70.17±19.64VS87.15±21.53,P0.05)、mRS评分(3.79±2.51VS1.81±1.9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颈外动脉流速明显快于对照组(114.17±24.87VS86.16±19.26,P0.05)观察组颈外动脉血流阻力指数低于对照组(0.73±0.14VS0.82±0.2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在椎动脉闭塞伴侧枝代偿形成患者中,低流速组和正常流速组患者年龄(岁,对照组48.86±15.91VS观察组50.98±20.91,P0.05)、性别(男,对照组8例VS观察组6例,P0.05)、起病时间(小时,对照组3.61±2.14VS3.78±1.99,P0.05)、体质指数(22.59±6.52VS23.31±7.55,P0.05)以及住院天数(天,17.14±5.41VS16.23±7.14,P0.05)等基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患者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及不良嗜好(吸烟、饮酒等)等无统计学意义(表3)。患者入院时各评分无统计学差异[NIHSS评分(15.12±6.08VS14.81±6.43,P0.05)、BI(44.73±16.64VS46.24±18.01,P0.05)、mRS评分(4.36±2.01VS4.18±1.85,P0.05)](表4),患者发病1月后再次对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生活能力评分(BI),侧枝代偿充分的正常流速组各评分结果与低流速组相比无明显差异[NIHSS评分(13.76±5.71VS9.49±5.38,P0.05)、BI(53.87±19.33VS68.72±16.63,P0.05)、mRS评分(3.19±1.17VS4.03±1.21,P0.05)];发病3个月时两组评分[NIHSS评分(8.03±2.98VS6.14±3.55,P0.05)BI(61.85±17.76VS78.16±15.22,P0.05)、mRS评分(2.08±1.27VS3.21±1.7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1年时两组评分未见统计学差异[NIHSS评分(3.07±2.24VS3.01±2.71,P0.05)BI(87.45±23.34VS81.66±23.17,P0.05)、mRS评分(1.99±2.01VS2.23±2.17,P0.05)]。结论:1.Fine-Flow能够清晰的显示低速或极低速的侧枝代偿血流,通过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判断侧枝代偿是否形成来估计患者的预后,指导进一步的治疗和随访;2.后循环梗死患者,侧枝代偿的形成对于预测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侧枝代偿能够很好的为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提供血流来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后循环缺血症状,改善后循环卒中患者的预后;3.后循环缺血脑卒中患者椎动脉闭塞后同侧颈外动脉可以通过侧枝代偿向闭塞的椎动脉供血,提示同侧颈外动脉在椎动脉闭塞后侧枝代偿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4.在椎动脉闭塞后侧枝代偿形成的患者中,无论侧枝代偿充分与否,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未见明显差异,即只要存在侧枝代偿,无论其代偿血管是否充分,患者的预后和长期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异5.由于本研究例数较少,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4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勇强;张蕾;袁嘉;穆洁;邢媛媛;牛宏珍;郑敏;;超微血流成像技术诊断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4年12期

2 陈帅;徐浩文;李爽;连亚军;;侧支循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年08期

3 王贺新;张婷婷;王正;杨涛;董少义;王晓东;汪超;;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应用价值[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4年01期

4 张广玉;;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CTA、DSA及TCD检测效果的比较[J];医学综述;2013年16期

5 葛颂;沈飞飞;田臻;燕兰云;万琪;;不同部位后循环梗死的临床特点[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年06期

6 刘伟;鲁广秀;李明省;;颅内侧支循环的建立与脑动脉闭塞后的相关性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2期

7 郝玉贵;刘斌;;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年03期

8 樊新颖;贾伟;李敏;马敏敏;刘德志;朱武生;;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TOAST分型特征[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年02期

9 何文杰;;眩晕宁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年11期

10 樊福强;刘美萍;刘志辉;王春梅;;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2010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光坚;症状性颈内动脉系统狭窄和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D];广西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4156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4156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9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