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免疫调节干预脑出血的前临床探索
【图文】:
图 1. 小鼠脑出血模型采用改良取血注射方法,将小鼠内眦取血 30 微升,然后迅速将 30 微升未凝固的血液转移到微量注射器的针筒中,针头的规格为 26G,并确保针头血液流畅,然后固定于注射泵上。将取血后的小鼠俯卧固定于立体定位仪,剃去头顶处毛发后,采用碘伏擦拭消毒,并用手术刀沿中线切开约 1 厘米的切口,擦拭掉软组织后,找到前囟点,,作为原点,并在前囟点的前方 0.3 毫米、右侧 2.5 毫米处标记注射点,然后用钻头钻开一个直径约 1 毫米的注射孔后,将固定好的微量注射注射器针头沿注射孔进入脑实质,深度确定为 3.5 毫米,注射速度为每分钟2 微升,采用双次注射方法,第一次注射量为 5 微升,然后稍作停留,然后继续以每分钟 2 微升的速度缓慢注射,注射完成后,停针约 20 分钟左右,然后分 3次取出针头,每次 1 毫米,取出注射针头后,消毒伤口,缝合伤口。假手术组用同样的针头刺入相同位置相同深度但不注入血液。
图 2. 实验流程图在制作脑出血模型前,对基线期小鼠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作为对照。采用自体血注射基底节区小鼠脑出血模型,注射 30 微升自体血,术后 30 分钟开始采用灌胃方式给予溶剂、RP101075、RP101075+W146 干预,连续给药 3 天。在术后第 1 天,进行神经功能评价,包括 mNSS 评分、前爪放置实验、转角实验。同时进行核磁扫描,包括 SWI 序列和 T2 序列,评价血肿体积和脑水肿。同时进行大体测量和血红蛋白定量测定血肿体积和脑血红蛋白含量测定,应用干湿重评价脑水肿情况。并运用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评价脑内、外周血和脾的免疫炎症情况。术后第 3 天,神经功能、脑水肿、血肿和免疫情况测量同术后第一天,并同时应用伊文斯蓝测定血脑屏障渗漏,应用蛋白印记检测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同时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整体观察术后 14 天生存率。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43.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伟;脑出血血肿周围区的病理改变[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年05期
2 张化彪,张苏明;脑出血模型[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2年06期
3 童丹;脑出血的治疗进展[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2年01期
4 武衡,黎杏群,唐涛,黄菊芳,罗杰坤,梁清华;脑溢安对脑出血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 胡书超,张祥建;脑出血后的神经细胞凋亡机制及治疗策略[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年07期
6 赵和荣;;脑出血100例临床特点与预防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年08期
7 施建生;高志伟;柯开富;;脑出血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J];交通医学;2009年04期
8 张飞飞;陈玉英;王占祥;;脑出血干预相关因子研究进展[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9 陈志颖;殷小平;唐洲平;;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与脑出血[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3年02期
10 王复新;燕飞;毕胜;侯丽淳;王昆祥;张军武;李培育;和梅;关雪莲;杨慧;;大鼠脑出血微创后行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其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淑荣;;脑出血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进展[A];2009年全国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专题报告及论文集[C];2009年
2 张在强;潘树茂;修春明;汤国太;王云波;陈鸿光;边玉松;李新钢;;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杨树旭;钱冲;李晓斌;石磊;宋正飞;王义荣;;脑出血后神经细胞再生的研究[A];2006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王玉波;吴珊;;睾酮与脑出血后肺损伤的相关性研究[A];贵州省医学会第八届神经病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韦红巧;李倩茗;;大鼠急性脑出血对肝脏和肾脏的影响[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杨树旭;钱聪;亓旭晨;叶红星;方兵;李新伟;牛焕江;孙伟军;朱先理;王义荣;;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脑出血的实验研究[A];2009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安立新;彭宇明;王保国;孙梅珍;袁芳;;停通气缺氧预处理对脑出血大鼠炎性介质和氧化物的影响[A];2008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周慎;李勇敏;;瘫络通颗粒对脑出血家兔保护作用的影响[A];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研究室建设研讨会暨中风病科研成果推广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王淑荣;刘永泉;吴晓圆;;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区神经元死亡的影响因素[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张礼均;邓聪颖;孟辉;林江凯;冯华;;家犬实验性额叶脑出血模型的建立[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衣晓峰 秦玉文;头针可治疗急性脑出血[N];中国医药报;2001年
2 曾凡新 董志 傅洁民;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神经保护的作用新靶点[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娜;选择性免疫调节干预脑出血的前临床探索[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2 周翔;脑出血后CD47表达及其作用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3 张清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出血后细胞凋亡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4 蔡萍;重组ADAMTS13对脑出血后脑损伤和脑水肿的作用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5 解文菁;CD163对脑出血血肿及灶周组织的影响变化及其机制[D];吉林大学;2016年
6 朱军;靶向AQP4的RNAi对大鼠脑出血周围细胞凋亡影响[D];青岛大学;2016年
7 阳光;铁调素对脑出血后铁代谢及神经功能预后影响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8 陈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9 周楷;Treg细胞通过IL-10/GSK3β/PTEN信号调节小胶质/巨噬细胞极化减轻脑出血炎症损伤[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10 王春喜;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在实验性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鑫;血肿腔内注入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大鼠脑出血[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赵龙;不同吸氧时间高压氧治疗对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AQP4和SOD表达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刘辉;硫化氢减轻脑缺血后tPA导致的脑出血[D];苏州大学;2015年
4 赵瑞;金属铁螯合剂对脑出血后大鼠脑损伤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5 潘文才;磁感应相移谱技术检测脑出血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6 张双;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对大鼠脑出血后PARP-1/AIF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7 邓婷;依达拉奉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及Caspase-3、PARP-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8 李磊;NFATc4参与脑出血后的神经元凋亡[D];南通大学;2014年
9 张海旺;环孢菌素A通过结合CypD抑制mPTP开放对大鼠实验性脑出血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10 陈周青;膜联蛋白Annexin1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脑屏障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641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564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