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后大鼠海马区神经元BDNF表达的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5 19:43
【摘要】:目的:观察脑缺血后大鼠海马不同脑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多种mRNA转录本的表达,为后续研究其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变化奠定基础,开辟一条治疗脑损伤的新途径。方法:Wistar雄性大鼠,体重180-250g,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缺血模型组(6h、24h、48h三个组),每组分笼饲养,每笼放2只,饲养于12 h昼夜循环的安静环境中,自由摄食饮水,术前适应新环境1周。大鼠术前禁食过夜,用水合氯醛麻醉(40 mg/100 g,i.p.)后将大鼠固定于操作台上。先沿第一颈椎内斜向上的神经来寻找翼突孔,用尖端细长的电烙铁电凝双侧翼小孔下方的椎动脉,缝合皮肤。然后颈部正中切口,分离双侧颈总动脉,穿线并缝合皮肤,夜间禁食。次日,用微创动脉夹夹闭清醒大鼠的双侧颈总动脉15 min,造成短暂前脑缺血。假手术组中除不电凝椎动脉和不夹闭颈总动脉外,其他操作与缺血模型组相同。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制作成功后,从五个组随机抽取大鼠断头取脑并把海马区分为CA1、CA3区,进行Western Blot和qPCR实验,对BDNF蛋白及BDNF mRNA定量。其余的大鼠养7d后灌注切片进行尼氏染色实验,显微镜下观察海马CA1、CA3区锥体神经元的变化。结果:1.尼氏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两组大鼠的海马CA1区神经元结构正常,细胞核圆而规则。缺血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大量锥体神经元变性坏死,细胞核不规则并固缩深染,细胞间隙明显增大。2.qPCR结果显示:缺血后CA3区6h组BDNF m RNA I,BDNF mRNA IV表达量分别与假手术组的表达量相比显著增加(n=3,P0.05),BDNF mRNA VIII明显增加(n=3,P0.01),缺血后CA3区48h组BDNF mRNA IIb明显增加(n=3,P0.05),缺血后CA1区6h组BDNF mRNA VI表达量明显增加(n=3,P0.05),BDNF mRNA IIa、BDNF mRNA IIc、BDNF mRNA III、BDNF mRNA V、BDNF mRNA VII、BDNF mRNA IX无明显变化。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CA1区之间BDNF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和正常组相比,大鼠海马CA1区BDNF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n=3);模型组海马CA3区与假手术组、正常组CA3区相比,BDNF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用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夹闭法能成功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2.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和CA3区具有不同的BDNF mRNA转录本改变。3.BDNF蛋白表达量与不同的BDNF mRNA转录本改变有关。
【图文】:
脑缺血再灌注后7d海马脑区CA1和CA3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图 2-1.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正常组 BDNF 蛋白表达结果比较图左:各组大鼠海马 CA1 区、CA3 区 BDNF 蛋白和全蛋白的表达水平;图右: 各组大鼠海马CA1 区和 CA3 区 BDNF 蛋白的表达量的结果图,三个模型组 CA1 区与假手术组、正常组 CA1区比较,BDNF 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n=8,*P<0.05),有统计学意义。三个模型组 CA3 区与假手术组、正常组 CA3 区比较,结果无明显变化。2.2 PCR 结果脑缺血模型大鼠海马 CA1、CA3 区 BDNF mRNA 各转录本水平表达发生变化。荧光定量 PCR 结果显示,通过对海马 CA1 区与 CA3 区 BDNF mRNA 不同转录本表达量进行检测,发现缺血后CA3区6h组BDNF mRNAI和BDNF mRNA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43.3
本文编号:2600348
【图文】:
脑缺血再灌注后7d海马脑区CA1和CA3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图 2-1.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正常组 BDNF 蛋白表达结果比较图左:各组大鼠海马 CA1 区、CA3 区 BDNF 蛋白和全蛋白的表达水平;图右: 各组大鼠海马CA1 区和 CA3 区 BDNF 蛋白的表达量的结果图,三个模型组 CA1 区与假手术组、正常组 CA1区比较,BDNF 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n=8,*P<0.05),有统计学意义。三个模型组 CA3 区与假手术组、正常组 CA3 区比较,结果无明显变化。2.2 PCR 结果脑缺血模型大鼠海马 CA1、CA3 区 BDNF mRNA 各转录本水平表达发生变化。荧光定量 PCR 结果显示,通过对海马 CA1 区与 CA3 区 BDNF mRNA 不同转录本表达量进行检测,发现缺血后CA3区6h组BDNF mRNAI和BDNF mRNA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4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周越菡;;一种改良型小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作[J];学园;2014年21期
2 沈洪妹;潘杰;潘泷璐;朱玉忠;姜正林;;新生大鼠海马分区培养神经元对N-甲基-D-天冬氨酸反应的差异[J];江苏医药;2012年23期
3 李建国;刘乃红;陈建鸣;;短暂脑缺血对大鼠海马脑区锥体神经元外向整流氯通道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年02期
4 刘玉和;于春荣;;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5 张卓,王廷华,朱榆红,冯忠堂,孙冰,胡艳丽;NGF、BDNF和NT3在AD大鼠海马中的分布及表达变化[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6期
6 李兵,章翔,蒋晓帆,王彦刚,曹卫东;改良四血管阻塞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5年02期
7 米兰兰,王廷华,曾兢,张晓;NGF,BDNF在成年大鼠大脑皮质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罗焕敏;海马结构──从形态、功能到可塑性、衰老性变化[J];神经解剖学杂志;1996年02期
,本文编号:26003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60034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