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介导PIDD通路改善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31 12:50
【摘要】:目的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Salvianolate,SLI)介导PIDD通路改善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方法选择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SLI组、抑制剂组,每组10只,其中抑制剂组所用药物为P53诱导的死亡结构域蛋白(P53-induced protein with a death domain,PIDD)的特异性抑制剂BubR1(Bub-ralated1)。假手术组大鼠,仅分离出右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不做手术处理,其余三组均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待模型建立成功后,SLI组进行丹参多酚酸治疗,抑制剂组注入丹参多酚酸和抑制剂,假手术组及模型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1 d、3 d、7 d)脑组织匀浆中PIDD 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以及缺血再灌注后7d caspase-2、t-BID、cytochrome-c、caspase-3蛋白表达。于缺血再灌注后1 d、3 d、7 d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法(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取缺血再灌注后7d脑组织行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采用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各组缺血再灌注1d时mN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SLI组在缺血再灌注后3 d、7 d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1),与抑制剂组相比,SLI组缺血再灌注后3 d、7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抑制剂组(P0.01);2、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1d、3d、7d PIDD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SLI组缺血再灌注后1d、3d、7d PIDD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其中缺血再灌注后1d PIDD mRNA明显低于模型组;抑制剂组缺血再灌注后1d、3d、7d PIDD mRNA及蛋白表达量高于SLI组(P0.01),其中缺血再灌注后1d PIDD mRNA明显低于丹参组及模型组。3、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缺血再灌注后1d、3d、7d caspase-2、t-BID、cytochrome-c、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1);SLI组缺血再灌注后3d、7d caspase-2、t-BID、cytochrome-c、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抑制剂组缺血再灌注后1d、3d、7d caspase-2、t-BID、cytochrome-c、caspase-3蛋白表达高于抑制剂组(P0.01)。4、缺血再灌注后7d假手术组神经细胞形态无明显病理学变化,神经细胞形态未见明显水肿、坏死,形态基本正常,细胞结构较为紧密,排列也较为整齐,未见TUNEL阳性细胞,其余三组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神经细胞凋亡情况,模型组脑缺血周围组织坏死较多,神经细胞大小不一,排列紊乱,可见变形萎缩,神经元密度相对较低;抑制剂组神经细胞凋亡情况最轻,凋亡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和SLI组(P0.05),SLI组细胞凋亡情况介于抑制剂组和模型组之间,TUNEL阳性细胞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1、大鼠脑缺血性再灌注后脑组织PIDD表达明显增高;2、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抑制PIDD/caspase-2/t-BID/cytochrome c/caspase-3信号通路有关。
【图文】:

扩增曲线,抑制剂,丹参,两两比较


模型组、丹参组与抑制剂组三组两两比较有显著性(P<0.01),,但抑制剂组与假手术组 1d、7d 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丹参组 1d、3d、7d PIDD mRN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抑制剂组 1d、3d、7d PIDD mRNA 表达显著低于丹参组及模型组(P<0.01),见表 2、图 1、图 2。表 2 各组不同时间点脑组织缺血区脑组织 PIDD mRNA 表达水平比较(x ±S,n=10组别 1d 3d 7d假手术组 1.00±0.15 1.00±0.15 1.00±0.15模型组 4.10±0.39** 3.16±0.30** 1.86±0.22**丹参组 2.59±0.19**##2.61±0.30**##1.60±0.16**##抑制剂组 1.24±0.19** 1.23±0.26** 1.37±0.28**与假手术组比较,**P<0.01;与抑制剂组相比,##P<0.01

溶解曲线,丹参,脑组织,蛋白表达


图 2 PIDD 依次在 1、3、7d 时溶解曲线Figure 2 PIDD alpha dissilution curve in 1,3,7d2.3 各组不同时间点缺血区脑组织 PIDD、 caspase-2、t-BID、cytochrome-caspase-3 的蛋白表达量采用 Western blot 法检测缺血区脑组织 PIDD、 caspase-2、t-Bcytochrome-c 、caspase-3 的蛋白表达量,结果如下:模型组、丹参组和抑组 PIDD 1d、3d、7d 蛋白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3.231.584、182.711,P<0.01),丹参组 PIDD 1d、3d、7d 蛋白表达显著低于组但高于抑制剂组(F = 67.700、141.168、871.009,P<0.01),三组两两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翔南;陈忠;;缺血性脑损伤中的自噬——研究进展与挑战[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4年04期

2 李艳;周红艳;;星形胶质细胞在慢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改变[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23期

3 张钰;高剑峰;;缺血性脑损伤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研究进展[J];河南医学研究;2011年03期

4 李德渊;母得志;;肿瘤抑制基因PTEN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年11期

5 黄坚;李振东;;趋化因子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08年03期

6 梅沛琴;;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缺血性脑损伤16例报告[J];山东医药;2007年36期

7 任非;龚淑英;智丽敏;韩天顺;;黄芪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有效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03期

8 蒋海山,陆兵勋;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与缺血性脑损伤[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年03期

9 刘之荣,段德新;星形细胞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可能作用[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年03期

10 邱红霞,陈惟昌;缺血性脑损伤的分子机制[J];基础医学与临床;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坚;李振东;;趋化因子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南燕;柳艳丽;唐震海;王能里;林振浪;;未成熟胎兔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的制备[A];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3 沈帆霞;陈生弟;Vincent Degos;Hua Su;;内皮糖蛋白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14年

4 王文;艾厚喜;张丽;李林;;缺血性脑损伤重构作用和机制[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11年

5 曹云;骆菲;Gunn AJ;Bennet L;George S;Gluckman PD;邵肖梅;Guan J;;选择性头部降温对胎羊缺血性脑损伤纹状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A];第三届长三角围产医学学术论坛暨2006年浙江省围产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曹云;邵肖梅;Gunn AJ;Bennet L;George S;Gluckman PD;Gean J;骆菲;;选择性头部降温对胎羊缺血性脑损伤纹状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王文;艾厚喜;张丽;;缺血性脑损伤神经血管稳态重构作用和机制[A];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4)[C];2011年

8 南燕;王能里;唐震海;柳艳丽;叶伟;林锦;林振浪;;未成熟胎兔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的建立[A];2015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暨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5年

9 王文;艾厚喜;张丽;;缺血性脑损伤神经血管稳态重构作用和机制[A];第一届全国麻醉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余克威;吴毅;;丰富环境对缺血性脑损伤后线粒体的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康复学术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川芎嗪的抗氧化机制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2 傅俊英;山茶花总黄酮可抗缺血性脑损伤[N];中国医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尚爱加;脑红蛋白基因的克隆、组织分布及其在缺血性脑损伤后表达变化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2 毕晓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3 卫国;手性ABP抗缺血性脑损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4 彭新琦;ABP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探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5年

5 李剑明;新生兔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细胞凋亡的基础与影像学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6 马学盛;清化血浊法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李兵;胰岛素对缺血性脑损伤中枢保护作用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8 刘鹏

本文编号:26090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6090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b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