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57例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特点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07 19:42
【摘要】: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分型、临床表现、主要相关的检查及治疗。方法:收集从2008年1月-2017年12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明确诊断的57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纳入研究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家族史)、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肝脏病理检查及治疗转归情况等进行病例回顾性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特点、各项有意义的检查结果及治疗等。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57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年龄在0.4~68岁之间,5~35患者占50.48%,平均年龄26.76±19.54,男性38例(66.67%),女性19例(33.33%),男:女=2:1,男性居多。根据年龄分为两组:I组:18岁24例(42.11%),II组:≥18岁33例(57.89%)。家族史阳性率为5.2%。2.临床分型分组:57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肝型39例(68.42%),脑型8例(14.04%),混合型8例(14.04%),其他类型2例(3.50%),其中以肝病为首发症状的42例(73.68%),神经病变首发的11例(19.30%),其他首发症状4例(7.02%),分别表现为关节疼痛、尿中泡沫较多、浮肿。各年龄组均以肝型为主,不同年龄组的临床类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表现: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本组多见的症状有腹部胀痛(28.1%)、黄疸(40.4%)、锥体外系症状(21.1%)、以及全身症状乏力(31.6%)、纳差(19.3%),其他少见的如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19.3%)、消化道出血(7%)、精神症状(8.8%)及其他的关节疼痛、浮肿、尿中泡沫增多等(14%)。通过比较上述症状在各年龄组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实验室检查:本组57例患者均行铜蓝蛋白检测,54例低于正常下限,阳性率为94.7%;本组患者28例患者行血清铜检测,25例不同程度降低(89.29%);本组患者13例行24小时尿铜检测,10例不同程度升高(76.92%),通过比较在各临床类型患者在铜蓝蛋白、血清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比较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在不同临床类型的均值,仅NEUT、AST、ALT、TBIL、DBIL、GGT、TG有显著差异(P0.05)。免疫学检查不同临床类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本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IgG、IgM升高,C3、C4降低;所有肝型患者均按Child-pugh分级标准评估肝功能,肝功能A级20例(51.3%),B级13例(33.3%),C级(15.4%),以A级和B级为主。随着肝功能的恶化,King评分也越高,肝功能A级与C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随着肝功能恶化,C3降低,各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5.影像学检查:本组42例行K-F环检查,其中26例阳性,阳性率为61.9%,各临床类型间无统计学意义。本组40例患者行腹部彩超检查,其中36例(90%)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肝脏弥漫性病变、肝脾肿大、腹水、肝内实性结节。11例患者行腹部CT检查,其中10例(91%)患者均有肝硬化、腹水、肝脾肿大、肝脏结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7例患者行腹部MRI检查,其中6例(85.7%)有肝脏弥漫异常、腹水、肝脾肿大、肝实质T2信号弥漫性减低均符合WD的病变表现。本组9例患者行头颅CT检查,异常者3例(33.3%)。7例行头颅MRI检查,异常者6例(85.7%)。本组患者8例患者行病理检查,均有不同程度肝细胞水肿、气球样变、脂肪变、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符合WD的病变表现。6.治疗及转归:所有患者在确诊后均给予低铜饮食,其中51例(89.5%)患者经给予青霉胺、锌及保肝等药物治疗后均好转,4例患者治疗中效果欠佳,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放弃治疗,2例患者因经济问题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结论:1.肝豆状核变性发病各年龄段均可见,但以青少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2.临床类型及首发症状均以肝型为主,其次为脑型,故青少年出现肝功能损害及神经系统异常应警惕该病的可能。3.铜蓝蛋白与血清铜阳性率较高,可作为首选的实验室指标,头颅CT及MRI检查存在特异性提示。4.肝豆状核变性可侵犯肝脏、神经系统、血液系统、肾脏、角膜、骨骼系统等各个系统。5.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图文】:

肝豆状核变性,兰州大学,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


各临床类型所占比例

比例,脑型,混合型,肝病


5将患者按年龄分组(表 2-2):<18 岁 23 例,其中肝型 14 例(60.94%),脑型 4 例(17.4%),,混合型 3 例(13%)。≥18 岁 34 例,其中肝型 25 例(73.5%),脑型 4 例(11.8%),混合型 5 例(14.7%)。通过比较发现,各年龄组均以肝病型为主,不同年龄组的临床类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图 2-2 各首发症状所见比例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4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华;杨桦;;妊娠合并肝豆状核变性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中国医刊;2017年12期

2 杜壮;;2例肝豆状核变性报道[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年37期

3 饶娆;杜益刚;汪炜民;夏昆;徐银;薛本春;韩永升;韩咏竹;;类似Creutzfeldt-Jakob病影像学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报告[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7年03期

4 蒋立会;丛乐乐;周梅香;毛瑞涛;;兄妹4人肝豆状核变性诊治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年08期

5 韩海桃;;小儿肝豆状核变性1例报告[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年87期

6 王丽华;;肝豆状核变性 您了解么?[J];肝博士;2016年01期

7 ;《肝豆状核变性》介绍[J];江淮文史;2016年01期

8 段国英;姚丽英;姚丁;;肝型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点与早期诊断[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年46期

9 白新璐;;肝豆状核变性110例临床分析[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6年06期

10 罗勤;;肝豆状核变性:一种先天性遗传病[J];家庭医学;201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安琴;徐春生;李传富;武红利;卢琦;张春芸;;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基底节区变化的扩散峰度成像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大会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7年

2 杨文明;;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A];江西省第四次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4年

3 孟凡娜;李玲;胡明;吕佩源;董艳红;;误诊为抑郁症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A];中华医学峰会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5年

4 吴志英;王柠;;中国肝豆状核变性诊治指南(修订版)[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15年

5 吴谨;孙学荣;朱力生;余立;吴明凤;;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治疗与干预[A];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2014年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6 汤其强;;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的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15年

7 余小玲;韩咏竹;杨任民;孙道银;喻绪恩;韩永升;薛本春;胡纪源;王训;李凯;王共强;叶冬青;胡文彬;;安徽省肝豆状核变性的流行病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15年

8 孟凡娜;;误诊为抑郁症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A];第四届全国痴呆与认知障碍学术研讨会及高级讲授班论文汇编[C];2015年

9 韩永升;汪凯;李波;韩咏竹;马心锋;;肝豆状核变性注意网络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14年

10 朱华倩;;肝豆状核变性一例并回顾相关文献[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张爱琼 李金强;病理性“美瞳”:肝豆状核变性[N];大众卫生报;2018年

2 南方日报记者 朱晓枫 实习生 杨雅婷 通讯员 周密;约八成罕见病在儿童期发病[N];南方日报;2017年

3 本报记者 尹慧文;肝豆状核变性误诊率高[N];大众卫生报;2012年

4 朱广苓 陈颖;肝豆状核变性易误诊[N];健康报;2009年

5 周颖;安徽省中医院肝豆状核变性研究取得系列成果[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6 杨旭;肝豆状核变性易误诊[N];健康报;2007年

7 黄树春;眼科助诊肝豆状核变性[N];健康报;2007年

8 中南大学肝病研究所教授 杨旭;肝豆状核变性误诊病例分析[N];健康报;2007年

9 杨任民;铜与肝豆状核变性[N];大众卫生报;2000年

10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传染科 何纲;半数肝豆状核变性被误诊[N];大众卫生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鹏景;弱视和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视觉认知功能损害机制的噪音与模型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2 童德军;湖南地区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突变热点和多重PCR反向杂交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3 易露茜;暴发性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病理和基因突变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余昊;浙江地区肝豆状核变性的ATP7B突变特征及特殊表型分析[D];浙江大学;2017年

5 张东锋;WD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关系,基因型—表型关系和基因突变类型—青霉胺疗效关系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6 叶盛;肝豆状核变性基因外显子突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7 万波;中国汉族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ATP7B突变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关联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谷绍娟;肝豆状核变性遗传和致病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9 陈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疾病经济负担的调查与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10 董沁韵;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骨质疏松可能原因分析以及骨关节病变的临床特点[D];复旦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建乐;肝豆状核变性少见影像学改变一例及新发错义突变致病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8年

2 王璐;57例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特点分析[D];兰州大学;2018年

3 张发平;DTI联合~1H-MRS对肝豆状核变性脑组织微观结构损害的定量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

4 赵龙;一例肝豆状核变性家庭的ATP7B基因突变研究[D];青岛大学;2017年

5 于盈盈;10例儿童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分析和基因检测[D];青岛大学;2017年

6 乔丽娜;肝豆状核变性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D];兰州大学;2013年

7 李粉粉;调经汤联合西药排铜对女性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月经不调的临床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7年

8 杜漠;中药排铜筛选方法的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17年

9 王平;肝豆状核变性疾病的基因分析及基因诊断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吉一U

本文编号:26183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6183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3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