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基于血流动力学的Willis环代偿能力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4 18:11

  本文关键词:基于血流动力学的Willis环代偿能力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Willis环是脑动脉最重要的侧支循环,其在维持大脑两侧血供平衡、预防脑卒中发生,改善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正常人群中,拥有完整Willis环结构的只有不到50%。本论文的首要目的是评估Willis环后循环的不同变异类型在应对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时所表现出的代偿能力大小。除此之外,在血流动力学的研究中,个体化模型的建立是基于不同的医学影像技术。因此,本文的另一个目的是从方法学上对比了不同成像技术(3DRA, CTA, MRA)在颅内动脉瘤模型重建中的差异。在对比性的研究中,我们以3DRA数据所建模型(DM)为“标准模型”,CTA模型(CM)和MRA模型(MM)分别与之在形态学参数、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流动特性方面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DM相比,CM与MM在表征颅内动脉瘤形态方面并无显著差异,但在血流动力学方面则有较大差异。而对三类模型瘤内血流流动特性的评估结果显示,不同影像技术并没有显著影响其流动特性。因材料所限,不同变异类型Willis环代偿能力的研究是基于理想模型进行的。首先,基于Willis环后循环的解剖形态变异,本文构建了8种不同Willis环结构三维理想模型。随后,在各模型右侧颈内动脉施以不同程度的狭窄度,分别为24%、43%、64%以及79%。最后,对这40个理想模型进行计算流体力学的模拟分析,所有模型的边界条件以及其它设置均保持一致。通过观察和对比各出口动脉流量的变化,我们发现对于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前动脉(ACA)而言,过渡型Willis环结构(TansT)的代偿能力是最好的。对于大脑后动脉(PCA)而言,单侧颈内动脉狭窄对单侧后交通动脉缺失型Willis环结构(uabPCoA)影响最小。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完全胚胎型Willis环结构(fuFTP)的代偿能力是最差的,在临床中应予以高度重视。本文首先从技术层面对比了不同影像数据在个体模型建立中的差异,这对于血流动力学研究中影像材料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随后,本文研究了后循环变异型Willis环在应对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时所体现的代偿能力大小,这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以及对手术风险进行评估。
【关键词】:Wilis环 代偿能力 颅内动脉瘤 形态学 血流动力学 医学图像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缩略词表9-12
  • 第一章绪论12-23
  • 1.1 Willis环的解剖与临床12-14
  • 1.2 脑动脉的侧支循环14-15
  • 1.3 血流动力学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15-20
  • 1.3.1 血流动力学15-17
  • 1.3.2 Willis环的血流动力学研究17-18
  • 1.3.3 血流动力学与颅内动脉瘤18-20
  • 1.3.4 血流动力学的其它临床应用20
  • 1.4 DSA、CTA及MRA成像及显影能力的对比20-22
  • 1.4.1 DSA成像及其显影能力20-21
  • 1.4.2 CTA成像及其显影能力21
  • 1.4.3 MRA成像及其显影能力21-22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22-23
  • 1.5.1 研究目的22
  • 1.5.2 研究内容22-23
  • 第二章 研究方法概述23-32
  • 2.1 模型重建23-26
  • 2.1.1 理想模型的建立23-25
  • 2.1.2 个体模型的建立25-26
  • 2.2 模拟计算26-31
  • 2.2.1 网格划分27-29
  • 2.2.2 材料参数及边界条件29-31
  • 2.2.3 模拟计算31
  • 2.3 后处理及统计31-32
  • 第三章 基于3DRA、CTA和MFA重颅内动脉瘤的对比性研究32-50
  • 3.1 前言32
  • 3.2 个体化颅内动脉瘤模型32-35
  • 3.2.1 材料32-33
  • 3.2.2 成像协议33
  • 3.2.3 个体模型描述33-35
  • 3.3 对比参数及比较标准35-39
  • 3.3.1 形态学参数35-37
  • 3.3.2 血流动力学参数37-38
  • 3.3.3 流动特点的定性描述38-39
  • 3.3.4 比较标准39
  • 3.4 结果分析39-46
  • 3.4.1 形态学对比结果39-42
  • 3.4.2 血流动力学对比结果42-44
  • 3.4.3 流动特性对比结果44-46
  • 3.5 讨论和总结46-50
  • 第四章 后循环变异型Willis环代偿能力的数值模拟研究50-61
  • 4.1 前言50
  • 4.2 模型描述50-53
  • 4.2.1 基础模型50-52
  • 4.2.2 狭窄模型52-53
  • 4.3 结果分析53-59
  • 4.3.1 狭窄的影响53-56
  • 4.3.2 不同Willis环变异对MCA与ACA流量的影响56-58
  • 4.3.3 不同Willis环变异对PCA流量的影响58-59
  • 4.4 讨论和总结59-61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1-63
  • 5.1 论文的工作总结61
  • 5.2 不足及展望61-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71
  • 作者简介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天然,董其龙,钱根年,郑春雨;高场强磁共振Willis环血管成像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4年01期

2 黄永火,李信友,欧阳祖彬,欧阳羽,冯新民,袁书伟;前、后交通动脉瘤与Willis环血流变化的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3 李肖;周翔平;唐承薇;朱磊;项涛;陈道邦;李瑞祥;;Willis环形态与功能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6年06期

4 申娜;袁奇;崔长琮;;颅内Willis环二维血液动力学计算分析[J];应用力学学报;2009年01期

5 房文皓;吕发金;张丽娟;谢鹏;李琦;;Willis环解剖变异的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14期

6 姬长金;贺缨;;脑Willis环的一维血流动力学及氧输运特性的数值研究[J];力学学报;2012年03期

7 赵斌;周发明;陈涛;李小丽;王世凤;邓晓玲;;Willis环变异与脑血管病关系的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2013年02期

8 林世和;;脑血管损伤时Willis环的意义[J];吉林医科大学学报;1964年04期

9 李艳;谈跃;;Willis环结构变异与脑血管疾病[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年23期

10 张玲;祁鸣;施海彬;;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健康成人Willis环变异[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贺缨;母立众;陈俊源;于迅捷;姬长金;韦建辉;唐元梁;邵宏伟;;基于个性化Willis模型的脑血流动力学特性分析[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陈书宇;丁光宏;;脑循环的扩展Willis环集中参数模型[A];第七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母立众;贺缨;韦建辉;;基于个性化脑Willis环体外模型的流体流动及溶液传输特性研究[A];第十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4 付文宇;乔爱科;;封闭环与开环结构支架治疗Willis环动脉瘤血液动力学研究[A];第十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5 田彦龙;宋冬雷;冷冰;徐斌;顾宇翔;陈功;;国产Willis带膜支架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及长期随访[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王小玲;于铁链;王瑞敏;殷小会;陆国庆;刘国栋;吴奇;;MRA评估TIA患者脑血流量、供血动脉及Willis环完整性[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母立众;基于个性化Willis环体外模型的脑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张p,

本文编号:2659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659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2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