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鱼藤酮皮肤吸收后对大鼠脑部神经递质的影响及巴戟天保护作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6 05:08

  本文关键词:鱼藤酮皮肤吸收后对大鼠脑部神经递质的影响及巴戟天保护作用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采用透皮给药法建立帕金森(Parkinson’s disease,PD)病模型,并与腹腔注射给药法建模后的大鼠进行比较。以行为学、免疫组织化学、生物化学指标作,研究鱼藤酮透皮给药后药物浓度对大鼠脑部神经递质的影响;以及中药巴戟天对鱼藤酮损伤的大鼠神经保护作用。本研究的行为学指标采用体重检测、姿态稳定性实验、前肢力量实验、第一步启动时长实验、自主站立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免疫组织化学指标是对脑部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与炓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compacta,SNc)α-突触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生物化学指标采用脑部微透析对大鼠的脑部神经递质进行采样,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电化学检测器(HPLC-ECD)对二羟苯乙酸(Dihydroxy phenyl acetic acid,DOPAC)、多巴胺(Dopamine,DA)、高香草醛(Herpes virus ateles,HVA)三种神经递质进行含量测定,比较透皮给药与腹腔注射给药后神经递质变化的异同;比较巴戟天给药后神经递质的变化,研究其对脑神经的保护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行为学指标结果:鱼藤酮2.5 mg/d组(低剂量组)、鱼藤酮5.0 mg/d组(中剂量组)、鱼藤酮10.0 mg/d组(高剂量组)大鼠在鱼藤酮透皮给药30 d后,与对照组分别进行组间两两比较:体重检测结果显示,低、中、高三个剂量组的体重分别为357.13±21.33 g、358.73±12.20 g、339.77±27.92 g,与空白对照组体重(367.7±20.56g)相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但均显著高于注射对照组(9.15±0.05 g,P0.01)。姿态稳定性结果显示:低、中、高三个剂量组的跨步距离分别为8.73±0.05cm、8.47±0.12 cm、7.13±0.05 cm,均较空白对照组(6.6±0.08 cm)显著降低(P0.01),且高剂量组显著低于注射对照组(37.50±0.50 cm,P0.01)。前肢力量结果显示:低、中、高三个剂量组的板与地面夹角分别为34.67±1.25°、31.00±2.16°、31.33±1.25°,较空白对照组(41.00±0.82°)显著降低(P0.01);且中、高剂量组显著低于注射对照组(37.50±0.50°,P0.01)。第一步启动时长结果显示:低、中、高剂量组的时长分别为10.83±2.27 s、12.90±2.22 s、14.40±0.82s,与空白剂量组(6.60±0.57 s)相比显著延长(P0.01);与注射对照组(9.90±0.01s)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自主站立次数结果显示: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19.67±3.77次、21.67±4.03次、21.67±3.40次,与空白对照组(24.3±2.87次)和注射对照组(15.0±2.00次)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显示,鱼藤酮给药30 d后,皮肤给药组随着鱼藤酮剂量的增大,大鼠的姿态稳定性、前肢力量逐渐减弱,第一步启动时长逐渐升高。2、免疫组织化学指标结果:30 d给药后,低、中、高剂量组TH免疫组化组织切片平均光密度结果分别为0.133±0.001、0.151±0.005、0.126±0.005,与空白对照组(0.185±0.004)相比,光密度均显著降低(P0.01);与腹腔对照组(0.131±0.004)相比,高、中剂量组的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降低(P0.01)。鱼藤酮10.0 mg/d透皮20 d组(0.147±0.003)、30 d组(0.120±0.005)与0 d组(0.184±0.004)相比,平均光密度均显著降低(P0.01),10 d组(0.172±0.005)差异较弱(P0.05)。结果显示透皮给药组大鼠的TH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大鼠。此外,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显示,各处理组SNc中均出现α-突触蛋白聚合体。3、生物化学指标结果大鼠透皮单次给药:大鼠皮肤单次给药(剂量为10 mg/d/只),其24 h内神经递质在240 min时变化明显,两种神经递质DOPAC和HVA均降低,分别从0.88±0.09μg/m L降至0.33±0.13μg/m L,0.65±0.21μg/m L降至0.52±0.13μg/ml;而DA不降反升,从0.40±0.11μg/m L升至0.46±0.24μg/ml。(DOPAC+HVA)/DA的比值从给药前3.78±2.35下降至1.84±1.56,并于240 min后趋于平稳。大鼠透皮多次给药:鱼藤酮透皮给药30 d后,低、中、高剂量组细胞外液中DA浓度分别为:0.57±0.02μg/m L、0.49±0.06μg/m L、0.72±0.01μg/m L,与空白对照组(0.49±0.14μg/m L)和注射对照组(0.47±0.07μg/m L)相比无明显差异。DOPAC浓度分别为:0.77±0.11μg/m L、0.68±0.10μg/m L、1.58±0.15μg/m L,其中仅有高剂量组较空白对照组(0.58±0.11)升高(P0.05),且也明显高于注射对照组(0.33±0.39,P0.01)。HVA浓度分别为:1.50±0.14μg/m L、0.98±0.17μg/m L、1.39±0.15μg/m L,与空白对照组(0.45±0.05μg/m L)和注射对照组(0.30±0.07μg/m L)相比,低、高剂量组明显较高(P0.01),而中剂量组则差异性较弱(P0.05)。多巴胺代谢系数(DOPAC+HVA)/DA显示,仅有高剂量组(4.33±0.43)与空白对照组(2.28±0.74),注射对照组(1.43±0.16)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其余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和注射对照组想比均无明显差异。鱼藤酮10 mg/d透皮给药10 d组的DA细胞外液浓度(2.40±0.67μg/mL)要显著高于0 d组(0.49±0.14μg/m L),而20 d(0.33±0.02μg/m L)、30 d组(0.72±0.01μg/m L)则与0 d组无明显差异。另外,DOPAC和HVA方面仅有30d组(DOPAC:1.56±0.17μg/m L,HVA:1.39±0.16μg/m L)与0 d组(0.58±0.11μg/m L,0.45±0.05μg/m L)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1),其余组与0 d差异不明显。10 d组多巴胺代谢系数(DOPAC+HVA)/DA(0.43±0.22)要明显低于0 d组(2.28±0.74,P0.01);仅有30 d(7.50±0.25)组比0 d组较高(P0.05),呈现明显的DA代谢紊乱。4、巴戟天对鱼藤酮神经损害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分别进行组间两两比较,10.0 g/d组的DA(0.94±0.02μg/m L)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0.49±0.14,P0.01),而其余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不明显。与0.0 g/d相比,三个剂量组的DA均明显较高(P0.01)。而DOPAC和HVA方面,2.0 g/d组(DOPAC:0.13±0.08μg/m L,HVA:0.23±0.01μg/m L)、10.0 g/d组(DOPAC:0.23±0.04μg/m L,HVA:0.28±0.016μg/m L)与空白对照组(DOPAC:0.58±0.11μg/m L,HVA:0.45±0.05μg/m L)和0.0 g/d组(DOPAC:1.58±0.15μg/m L,HVA:1.39±0.15μg/m L)相比,均存在明显差异(P0.01),而6.0 g/d组(DOPAC:0.40±0.01μg/m L,HVA:0.38±0.04μg/m L)较空白对照组显著性较弱(P0.05),较0.0 g/d组较强(P0.01)。10.0 g/d组和2.0 g/d组(DOPAC+HVA)/DA分别为:0.55±0.14、1.06±0.17,显著低于0.0 g/d组(2.68±0.67)和空白对照组(2.28±0.74),而6.0 g/d组(2.11±0.36)与0.0 g/d组相比差异性较弱(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性较强(P0.01)。本研究显示,鱼藤酮10 mg/d透皮给药30 d可对大鼠的神经递质造成明显的类PD损伤,且较鱼藤酮腹腔注射(3 mg/d/kg)给药法的损伤效果更稳定,死亡率更低。另外,给予了10.0 g/d巴戟天的大鼠,其DA代谢水平更接近于正常大鼠。
【关键词】:鱼藤酮 帕金森 脑部微透析 神经递质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2.5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2
  • 1 前言12-16
  • 2 材料与方法16-25
  • 2.1 材料16-17
  • 2.1.1 鱼藤酮、巴戟天与大鼠16
  • 2.1.2 脑部微透析设备与试剂16-17
  • 2.1.3 免疫组化设备与试剂17
  • 2.2 鱼藤酮与巴戟天给药方法17-18
  • 2.2.1 鱼藤酮腹腔注射剂的制备与给药方法17-18
  • 2.2.2 鱼藤酮乳油的制备与皮肤给药方法18
  • 2.2.3 巴戟天水提液的制备与给药方法18
  • 2.3 大鼠行为学研究18-20
  • 2.3.1 体重研究18
  • 2.3.2 姿态稳定性研究18-19
  • 2.3.3 前肢力量研究19
  • 2.3.4 第一步启动时长研究19
  • 2.3.5 自主站立研究19-20
  • 2.4 免疫组化研究20-21
  • 2.4.1 动物灌注固定取材--大脑免疫组化检测20
  • 2.4.2 组织石蜡包埋与切片20
  • 2.4.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程序20-21
  • 2.4.4 影像学分析21
  • 2.5 生物化学研究21-24
  • 2.5.1 脑部微透析探针导管的埋置21-22
  • 2.5.2 探针预处理与保存方法22-23
  • 2.5.3 使用微透析设备对大鼠脑中的多巴胺及其代谢物进行收集23-24
  • 2.5.4 探针回收率研究24
  • 2.5.5 使用HPLC-ECD法测定透析液中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24
  • 2.6 统计学分析24-25
  • 3 结果与分析25-45
  • 3.1 鱼藤酮透皮给药对大鼠死亡率的影响25
  • 3.2 行为学结果与分析25-31
  • 3.2.1 体重监测结果25-26
  • 3.2.2 姿态稳定性研究结果26-27
  • 3.2.3 前肢力量研究结果27-28
  • 3.2.4 静止启动第一步耗时研究结果28-30
  • 3.2.5 自主站立研究结果30-31
  • 3.3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与分析31-36
  • 3.3.1 透皮给药与腹腔注射给药TH免疫组化光密度的结果31-33
  • 3.3.2 透皮给药天数TH免疫组化光密度的结果33-34
  • 3.3.3 α-syn免疫组化结果34-36
  • 3.4 生物化学结果与分析36-43
  • 3.4.1 脑部微透析探针回收率结果36-37
  • 3.4.2 透皮给药(24 h)对大鼠脑部纹状体神经递质的变化37-39
  • 3.4.3 透皮给药与腹腔注射给药大鼠脑部纹状体细胞外液中神经递质的变化39-41
  • 3.4.4 透皮给药天数与大鼠脑部纹状体细胞外液中神经递质的变化41-43
  • 3.5 巴戟对鱼藤酮脑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43-45
  • 4 讨论45-51
  • 4.1 透皮给药与腹腔注射给药的大鼠PD模型45-49
  • 4.1.1 行为学指标46-47
  • 4.1.2 免疫组织化学指标47
  • 4.1.3 生物化学指标47-49
  • 4.2 巴戟天对大鼠PD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49-51
  • 5 结论51-52
  • 致谢52-53
  • 参考文献53-57
  • 附录A HPLC-ECD色谱图57-74
  • 附录B 仪器74-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鹏;陈地灵;林励;林辉;邓韬;吴俊生;;巴戟天水提液对自然衰老小鼠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2014年06期

2 谭文澜;;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年08期

3 王默然;;帕金森病的中医药治疗概况[J];中医杂志;2012年12期

4 熊s,

本文编号:2682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682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3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