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7 14:18
【摘要】:背景:根据2017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脑卒中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致死性疾病,同时也是致残的首要因素。我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达200万,每年约150万人死于卒中。在700万卒中幸存者中,有3/4丧失劳动能力。经抢救治疗的存活者5年内有20%-47%的复发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方式改变,人口的老龄化,我国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于2016年已成为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卒中的70%,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不但给患者本人,也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很大的压力与负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约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20%。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其卒中年发生率约2-5%。而未经治疗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2小时内再发卒中的风险近21%。因此有效治疗颈动脉狭窄,成为预防卒中发生的重要手段。目前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主要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虽然CAS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等优势,但因为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所以进行一系列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CA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些试验证明了CA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014年美国心脏和卒中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防”指南中,CAS被推荐为CEA的备选治疗方案。然而CAS有着围手术期死亡和卒中发生率、术后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率高等缺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支架置入术对比试验(Carotid Revascularization Endarterectomy versus Stenting Trial,CREST)研究发现,CAS术后2年内再狭窄患者发生同侧缺血性卒中风险是未再狭窄患者的4.37倍。大规模观察研究也表明,随访期间再狭窄发生与同侧缺血性卒中有关。另一项小规模的单中心研究发现,随访期间的再狭窄是同侧缺血性卒中发生的预测因素,风险比为3.6。可见再狭窄的发生影响了CAS的长期有效性。因此确认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相关的风险和预测因素,有助于识别再狭窄高风险的患者,通过密切随访或强化治疗从而避免再狭窄的发生。颈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发生主要与新生内膜增生(neointimal hyperplasia,NIH)有关。支架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后,首先引起血小板粘附,通过血小板和白细胞相互作用,将血液中的白细胞募集到受损处;一方面内皮细胞、血小板和炎症细胞等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I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引起了中膜层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另一方面炎症细胞释放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促进中膜层血管平滑肌向内膜迁移;迁移到内膜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进一步分泌细胞外基质,引起内膜增生。由此可见血小板和炎症反应在支架再狭窄的重要性,以往研究表明血小板平均体积、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分别是血小板活性和炎症的生物标志物。此外,最近的一些研究提示颈动脉分叉的几何形态学特征与血流动力学密切相关,如低剪切应力通过内皮依赖方式、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及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向合成表型转变等对新生内膜增生发挥作用。目的:本研究探讨了血小板平均体积、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及CAS术后颈动脉分叉形态与CAS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方法:收集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2004年3月至2016年12月接受CAS治疗的患者,除去术后死亡或失联而未接受随访的患者。采集人口学特征、主要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实验室和影像结果。术后6个月和此后每年重复一次随访,随访包括影像学评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或多普勒超声)和临床检查。随访期间如果发现任何新的神经症状,也进行影像学评估。随访中经治病变处发生≥50%的狭窄定义为支架内再狭窄。以术前患者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作为炎症标志物,采集这些数据建立数据库,通过Cox回归确认术前炎症状态在CAS术后再狭窄预测中的价值。从数据库中筛选出因颅外颈动脉≥50%的症状性狭窄或≥70%的无症状性狭窄而接受CAS治疗的患者,以这些患者术前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作为研究对象,通过Cox回归用于确认血小板平均体积在CAS术后再狭窄的预测中的价值。首先根据平均人类颈动脉分叉的音叉模型建立基准模型,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er fluid dynamics,CFD)分析颈动脉几何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布的相关情况。从数据库中筛选出同时行双侧CAS治疗的患者,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图像重建患者CAS术后颈动脉分叉的三维模型。根据患者双侧NIH进展率的个体差异,将患者分为NIH对称组和NIH不对称组两组。应用CFD分析患者的颈动脉分叉模型,比较上述两组的血流动力学和几何形态学对NIH影响。结合基准模型和患者个体模型研究结果,探讨CAS术后几何形态对NIH的影响。结果:在纳入接受CAS治疗427例患者的459根颈动脉中,72根(占纳入研究的15.7%)在14.6±19.1个月(0.7-120.7个月)平均随访期被确诊为支架内再狭窄。单变量分析中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前较高的NLR水平(≥2.13)与再狭窄显著相关(P=0.001);而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中未观察到这种显著相关性。多变量分析中,基线NLR≥2.13(风险比[hazad ratio,HR],2.7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46-5.14)、吸烟(HR,1.99;95%CI,1.11-3.58)、残余狭窄(HR,1.12;95%CI,1.09-1.15)、基线血糖水平(HR,1.01;95%CI,1.01-1.02)与支架内再狭窄相关。术前高水平的NLR可能是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术后ISR的预测因子。从数据库中筛选出261例因颅外颈动脉≥50%以上的症状性狭窄或≥70%以上的无症状性狭窄而接受CAS治疗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2.1±16.1(范围2.1-120.7)月,46人发生了再狭窄(占17.6%)。多元分析显示,基线MPV10.1fL(HR,3.20;95%CI,1.28-8.03)、病损长度(HR,1.05;95%CI,1.02-1.08)、残余狭窄(HR,1.07;95%CI,1.05-1.10)以及基线血糖(HR,1.01;95%CI,1.00-1.02)与再狭窄相关。从数据库中筛选出同时行双侧CAS治疗的25位患者,由患者模型得到的数据中,低的时间平均壁面剪切应力(time-average wall shear stress,TAWSS)和高的振荡剪切指数(oscillatory shear index,OSI)分布在NIH的位置几率较高。NIH不对称组和NIH对称组双侧颈内动脉PA_(OSI)差值(10.56%±20.798%vs-5.87%±18.259%,P=0.048)及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直径比差值(5.64%±12.751%vs-3.59%±8.697%,P=0.047)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我们以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接受CAS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作为全身炎症标志物的NLR,可作为无症状颈动脉狭窄CAS术后再狭窄的预测因子;2)较大的血小板平均体积可能与CAS术后的再狭窄有关,术前血小板平均体积较大的患者可能会从CAS术后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得到收益;3)患者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分布显示低的TAWSS和高的OSI区域易发生新生内膜增生,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角度和ECA/CCA直径比可能是预测相对严重NIH的重要几何形态特征。
【图文】:

曲线,颈动脉狭窄,再狭窄,患者


1.2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 CAS 术后再狭窄预测因素的多变量分析多变量 HR (95% CI) P 值1.99 (1.11-3.58) 0.021狭窄1.12 (1.09-1.15) <0.001R ≥2.13 2.74 (1.46-5.14) 0.0021.01(1.01-1.02) <0.001置信区间;HR:风险比;NLR:中性-淋巴细胞数比;应用 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曲线将基线 NLR 值不同(≥2.13 或<2.13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 CAS 术后未发生再狭窄的累积率进行比较。log-验表明基线水平 NLR 值≥2.13 的患者比 NLR<2.13 的患者 CAS 术后发窄的风险更高(P = 0.001)(图 1.1)。

再狭窄,患者


图 2.1 通过 Kaplan-Meier 分析未发生再狭窄的累计率。MPV≤10.1fL 的患者用虚MPV> 10.1fL 的患者用实线显示。将未发生再狭窄的累积率用 log-rank 检验进行比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4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小明;包凌云;方建华;马晨霞;;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指标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再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9年15期

2 唐骁;郭大乔;;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诊治策略[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5年02期

3 武如冰;赵卫杰;陈立新;刘冬梅;许婧婧;;PTCA治疗冠心病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及护理[J];健康之路;2017年02期

4 康博士;;康博士信箱[J];益寿宝典;2017年20期

5 杨国松;朱秀美;李秀才;;中医药防治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研究概况[J];中医临床研究;2012年05期

6 随永刚;吴永健;;药物洗脱支架内再狭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年04期

7 刘刚;;冠脉介入后术后再狭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25期

8 肖春晖;杨向军;张邢炜;陈玉林;励伟芬;王利波;薛树仁;;血浆脑钠尿肽水平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有关[J];心脏杂志;2010年03期

9 尹海军;徐平;;气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原因及处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20期

10 张志;;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存在晚期再狭窄现象[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夏章勇;胥庆华;杨华;陈泽涛;;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内皮功能的变化及与再狭窄的相关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赵狄;徐成斌;;PTCA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A];全国第五届心功能、第二届心脏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3 贾海忠;史载祥;周玉杰;柯元楠;马长生;陈旺;赵霞;王兵;傅俊英;;安替瑞丝方防治再狭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摘要)[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4 王春林;祝光礼;彭哲;;中医药防治PTCA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6年

5 董桂英;;血红蛋白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关系的探讨[A];中国转化医学和整合医学研讨会(广州站)论文综合刊[C];2015年

6 齐晓勇;李俊勇;李树仁;谷剑;王天红;党懿;张建青;;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及其与再狭窄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7 蒋晨阳;傅国胜;何红;周斌全;樊友启;王建安;;药物涂层支架再狭窄7例[A];2005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徐旭英;胡聪;丁毅;李勇;王广宇;王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现状与再狭窄解决策略[A];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六届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4年

9 崔应麟;常学辉;;中医药干预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思路与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神经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6年

10 陆士娟;;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预测冠脉介入术后早期并发症及再狭窄[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荣华 浙江省桐乡市茅盾中学;走进博物馆,我们的课程不再狭窄[N];美术报;2017年

2 时仲省 高思敏 温廷勇;防治PTCA后再狭窄[N];医药经济报;2002年

3 曾繁玉;L-精氨酸可防治PTCA后再狭窄[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32)P血管内放射防治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疗效及其剂-效关系[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青岛市黄岛区中医院神经内科 韩培海 高思山 郝连玉;中医证治冠脉介入后再狭窄[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6 范维琥;中西医结合干预PCI后再狭窄作用获进一步证实[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7 陈祖亮;血管重建后再狭窄难关攻克[N];健康报;2003年

8 记者 徐亚静;抑制VCAM——1表达可减少颈动脉术后再狭窄[N];中国医药报;2010年

9 郑莉丽 王雪飞 符壮才;介入术后能防冠脉再狭窄吗[N];健康报;2002年

10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张艳;益气活血可防治PTCA术后再狭窄[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正泽;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9年

2 李永秋;颈动脉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之对策[D];吉林大学;2004年

3 谷欣权;辐射抑制TURP术后再狭窄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陶登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防治静脉血管桥再狭窄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5 梁春阳;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家兔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6 何维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狭窄防治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苗志林;Rho激酶在炎症因子诱导的小型猪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表达及雷帕霉素干预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8 邹德玲;罗格列酮对大鼠腹主动脉球囊损伤后再狭窄的影响及机制[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9 刘江涛;生物可降解性血管内支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10 郑金刚;可降解雷帕霉素涂层支架抑制小型猪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可行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亚征;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下肢动脉搭桥术后患者氯吡格雷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2 罗玉琨;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因素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3 张仁丹;复方贞术调脂胶囊通过内核因子κB通路抑制炎症因子治疗兔腹主动脉成形后的再狭窄的研究[D];广东药科大学;2018年

4 王煜杰;左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因素分析[D];郑州大学;2018年

5 王颖利;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8年

6 郭文鼐;益气活血解毒化结法对PTA后再狭窄大鼠血管内膜增生及Ca2+/CaM-CaN-NFATc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

7 马征;益气凉血生肌颗粒对PCI术后再狭窄及心血管事件干预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

8 庞思;川芎嗪药物涂层球囊预防血管经皮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动物实验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9 周松;低密度脂蛋白颗粒与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8年

10 黄墨林;SB203580在大鼠的静脉移植后再狭窄的作用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015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7015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c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