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目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死因,也是导致人群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提示,空腹血糖受损(IFG)可能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但是相关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空腹血糖受损人群常同时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中心性肥胖等疾病,合并此类传统危险因素能否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尚没有定论。而且,多个危险因素聚集能对心脑血管疾病患病产生多大影响,又有多少患病可以归因于各种危险因素也需要进一步探索。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大样本的人群调查探讨以上问题,为今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以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研究对象与方法:1.调查对象:2016年3-4月按照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苏州市高新区抽取42个监测点(社区),并在每个社区内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抽取约1/20的楼栋,对楼栋中所有18岁以上居民进行调查。所有的参与者均填写了知情同意书并签名,调查过程符合伦理学要求。2.调查内容和方法: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和访谈,并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疾病医疗史和生活方式等情况。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的测量。另外,对所有研究对象,隔夜空腹8小时采静脉血5ml,现场低温离心,从全血中分离出血浆和血清,低温运输至实验室-80℃保存,用于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的测定。3.统计分析:本研究应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调查表由专业人员进行双人对比录入并核对。结果采用SAS9.4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为?=0.05。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IFG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计算OR值及其95%CI,并根据研究对象是否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和中心性肥胖进行分层,分别计算不同血压、血脂及不同腰围组的IFG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IFG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或中心性肥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关系,并应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性检验来分析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与危险因素聚集数目之间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空腹血糖受损和空腹血糖(连续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曲线下面积(Aear under curve,AUC)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以检验各个单独的因素是否具有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能力。通过计算净重分类改善指数(NRI)和整体鉴别指数(IDI)来评估在传统危险因素基础上增加空腹血糖受损和空腹血糖(连续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另外,我们尝试找出哪几种危险因素与空腹血糖受损聚集更具有预测价值,将空腹血糖受损和三种心脑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和中心性肥胖)的任一种和任意两种组合各得到三个聚集组,计算其AUC及95%CI,进行相互比较。最后,本研究计算了多因素调整后的各危险因素(IFG、高血压、血脂异常、中心性肥胖)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的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PAR%),并分别在总人群、男性和女性人群中,采用直接法计算空腹血糖受损、高血压、血脂异常和中心性肥胖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合并PAR%。研究结果:1.本次纳入分析为非糖尿病患者,共计8538人,年龄中位水平为56.96岁;男性3499人(40.8%),女性5069人(59.2%)。所有研究对象中,血糖正常者7771人(90.70%),IFG者797例(9.30%)。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80例,患病率3.3%(标化患病率为2.7%),其中单独患冠心病者158例,单独患脑卒中者105例,而有17人同时患有冠心病和脑卒中,患病率(及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84%(1.51%)、1.23%(0.97%)和0.20%(0.17%)。2.IFG、高血压、血脂异常、中心性肥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单因素分析中,各个危险因素的OR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调整多个因素后,空腹血糖受损和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仍具有统计学意义,它们的OR及95%CI分别为1.62(1.18-2.22)和2.37(1.77-3.19)。此外,空腹血糖受损和高血压在调整多个因素后均增加冠心病的患病风险,它们的OR及95%CI分别为2.09(1.44-3.02)和1.81(1.26-2.58)。但是在分析与脑卒中的关系中,只有高血压具有统计学意义,其患脑卒中的危险性是非高血压者的3.13(1.95-5.01)倍。3.亚组分析显示,不论在高血压(OR=1.51,95%CI:1.06-2.17)还是非高血压人群(OR=1.99,95%CI:1.04-3.80)中,IFG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血脂异常组中,IFG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是血糖正常者的1.78倍;在血脂正常组中,调整后的OR值并无统计学意义。而在中心性肥胖组中,IFG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是血糖正常者的1.72倍;但是在正常腰围组中,多因素调整后的OR值并无统计学意义。4.无IFG且无危险因素、单纯IFG以及IFG合并1、2、3种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和中心性肥胖)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0.87%、2.25%、4.37%、8.13%和9.89%。Cochran-Armitage趋势性检验的结果显示,随危险因素项数的增多,患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P0.0001)。在之后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IFG聚集1、2和3项危险因素的组合能够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危险性,OR及95%CI分别为2.51(1.09-5.80)、4.86(2.57-9.17)和5.73(2.85-11.52)。5.空腹血糖受损对冠心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曲线下面积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572和0.554。而预测脑卒中的曲线下面积在0.05的检验水准下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计算NRI和IDI以检验其预测价值,可以看出,空腹血糖受损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模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能力。6.IFG合并任一种心血管传统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和中心性肥胖)的均有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P值均小于0.0001),其中IFG+高血压组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能力最好,AUC及95%CI为0.7132(0.6860-0.7404),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001)。IFG合并任两种心血管传统危险因素同样具有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P值均小于0.0001),其中IFG+高血压+血脂异常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能力最好,AUC及95%CI为0.7229(0.6954-0.7503)。不过,IFG+高血压+血脂异常和IFG+高血压+中心性肥胖两组间的AUC并无统计学差异(P=0.7909)。7.IFG和高血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调整后的PAR%及95%CI分别为7.67%(2.15%-13.19%)和42.88%(31.00%-54.77%)。而空腹血糖受损、高血压、血脂异常和中心性肥胖对心脑血管疾病合并作用的PAR%,在总人群中为56.83%,男性中是58.98%,女性中是54.10%。结论:1.空腹血糖受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主要与冠心病具有密切关联。2.空腹血糖受损合并多种传统危险因素能够增加心脑血管疾病患病风险,且危险因素聚集数目越多,危险性越高。3.空腹血糖受损能够在传统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增加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能力。各种危险因素组合中,空腹血糖+高血压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4.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有7.67%可以归因于空腹血糖受损。如果能及早发现并在进展到糖尿病前进行有效的干预,能减轻约8%的心脑血管疾病负担。
【图文】: 图 1 样本获得流程图2.调查内容及方法(1)人口统计学特征和生活方式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和访谈,,并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①人口统计学资料: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工作情况等);②疾病医疗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
调整前后空腹血糖受损合并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54;R7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翻合;杨凤英;;上海市亭林社区65岁及以上居民空腹血糖受损流行现状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8年02期
2 吴崇;;空腹血糖受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关系研究[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5年04期
3 黄钟声;熊祖员;王导;;空腹血糖受损切点下调对糖调节受损患病率影响的调查[J];临床医学工程;2013年06期
4 周丽程;郑杨;;空腹血糖受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10期
5 刘诗瑶;王建生;;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和空腹血糖受损率估计[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年04期
6 贾中伟;陆琼;黄先国;;按新的空腹血糖受损切点标准探讨空腹血糖受损患者血脂[J];安徽医药;2009年11期
7 张永莲;空腹血糖受损患者OGTT结果临床报告[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4年04期
8 凌医生;;什么是空腹血糖受损[J];家庭科技;2011年01期
9 张树才,侯瑞兰;空腹血糖受损要干预[J];家庭医学;2005年08期
10 郜振红;;对空腹血糖受损的认识[J];中国水电医学;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宇鹏;;不同空腹血糖受损切点的体检人群的血压血脂及体重指数差异分析[A];疗养康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1届疗养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周娜;梁军;腾飞;邹彩艳;杨曼青;祁禄;宋怀东;;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与空腹血糖受损的相关性[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3 甘华葵;丁燕;袁平宗;孙毅;周亚莉;陈军;童南伟;;内江市20-60岁从业人员空腹血糖受损及相关因素横断面调查[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张妍;杨学坤;刘金玲;高硕;;空腹血糖受损下限切点下调的合理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周娜;梁军;腾飞;邹彩艳;杨曼青;祁禄;宋怀东;;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空腹血糖受损的相关性[A];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6 范艾红;;ICA、GAD_(Ab)、IAA联合检测与LADA早诊断的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7 王燕;居来提·木塔力甫;石磊;木合依提·吾甫;伊万;韩刚;帕提古丽·买买提;葛家璞;;新疆吐鲁番地区农村维吾尔族空腹血糖受损及相关糖尿病现状调查[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杨志红;杨叶虹;方京冲;刘维薇;朱福星;胡仁明;;单纯空腹血糖受损伴正常白蛋白尿患者尿液蛋白质谱分析[A];2006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十次全国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郎江明;魏爱生;王甫能;郅敏;陈苹;余寿益;陆锦波;;空腹血糖受损最佳切点的探讨[A];广东省第五届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郎江明;魏爱生;王甫能;郅敏;陈苹;余寿益;陆锦波;;空腹血糖受损最佳切点的探讨[A];第八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咏霞;何为“空腹血糖受损”[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2 记者 吴玲娟;传递健康理念 增强健康意识[N];保健时报;2008年
3 中日友好医院教授 杨文英 新宇整理;医生要参与慢病生活干预[N];健康报;2009年
4 桑雪玫;健康从“心”做起[N];中国老年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杨六香;帮您认清“甜蜜的敌人”[N];中国医药报;2017年
6 特约记者 段文利;“协和模式”帮助染艾者活得更好[N];健康报;2015年
7 国医大师 王琦;中国式的精准医学[N];健康报;2015年
8 本报记者 王淑军;我们的生活方式健康吗[N];人民日报;2006年
9 段文利 本报记者 林莉君;李太生:为抗艾患者打开希望之门[N];科技日报;2015年
10 熊佳冰;三大疾病将成为中国未来10年首位危害[N];民营经济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孙丽霞;cumHR对新发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的预测价值[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2 王川;代谢综合征不同组分与肾功能异常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白炳龙;糖代谢状态与胰腺切除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糖代谢改变的关系[D];浙江大学;2016年
4 闫晓光;糖调节受损者的生活方式干预及血浆Visfatin与ADMA水平的关系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庆;空腹血糖受损合并多种危险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D];苏州大学;2018年
2 徐冰;肝酶与肥胖在空腹血糖受损及2型糖尿病患病中的交互作用[D];延边大学;2018年
3 肖惟引;单纯空腹血糖受损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与血压的相关性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4 王伟业;连云港农村社区中老年高血压人群空腹血糖受损与糖尿病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5 何巍;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状况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年
6 李跃;延边地区朝鲜族和汉族人群空腹血糖受损患病情况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7 郭黎;空腹血糖受损人群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分析及其干预转归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8 贾文波;氧化应激在新发T2DM病人胰岛素抵抗进程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应焱燕;基于三级网络体系的糖尿病前期人群流行病学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10 高进;糖尿病前期人群危险因素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
271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