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颅内前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卒中机制和梗死模式的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15 13:52
【摘要】:背景与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主要病因之一。研究显示前、后循环存在管径、分布、血流速度、剪切力、侧支循环等不同,因此推测ICAS基础上,前、后循环IS的发生机制也存在差异。本研究对比颅内前、后循环ICAS致IS的危险因素、卒中机制和梗死模式的差异,为ICAS相关性IS的诊疗及防治提供更多可参考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年龄18岁,病程7天)中,进行了头颅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头颅MRI证实责任动脉供血区急性梗死病灶;DSA证实存在血管狭窄,且狭窄率"g50%或闭塞;同时排除脑出血、TIA、资料不全等患者。本研究共纳入384例患者,根据责任血管的部位,将患者分为前循环组(n=246例)和后循环组(n=138例)。收集病史资料及生化指标,分析其危险因素。根据临床特征及影像,将卒中机制分为:动脉-动脉栓塞、低灌注、穿支动脉闭塞、原位血栓形成、多发机制。依据梗死灶的部位、大小、数目,梗死模式分为:单发病灶(包括单发皮质梗死、单发皮质-皮质下梗死、单发皮质下梗死);弥散病灶;多发病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卒中机制和梗死模式的差异。结果:(1)前循环组男性比例(62.6%)高于后循环组(50.7%),而其高血压、糖尿病比例(63.0%;35.8%)低于后循环组(79.0%;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循环组LDL-C(3.20±1.05)和HbA1c[8.31(P_(25)=5.54,P_(75)=9.98)]水平均高于前循环组(2.89±0.98)、[6.48(P_(25)=5.34,P_(75)=8.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混杂因素的作用后,高血压(OR,4.986;95%CI,2.719~9.143;P0.001)、糖尿病(OR,4.800;95%CI,2.599~8.863;P0.001)、LDL-C(OR,1.468;95%CI,1.162~1.854;P=0.001)、HbA1c(OR,1.185;95%CI,1.076~1.305;P=0.001)均是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2)前循环卒中机制以动脉-动脉栓塞(36.6%)最多见,后循环以穿支动脉闭塞(40.6%)最常见。将2组患者不同卒中机制的构成比进行比较,前循环组中动脉-动脉栓塞构成比(36.6%vs 26.1%)和低灌注构成比(8.1%vs 0.7%)均高于后循环组,而穿支动脉闭塞构成比(14.2%vs 40.6%)低于后循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前循环组梗死模式以多发病灶(40.7%)最多见,后循环组以单发皮质下梗死(40.6%)最常见。将2组患者不同梗死模式的构成比进行比较,前循环组单发皮质-皮质下梗死构成比(17.1%vs 8.7%)和弥散病灶构成比(22.4%vs 10.9%)均高于后循环组,而单发皮质下病灶构成比(14.2%vs40.6%)低于后循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LDL-C和HbA1c水平是颅内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前循环的卒中机制以动脉-动脉栓塞和低灌注为主,而后循环以穿支动脉闭塞为主。前循环的梗死模式以单发皮质-皮质下梗死、弥散梗死为主;后循环以单发皮质下梗死为主。前、后循环有不同的危险因素、卒中机制及梗死模式,应针对不同血管制定不同的防治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4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伟韬;袁良津;胡艳兵;施雪英;;青年缺血性卒中75例临床特点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年08期

2 展珊珊;王锐;王毅飞;付锦;;外泌体与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9年02期

3 任菊;;社区跟进式护理在缺血性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J];慢性病学杂志;2019年07期

4 高磊;王艳芳;;52例青年缺血性卒中的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与危险因素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年02期

5 张长青;王伊龙;王春雪;刘丽萍;赵性泉;王拥军;;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2018年01期

6 徐艳;吴继云;于江;;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8年02期

7 赵素平;袁军;李自如;;重症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能量评估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年18期

8 陈杨;冯加纯;;缺血性卒中生化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8年03期

9 廖一夫;曹裕民;黄俊;张丽;代成波;马桂贤;张雄;;心房颤动患者29495例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8年02期

10 郭凤杰;;甲磺酸双氢麦角毒碱治疗缺血性卒中所致头痛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年7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t熷

本文编号:27145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7145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e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