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MSC中抑制PHD2的表达对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3 06:49
【摘要】:研究背景脑卒中(Stroke)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的急性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三高”特征,危害极大。目前,脑卒中已经成为全世界继恶性肿瘤后的第二大致死性疾病和首位致残性疾病,其中70%以上为缺血性脑卒中。目前,只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唯一通过FDA认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药物,却受到了治疗时间窗、颅内出血风险以及再灌注损伤的限制,只有少于10%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有血管再通治疗的适应证。并且,即使及时接受了再通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也面临长期残疾的风险。因此,脑卒中后的修复治疗就显得极为重要。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可以自我更新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可以定向分化为骨、脂肪、软骨以及骨髓的基质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胶质细胞以及内皮细胞。MSCs在多项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广泛研究。虽然MSCs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上得到了肯定,但是在疗效上却存在了一定的争议,这可能与其较低的靶向迁移效率以及移植后的存活时间短有关。本实验拟构建MRI可视化siRNA纳米载体,递载靶向PHD2的siRNA到MSCs中,特异性的抑制MSCs中PHD2蛋白的表达,提高MSCs的迁移能力和存活能力,进而增强MSCs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同时,实验采用生物发光和磁共振结合的双模态成像方式对MSCs移植后的体内归巢、迁移和存活状态进行动态、无创、连续的活体示踪。第一部分MRI可视化si RNA纳米载体制备及鉴定目的:本实验旨在开发同时具有si RNA递载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示踪性能的磁性纳米载体,验证载体对si RNA的聚合、释放、保护、递载作用以及MRI成像性能,为后续si RNA递载和MSCs体内磁共振标记示踪一体化奠定基础。方法:用甲基化修饰的两亲性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amphiphilic low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imine,Alkyl-PEI)包裹氧化铁纳米颗粒,构建MRI可视化纳米载体。通过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zeta-potential等手段对纳米载体的粒径以及纳米载体对si RNA的聚合的特性进行表征。通过凝胶电泳实验、肝素解络合实验、血清保护实验进一步验证纳米载体对si RNA的聚合、释放以及保护作用。采用磁共振扫描验证纳米载体的磁共振成像能力。FITC荧光染料标记si RNA,通过纳米载体递载si RNA至MSCs 6h后,进行普鲁士蓝染色以及荧光成像,验证纳米载体对si RNA的递载效率。采用CCK-8实验,分别观测MSCs与纳米载体/si RNA复合物共同孵育6h,12h,24h,48h,72h后的细胞存活率,从而检测纳米载体对MSCs是否具有毒性。结果:DLS结果表明构建的纳米载体水合粒径在80-120nm之间。TEM结果显示纳米载体是以氧化铁纳米簇为核心的单分散结构。体外磁共振结果表明,纳米载体的r2值为549.7 m M-1S-1,T2WI图像信号随着纳米载体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表明纳米载体具有很好的磁共振成像性能,可以用于对MSCs的磁共振标记示踪。Zeta-potential随着纳米载体和si RNA的氮/核酸磷酸(N/P)比例而增加,说明纳米载体可以有效的聚集搭载si RNA。凝胶电泳滞留实验结果显示,随着N/P比例增大,纳米载体聚合si RNA的效率逐渐增高,从而阻止si RNA进入凝胶中显像。肝素解络合实验显示,纳米载体聚合si RNA后,在混合物中加入肝素,si RNA可以成功的从纳米载体上释放。血清保护实验结果表明纳米载体可以有效保护si RNA,防止其降解。CCK-8实验结果表明纳米载体递载si RNA至MSCs中,对MSCs无明显的细胞毒性。结论:实验成功构建了低毒性、高转染效率的MRI可视化si RNA递载系统,实现了si RNA递载和MSCs标记示踪的“一石二鸟”的作用。第二部分抑制PHD2蛋白表达促进MSCs治疗作用的体外研究目的:实验旨在通过MRI可视化纳米载体,递载靶向脯氨酸羟化酶2(HIF-prolyl hydroxylase 2,PHD2)的si RNA到MSCs中,特异性的抑制MSCs中PHD2蛋白的表达,探究抑制PHD2表达对MSCs迁移、存活能力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5×10^5 MSCs种植于6孔板中,将纳米载体与siRNA(对照siRNA:siCON;靶向PHD2 si RNA:si PHD2)混合均匀后与MSCs共孵育6h,更换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至48h,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MSCs中PHD2,CXCR4,HIF-1α蛋白表达情况。通过transwell实验测定PHD2蛋白表达抑制后,MSCs迁移能力的改变;采用双氧水(H2O2)凋亡实验观测PHD2蛋白表达抑制后,MSCs在氧化应激环境中的存活情况。结果:通过纳米载体递载si PHD2到MSCs中后,可以有效抑制MSCs中PHD2蛋白的表达。MSCs中PHD2蛋白表达抑制后,与MSCs迁移能力相关的CXCR4蛋白以及与存活能力相关的HIF-1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Transwell实验显示,相对于si CON-MSCs(转染对照si RNA的MSCs)组,si PHD2-MSCs(转染靶向PHD2 si RNA的MSCs)组有更多的细胞迁移到下层小室;而H2O2凋亡实验则表明,加入H2O2后6小时,si PHD2-MSCs组的生物发光强度明显高于si CON-MSCs组。结论:体外实验结果证明,纳米载体递载靶向PHD2的si RNA到MSCs中,可有效抑制PHD2的表达。而抑制MSCs中PHD2蛋白的表达,可以通过提高CXCR4蛋白和HIF-1α蛋白的表达,促进MSCs的迁移、存活能力。第三部分抑制PHD2蛋白表达促进MSCs对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效果的体内研究目的:应用携带双报告基因的病毒粒子和MRI可视化纳米载体对MSCs进行标记。通过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 imaging,BLI)和MRI的双模态成像对移植的MSCs进行体内动态示踪。同时,探究PHD2蛋白表达抑制后,MSCs对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效果的改变,探究MSCs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新方法,新思路。方法:将携带双报告基因的病毒粒子与polybrene(5 mg/m L)加入到MSCs培养基中,6h后换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72小时后传代。取不同浓度的MSCs种植于12孔板中进行BLI检测,测定细胞数量与发光强度的相关性。在光化学法脑卒中模型建立1天后,经心脏输注1×10^6 MSCs至小鼠体内,在MSCs移植后不同时间点进行BLI和MRI检测,动态示踪MSCs移植后在体内的归巢、迁移和存活状况。在MSCs移植7天后,通过T2WI扫描监测缺血梗死灶面积的改变,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BNDF,VEGF的表达情况,通过CD31和DCX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血管新生和神经新生情况,通过普鲁士蓝染色确定MSCs存在于脑组织缺血周边区。MSCs移植后14天,通过DTI扫描监测定FA值以及纤维数目的改变;通过Neu N及MBP免疫染色测定神经修复及脑白质恢复情况。在脑卒中模型建立前1天及MSCs移植后1,3,7,14天分别进行m NSS和foot-faults行为学监测,测定小鼠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MSCs生物发光强度与细胞数目有很高的一致性。MSCs移植后一天,BLI结果显示,si PHD-MSCs组迁移至脑卒中缺血区域的MSC数目明显增多。而在MSCs移植后第7天,si PHD2-MSCs组生物发光信号依然高于si CON-MSCs组。普鲁士蓝染色结果证明,MSCs移植后7天依然存在于脑组织缺血周边区。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SCs移植后7天,si PHD2-MSCs治疗组脑组织中BDNF的表达明显升高,而VEGF的表达则没有显著差异。T2WI扫描结果显示si PHD2-MSCs治疗组脑卒中梗死面积明显减小。si PHD2-MSCs治疗组缺血周边区CD31和侧脑室下区DCX表达明显增多。MSCs移植后14天,DTI结果显示,si PHD2-MSCs组胼胝体区FA值明显增高,纤维数目显著增多,缺血周边区Neu N及MBP表达显著增高。结论:将生物发光和磁共振两种成像方式的有效结合,取长补短,可以对移植的MSCs进行体内动态观测,对MSCs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指导意义。抑制PHD2蛋白表达可以通过增强MSCs细胞的迁移以及存活能力,提高MSCs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43.3
【图文】:

磁共振,粒径测定,磁共振成像,粒径


2.实验结果2.1 纳米载体的粒径测定我们采用TEM成像观测纳米载体的粒径,从图1A中可以看到,纳米载体形成以氧化铁为核心的纳米簇,保证了良好的磁共振成像效果,纳米载体呈均匀单一分布,粒径均匀,图B统计结果显示纳米载体的水合粒径在80-120nm。图1:Alkyl-PEI/SPIO纳米载体的粒径测定(A)纳米载体的TEM成像,纳米载体分布均匀单一,粒径均匀。(B)DLS结果显示,纳米载体的水合粒径为80-120nm。2.2 Alkyl-PEI/SPIO磁共振成像能力监测为检测纳米载体的磁共振成像能力,我们将不同浓度梯度的纳米载体置于磁共振中采集信号,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纳米载体的T2信号强度随纳米载体浓度增加而逐渐降低

磁共振,磁共振,磁共振成像


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6图2: 纳米载体磁共振检测(A)不同浓度纳米载体的T2磁共振成像,纳米载体的T2信号随着浓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B)不同浓度纳米载体的T2 mapping磁共振成像,纳米载体的浓度与其横向持续时间呈正相关。2.3 Alkyl-PEI/SPIO纳米载体聚合、释放、保护siRNA实验Alkyl-PEI/SPIO 与 siRNA 按 照 不 同 N/P 比 例 混 合 后 通 过 静 电 吸 引 形 成Alkyl-SPIO/siRNA复合物。纳米载体与siRNA共孵育之后,其粒径和zeta-potential随纳米载体与siRNA的不同的N/P比例而变化,这一结果说明纳米载体可以有效的聚合siRNA,并且聚合的效率随不同的N/P比而变化(图3A)。凝胶滞留实验结果(图3B)显示,纳米载体聚合siRNA的能力随N/P比例增大而逐渐增强,在N/P比例为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梅;曾尚霞;龙秀英;钟晓闵;;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变化与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年06期

2 王建伟;郝拖霞;;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1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9年21期

3 卢进祥;;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年76期

4 张惠霞;;老年及中青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年34期

5 龚诗立;杨翠翠;胡朝英;张兰;;缺血性脑卒中的炎症及抗炎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9年09期

6 胡瑞婷;覃冬华;胡瑞光;冯晓敏;;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基因筛选和功能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年01期

7 宋瑞;苏同生;;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与性别、合并疾病的关系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12期

8 徐华伟;;缺血性脑卒中与多位点遗传风险计分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年07期

9 陈梦萦;展淑琴;车璐;曹军霞;张晓冬;石金铭;巩付华;郑少微;;双抗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与血小板高反应性的相关性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9年04期

10 李爱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处方药;201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力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不安腿综合征的特点和临床意义[A];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9年

2 王莹莹;蔡云鹏;;基于多组学的缺血性脑卒中时间依赖的细胞因子模块挖掘与分析[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暨首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3 李宓儿;王菊;张露;杜旭东;朱彩蓉;;实验室有关指标与缺血性脑卒中幸存者复发的关系[A];2017年中国卫生统计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4 冯婧;姚斯韵;殷庆培;乔利军;招远祺;;贫血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文献研究[A];第十一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5年

5 潘经锐;彭英;;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力治疗方法—远程缺血适应(综述)[A];第十一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5年

6 蔡文艳;;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脑血管特征及病因分析[A];中华医学峰会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5年

7 皮燕;胡子成;张莉莉;;PAI-1基因启动子区4G/5G多态性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A];中华医学峰会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5年

8 殷梅;聂小改;张圣;朱榆红;;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缺血性脑卒中[A];中华医学峰会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5年

9 彭国平;袁圆;吴珊珊;何芳萍;刘晓燕;罗本燕;;外周血microRNA-let-7e是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潜在生物标记物[A];2015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10 袁文肖;李新;;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健康时报记者 梁缘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邹争春;缺血性脑卒中有了救治新方案[N];健康时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杨志云;中医药治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价值和新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

3 傅谭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治缺血性脑卒中[N];科技日报;2015年

4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刘 波;手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N];大众科技报;2004年

5 杨声瑞 赵强;缺血性脑卒中病因有新发现[N];中国医药报;2002年

6 杨伟中;缺血性脑卒中并发症的治疗[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杨伟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治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8 冯 瑶;预防中风更重要[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9 叶新;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10 魏开敏;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ABC[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英肖;缺血性脑卒中相关miRNA和靶基因miR-424的分析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9年

2 蔡予;内源性扩增调节性T细胞干预糖尿病小鼠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影像学评价[D];东南大学;2018年

3 王从晓;MSC中抑制PHD2的表达对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4 杨敬源;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NT-proBNP和Calectin-3水平对其预后影响[D];苏州大学;2018年

5 苏增锋;心踝血管指数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6 赵芳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白质病变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7 王媛;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认知障碍与非急性期假性延髓情绪发病关联性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8 邓齐文;长链非编码RNA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及其在卒中后免疫抑制的分子机制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9 刘亦伦;超微血管成像技术检测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及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10 李硕;他汀类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河南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媛;化浊和血颗粒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和预后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年

2 侯丽鹏;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预警分析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9年

3 郭洋洋;尼莫地平预先给药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9年

4 顾天舒;血清Endocan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成及稳定性及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9年

5 桂中豪;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临床意义研究[D];蚌埠医学院;2019年

6 王智慧;深圳市大气污染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关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7 刘镇;“纳子温通针法”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观察[D];华北理工大学;2019年

8 李娜;磁共振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联合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右江民族医学院;2019年

9 李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冬夏季外周血CD34+、KDR+细胞水平及其影响因素[D];华北理工大学;2019年

10 李娟;简易评估量表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预测价值分析[D];华北理工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269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7269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7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