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及其与预后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3 00:04
【摘要】:目的:本文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以及侧支循环状态与预后的相关性。对象与研法:选取自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所郴州市第一人民医所神经内科住所,诊断为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由常规检查MRA、CTA、DSA诊断)的缺血性卒中患者211例,符合入组患者均常规行多时相CTA(m CTA)检查(包括动脉峰值期、静脉峰值期、静脉晚期三个时相),依据多时相CTA的ASPECTS侧支循环评分(0-5分)对m CTA影像结果进行侧支循环状态判读,0-3分为侧支循环不良,4-5分为侧支循环良好。根据侧支循环状态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126例)和侧支循环不良组(85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信息(年龄、吸烟、糖尿病、血压)、血清研化结果(血脂、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NIHSS评分以及3个月和6个月的m R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并将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侧支循环状态的影响因素。并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入出所NIHSS的评分基线以及3个月和6个月的m RS的评分。结果:1、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糖尿病病史、吸烟史差专,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结果显示侧支循环良好组的纤维蛋白原(P=0.009)、收缩压(P=0.008)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侧支循环良好组的低密度脂蛋白(P0.001)、同型半胱氨酸(P=0.004)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吸烟、糖尿病所两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1)。两组间年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舒张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对侧支循环良好组与不良组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糖尿病病史、吸烟史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糖尿病、吸烟史所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所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t检验、χ2检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吸烟、收缩压、舒张压、糖尿病、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作为自变量,侧支循环良好与否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法选择逐步进入法,进入和排除标准分专为0.05和0.10,结果如下:收缩压(OR=0.595,95%CI 0.854-2.616,P=0.010)、舒张压(OR=0.417,95%CI 0.200-0.868,P=0.019)、纤维蛋白原(OR=0.645,95%CI0.321-1.300,P=0.020)是侧支循环的促进因素,年龄(OR=2.178,95%CI 1.325-3.582,P=0.002)和糖尿病(OR=1.309,95%CI0.504-3.398,P0.001)是侧支循环的抑制因素。4、侧支循环良好组入所和出所时的NIHSS评分较低(P0.001);3个月、6个月m RS评分侧支循环良好组均低于不良组(P0.001)。结论:1、收缩压、舒张压和纤维蛋白原升高是侧支循环建立的促进因素,年龄和糖尿病是侧支循环建立的抑制因素。2、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中侧支循环良好组较不良组的预后好。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43.3
【图文】:

动脉


动脉峰值期)

静脉


静脉峰值期)

静脉


静脉晚期)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岐平;陈英道;李育英;李海宁;梁炳松;李健;;急性脑梗死后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年01期

2 梁睿;;脑动脉狭窄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的相关影响因素[J];广西医学;2014年12期

3 李继梅;张英;;脑的侧支循环与缺血性卒中[J];中国卒中杂志;2014年08期

4 陈伟莉;丁信法;张圣;虞雁南;陈智才;楼敏;;动态CT血管造影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血流与静脉溶栓预后的关系[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1期

5 黄家星;林文华;刘丽萍;濮月华;谭泽峰;徐安定;;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卒中杂志;2013年04期

6 刘勇;韩军良;何君宏;李建军;白雅;张光运;赵钢;;脑血管危险因素对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3年02期

7 P.M.Robson;A.Shankaranarayanan;N.M.Rofsky;D.C.Alsop;于静;;用动脉自旋标记法行脑血管的时间分辨性选择性数字减影MR血管成像[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年01期

8 徐琳琳;朱明勤;王守春;朱辉;杨弋;邓方;吴江;冯加纯;;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侧支循环及其影响因素[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年03期

9 罗国君;杜玲;王云甫;何国厚;;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的比较[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7年04期

10 李文健;王亚男;李红云;纪晓军;裴海涛;;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进展性卒中的效果[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豪杰;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CISS、SPARKLE、TOAST一致性分析[D];首都医科大学;2017年

2 黄光坚;症状性颈内动脉系统狭窄和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D];广西医科大学;2014年

3 赵明艳;影响脑动脉狭窄侧支循环建立的因素[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526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7526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6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