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其出血风险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7-26 12:18
【摘要】:第一部分脑供血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目的:分析脑供血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合并动脉瘤的高危人群筛查提供依据。方法:入选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住院的所有影像学(CTA、DSA)诊断脑血管狭窄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既往基础疾病等)、患者入院时临床特点(患者TIA史、卒中史、入院起病症状、改良Rankin评分等)的相关信息,以及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的影像学资料(狭窄偏侧、位置、程度等);对于合并动脉瘤患者,分析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动脉瘤与狭窄的位置关系。以狭窄合并动脉瘤病例为病例组,单纯狭窄病例为对照组,通过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2014年至2015年间,本中心收治所有患者中,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1558例,其中狭窄合并动脉瘤(病例组)231例,狭窄不合并动脉瘤(对照组)1327例。病例组病例平均年龄为:61.52±11.72岁,其中女性患者占44.6%(n=103)。2)对病例组的狭窄特点加以分析,狭窄位置主要分布为颈内动脉(n=79,34.2%)和大脑中动脉(n=58,25.1%),其次为颈总动脉(n=45,19.48%)、椎基底动脉(n=47,20.35%)和大脑前动脉(n=2,0.87%);其中轻度狭窄133例,中度狭窄47例,重度及以上狭窄51例。3)对病例组的动脉瘤特点加以分析,动脉瘤的平均最大径为:5.91±4.41mm,位置主要分布于颈内动脉(n=144,62.3%),以及大脑中动脉(n=27,11.7%)、前交通动脉(n=21,9.1%)、基底动脉(n=14,6.1%)、椎动脉(n=7,3.0%)和大脑前动脉(n=7,3.0%)、大脑后动脉(n=6,2.6%)、小脑上动脉(n=3,1.3%)和小脑后下动脉(n=2,0.9%);动脉瘤最大径3mm的有43例(18.6%),3-5mm的有82例(35.5%),5-10mm的有76例(32.9%),10mm以上的有30例(4.3%)。4)对病例组的病例进行解剖特点分析,二者位于同一循环者178例,其中同侧132例;同侧病变中,位于同一支血管病变126例,其中动脉瘤位于狭窄远端者89例,22例毗邻,67例远隔;动脉瘤位于狭窄近端者37例,6例毗邻,31例远隔;动脉瘤与狭窄非同一支血管病变6例。5)统计分析病例组狭窄程度与动脉瘤是否破裂之间的关系,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142)。6)单因素分析得出两病共患的相关危险因素:性别(P0.001),年龄(P0.00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史(P0.001)、脑梗史(P=0.013)、狭窄循环部位(P=0.024)和狭窄偏侧(P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女性和低龄(年龄60岁)。结论:脑供血动脉硬化狭窄和颅内动脉瘤两病共患并不罕见,应在缺血性卒中防治中加以重视。本研究发现女性和低龄(年龄60岁)是两病共患的独立危险因素。该回顾性分析可为今后开展前瞻性筛查两病共患人群及干预治疗提供依据。由于人口老龄化,脑动脉狭窄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加,并发动脉瘤的可能性往往被忽略,这给动脉瘤患者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我们可以对动脉瘤患者的缺血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为安全治疗和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第二部分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脑供血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出血风险的影响目的:研究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合并脑动脉硬化狭窄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出血风险的影响,探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两病共患患者的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住院的脑供血动脉狭窄合并动脉瘤患者,筛选其中未行外科干预的动脉瘤患者进行随访,收集入组病例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随访资料,记录患者出院时的抗血小板聚集方案以及随访时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服用情况,按照患者终点事件发生或观察节点前是否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相关因素及临床终点事件进行分析。主要终点事件定义为随访过程中(30天)出现的动脉瘤破裂出血或者动脉瘤最大径增大1mm。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方法估计阿司匹林对于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影响,用log-rank检验比较是否服用阿司匹林在倾向评分匹配样本中的生存曲线。结果:1)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中心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病例226例,其中5例既往房颤病史,长期服用抗凝药物;2例患者出现住院期间死亡,11例失访;其余207例纳入研究。入选患者平均年龄63.4±12.5岁,其中女性39.61%(n=82),男性60.39%(n=125)。平均随访时间31.84±20.78个月(12~91个月),随访时间中位数为22个月。2)入选患者出院时,157例有抗血小板聚集处方,其中90例双抗,根据治疗方案,6周至3个月后调整至单抗终身服用;67例单抗,均为阿司匹林;50例没有抗血小板聚集处方。随访发现,在157例患者中,145例长期规律服用单抗药物(92.4%),62例患者未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3)随访过程中,有6例(2.90%)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其中1例在出院后随访6M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1例在出院后随访8M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双侧颈总动脉轻度狭窄合并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在出院后随访29M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1例在随访29M时动脉瘤大小由3.2×3.0mm进展至4.3×4.1mm;2例分别在出院后随访23M、28M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有4例发生次要终点事件,均为随访过程中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4)对随访中出现主要终点事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其中低龄(60岁)、后循环动脉瘤发生终点事件几率较高(p0.05)。5)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生存分析显示,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组比不服用组发生终点事件的时间段稍长,然而其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2=1.548,p=0.21)。结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脑血管狭窄患者预防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手段,对于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的病例,合理运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不增加动脉瘤的破裂风险。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43.3
【图文】:
将脑动脉硬化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组作为病例组,脑动脉硬化狭窄未合并颅内动脉瘤病例作为对照组。将患者基线资料及基础疾病等信息纳入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分析。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变量logistic 回归分析中,筛选脑供血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选标准为 0.05,剔除标准为 0.10)。二、结果(一)患者基线资料1、基线数据2014-2015 年我中心收治脑供血动脉硬化狭窄住院患者 1558 例,其中合并动脉瘤患者 231 例。以 TIA/脑卒中起病者 52 例,无症状狭窄原因入院 32 例,以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 52 例,以未破裂动脉瘤起病 89 例,其他原因入院后检出脑供血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 6 例。患者入选流程见图 1,起病方式见图 2。
图 2 两病共患患者起病方式年龄和性别究的狭窄患者平均年龄为64.32±11.33岁,60岁以上患者1083例(103 例(70.1%),女性患者 455 例(29.9%),男女比例为 2.43:1既往病史及合并症究的所有 1558 例患者中,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患者 1120 例(71.9
图 4 动脉瘤的位置分布窄和动脉瘤的解剖关系程度和动脉瘤位置关系脉瘤位于同一循环者 178 例,其中同侧 132 例,同侧病变中管,其中动脉瘤位于狭窄远端者 89 例,其中 22 例毗邻,67窄近端者 37 例,其中 6 例毗邻,31 例远隔;动脉瘤与狭窄。管硬化狭窄程度与动脉瘤破裂的关系度和动脉瘤破裂与否分类,轻度狭窄合并未破裂动脉瘤 96 狭窄合并未破裂动脉瘤 39 例,破裂 8 例;重度狭窄合并未破5 例;闭塞合并未破裂动脉瘤 13 例,破裂 2 例。狭窄合并未破裂动脉瘤 83 例,在所有狭窄中发生率为 5.33符合;卡方检验动脉瘤是否破裂与脑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P=0.142),详见图 5。
本文编号:2770755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43.3
【图文】:
将脑动脉硬化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组作为病例组,脑动脉硬化狭窄未合并颅内动脉瘤病例作为对照组。将患者基线资料及基础疾病等信息纳入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分析。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变量logistic 回归分析中,筛选脑供血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选标准为 0.05,剔除标准为 0.10)。二、结果(一)患者基线资料1、基线数据2014-2015 年我中心收治脑供血动脉硬化狭窄住院患者 1558 例,其中合并动脉瘤患者 231 例。以 TIA/脑卒中起病者 52 例,无症状狭窄原因入院 32 例,以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 52 例,以未破裂动脉瘤起病 89 例,其他原因入院后检出脑供血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 6 例。患者入选流程见图 1,起病方式见图 2。
图 2 两病共患患者起病方式年龄和性别究的狭窄患者平均年龄为64.32±11.33岁,60岁以上患者1083例(103 例(70.1%),女性患者 455 例(29.9%),男女比例为 2.43:1既往病史及合并症究的所有 1558 例患者中,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患者 1120 例(71.9
图 4 动脉瘤的位置分布窄和动脉瘤的解剖关系程度和动脉瘤位置关系脉瘤位于同一循环者 178 例,其中同侧 132 例,同侧病变中管,其中动脉瘤位于狭窄远端者 89 例,其中 22 例毗邻,67窄近端者 37 例,其中 6 例毗邻,31 例远隔;动脉瘤与狭窄。管硬化狭窄程度与动脉瘤破裂的关系度和动脉瘤破裂与否分类,轻度狭窄合并未破裂动脉瘤 96 狭窄合并未破裂动脉瘤 39 例,破裂 8 例;重度狭窄合并未破5 例;闭塞合并未破裂动脉瘤 13 例,破裂 2 例。狭窄合并未破裂动脉瘤 83 例,在所有狭窄中发生率为 5.33符合;卡方检验动脉瘤是否破裂与脑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P=0.142),详见图 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Risk factors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 in a Chinese ethnic population[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6年16期
本文编号:27707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77075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