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相关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0-08-08 08:21
【摘要】: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kinsonism,VP)是在脑动脉硬化基础上发生的一类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由Critchley在1929年首先提出的。近年来,VP患者不断增加,VP发病率持续上升,而目前对于VP患者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仍处于减轻症状,延缓病程进展阶段,因此及早识别危险因素和VP的发生,尽早进行有效干预,对于预防本病的发生发展意义重大。目的:通过对登记入组的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基本信息资料进行分析比对,探讨VP的独特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为VP患者的早期识别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于2015年9至2017年12月收治于邯郸市第一医院神内一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VP患者46例及PD患者28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临床症状、实验室血液标本检验结果,应用SPSS 25.0软件分析VP患者的相关因素,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VP患者的平均年龄较PD患者高。(2)VP组和PD组之间受教育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D患者受教育水平在小学以下者明显多于VP患者。(3)VP组和PD组之间静止性震颤、肌强直、锥体束征、认知功能障碍、嗅觉减退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VP患者的静止性震颤、嗅觉减退比例低于PD患者,VP患者的肌强直、认知功能障碍、锥体束征的比例显著高于PD患者。(4)VP组和PD组之间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VP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比例显著高于PD患者。(5)VP组和PD组之间的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VP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比例显著高于PD组患者。结论:(1)VP患者与PD患者相比,临床症状上更容易出现肌强直、锥体束征、认知功能障碍,而PD患者的静止性震颤、嗅觉减退较VP患者更为多见。(2)年龄、高血压、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是VP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42.5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4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江彤;查曹兵;陈伟良;金海加;徐雷;;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帕金森病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特征比较[J];武警医学;2015年06期
2 高升;;糖尿病并发脑卒中的临床分析及防治[J];中外医学研究;2015年10期
3 张填;陈志斌;王W
本文编号:27853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78530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