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房颤脑卒中患者子代P波指标的初步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13 08:43
   第一部分 P波相关指标与房颤脑卒中患者子代房颤风险研究研究背景和目的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卒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表明,亲代非瓣膜性AF是子代罹患AF的独立预测因子[优势比(odds ratio,OR)1.85],当双亲均有AF时其后代AF的OR值为3.2,即一级亲属确诊罹患AF,则本人患AF的风险增加约40%。虽然已经确立了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的遗传特质,有效预测子代发生AF的实验室指标国内外尚缺乏研究。既往大量研究报道了心电图相关P波指标(包括P波时限、P波离散度、V1导联终末电势以及PR间期)和心房相关血清标记物(包括BNP、hs-CRP和D-二聚体),不仅在AF预测方面表现出了优越性,在脑卒中发生的风险评估和分层方面也同样具有一定的价值。因此,本资料分析了 NVAF脑卒中患者子代的心电图相关P波指标、心房相关血清标志物的变化,并与非栓塞性脑梗死患者的子代同类指标进行对比,期望得到有价值的启示。由于本课题主要涉及NVAF患者及其子代,剔除了瓣膜性AF患者,后文涉及的AF均特指NVAF患者。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抗凝门诊、心脏内科、神经内科门诊、病房以及公开招募NVAF脑梗死患者子代,纳入观察组。同时选取曾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并诊断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成年子代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等资料进行匹配,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家族史、常规心电图、血清标记物等资料。比较两组间的心电图相关P波指标、心房相关血清指标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的人数为242例,男性135例(55.78%),女性107例(44.22%),平均年龄49.19±9.56岁。其中观察组122例,对照组120例。对两组的相关P波指标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Pmax(114.43±10.58ms vs 105.82±11.29ms)、Pd(30.11±10.80msvs 20.33±8.96ms)以及 PTFV1(22.29±7.07mm.ms vs 16.14±6.72mm.ms)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01)。当以Pmax≥11Oms为应变量时,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1.211,95%CI1.088~1.348;P0.001)与Pmax≥110ms独立相关。当以Pd≥40ms为应变量时,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88,95%CI1.019~1.162;P=0.012)与Pd≥40ms独立相关。另外,观察组有42例以及对照组32例完成了 hs-CRP、BNP和D-二聚体检查,但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非瓣膜性脑卒中患者子代中Pmax、Pd和PTFV1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子代有显著性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AF本身还是脑卒中,尚需要与无栓塞事件的AF患者子代做对比分析。第二部分P波离散参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研究背景和目的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是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与持续性AF的卒中风险基本相似,其卒中风险是无AF者的5倍之多。由于PAF发病短暂,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使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PAF的检测成为挑战。既往大量研究表明,延长心电监测的方法被证明对部分潜在PAF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是有益的,但是这种方法费时又繁琐、患者依从性差,因此缺血性卒中患者PAF的诊断仍然是一个难题。大量研究表明,P波离散参数[包括最大P 波时限(maximum P-wave duration,Pmax)、最小 P 波时限(minimum P-wave duration,Pmin)、P波离散度(P-wavedispersion,Pd)]是预测PAF良好的心电图指标,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故本研究主要探讨P波离散参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PAF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AF的发生情况,所有患者均在卒中后24小时内入院,并完成常规12导联心电图。住院期间7天内完成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和心脏彩超(检测仪器为Philips iE33超声诊断仪)检查,根据有无PAF将患者分为PAF组和无PAF组。收集所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卒中特征、血液学检查、P波离散参数以及心脏彩超等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饮酒、既往卒中史、P波离散参数、左心房内径等。记录常规心电图中的Pmax、Pmin和Pd,采用多变量logisc回归分析在校正混杂因素后确定不同P波离散参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PAF的独立相关性。研究结果本研究最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有140例。经过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筛选后,有21例(15%)患者在住院期间被检测出PAF。男性83例,女性57例,平均年龄(70.51±7.98)岁;高血压78例,糖尿病55例,高脂血症35例,吸烟32例,饮酒20例。PAF患者与无PAF患者年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BNP、Pmax、Pd、左心房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单变量分析中所有P0.1的变量(包括年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BNP、Pmax、Pd、左心房内径)后,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d[OR1.193,95%CI1.044~1.324;P=0.001]以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OR1.597,95%CI1.166~2.189;P=0.004]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PA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d以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PAF独立相关。对Pd增大以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高的患者进一步监测PAF,并及时抗凝治疗,有助于降低卒中复发风险。
【学位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541.75;R743.3
【部分图文】:

心电图,波时,测量方法,导联


图1?P波时限测量方法??离散度(Pd)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中,不同导联中d=Pmax-Pmin,多数人<40ms,正常值为29±9ms。??终末电势(PTFV1)指VI导联P波负向部分的持续时间(。测量方法是以VI导联P波终末部分的振幅和时限乘积。若P波是正向而有切凹,计算切凹之后的部分。如果有分开始测量,得出乘积根据PTFV1方向可以为正或者整为50mm/s,振幅加大一倍,可以提高测量准确性。目异常值|9,1Q]。??VI??

测量方法,负向,乘积


即Pd=Pmax-Pmin,多数人<40ms,正常值为29±9ms。??(3)?P波终末电势(PTFV1)指VI导联P波负向部分的持续时间(s或ms)与振幅(mm)??的乘积(图2)。测量方法是以VI导联P波终末部分的振幅和时限乘积,PTFV1可为直立、??双向或者倒置。若P波是正向而有切凹,计算切凹之后的部分。如果有负向或者全为负向,??则均以负向部分开始测量,得出乘积根据PTFV1方向可以为正或者为负值。测量PTFV1??时,将纸速调整为50mm/s,振幅加大一倍,可以提高测量准确性。目前多数研究以负值S-??40mnrms作为异常值|9,1Q]。??VI??詞厂??P波负向部分的持续时间(s或ms)?振幅(mm)??图2?P波终末电势测量方法??(4)?PR间期(PRinterval)指在心电图中代表心房开始除极到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成年人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正常值为0.12?0.20s。??2.2.3血清标本采集以及测定方法??抽取研宄对象空腹的静脉血约2ml,置入干燥清洁试管中,采血管中不含任何添加剂,??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丹;尤小凡;田玉金;田芳;骆成;;贫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影响[J];中国卒中杂志;2019年02期

2 王林玉;韩坤强;管生;李振东;;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缺血性卒中复发关系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19年08期

3 钟伙花;屈剑锋;肖卫民;陈仰昆;丘东海;罗根培;;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肌钙蛋白I升高的相关因素和预后研究[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9年05期

4 余翠红;肖敏;魏鹏飞;;和肽素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和小卒中患者的诊断价值[J];贵州医药;2018年07期

5 张首龙;黄石仁;沈雷;王诺;张春阳;陈蕾;张敏敏;邓本强;;合并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分析[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8年04期

6 李晶晶;佟旭;曹亦宾;;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院前和院内延误现状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2016年11期

7 栗静;田婷;石正洪;冯斌;;外周血白细胞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年06期

8 丁岩;常红;詹淑琴;李宁;;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前睡眠障碍的调查[J];北京医学;2017年05期

9 施天明;张锦华;史宗杰;赵鸿琛;潘婕;耿昱;;优化急救流程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至穿刺”时间研究[J];浙江医学;2017年13期

10 祁宇;薛静;高培毅;;急性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像学评估[J];临床荟萃;2017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利丽;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灌注及神经保护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9年

2 张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补救性血管内治疗的观察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9年

3 魏琳;远端缺血后适应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自主神经功能及预后影响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年

4 孙亚鸣;NLR、MHR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D];苏州大学;2018年

5 董美学;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非溶栓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6 曹心慧;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的关系[D];四川大学;2006年

7 尤寿江;血清电解质和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相关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8 群森;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评估价值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9 刘慧勤;SWI不对称静脉低信号及磁敏感血栓征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17年

10 于晓敏;卒中急性期并发症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博;THRIVE、iScore和ASTRAL量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不良结局预测价值的研究[D];锦州医科大学;2019年

2 贾亚南;磁敏感加权成像不对称皮层静脉征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相关性[D];河北医科大学;2019年

3 刘金;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不同时间加用替罗非班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D];华北理工大学;2019年

4 张文玉;醒后卒中的临床特点及早期功能预后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5 陈越;侧枝循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6 曹建文;急性缺血性卒中认知障碍、血液流变学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和Fe_3O_4纳米酶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D];扬州大学;2019年

7 陶经智;房颤脑卒中患者子代P波指标的初步分析[D];扬州大学;2019年

8 王佳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相关性[D];中国医科大学;2019年

9 李昀泽;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H型”高血压的中医证型特点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年

10 王潇;血清Apelin-13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关联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389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8389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8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