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致脑膜炎大肠杆菌感染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0 00:38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coli,ExPEC)是近年来学术界和临床上广泛报道和关注的一类人兽共患性大肠杆菌,该菌可广泛定殖于多种宿主的肠道外组织并引发严重的感染发病。其中,由该菌感染导致的细菌性脑膜炎一直以来对于人类健康和畜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ExPEC侵入宿主的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是其引发脑膜炎发生发展的关键步骤,需要特定的信号分子参与其中。以往的研究表明,ExPEC的多种菌体组分在细菌侵入宿主细胞进而穿过BBB的过程中以及在对抗机体免疫清除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 ExPEC本身毒力因子的参与外,研究还报道宿主细胞的一些蛋白也参与到ExPEC的感染及其侵入BBB的过程,但其参与感染与致病的具体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在此,我们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并结合LC-MS/MS,鉴定并分析猪源致脑膜炎E.coli菌株PCN033、人源致脑膜炎E coli菌株RS218以及非致脑膜炎E.coli菌株HB101分别感染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时的差异表达蛋白,并通过差异表达蛋白的比较分析和进一步功能验证,挖掘ExPEC感染过程中的重要宿主靶点,探讨ExPEC感染导致脑膜炎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中,我们共鉴定到近3000种不同蛋白,比较不同感染组中的差异蛋白发现猪源ExPEC菌株PCN033感染细胞后出现的差异蛋白数量最多,有78种;人源致脑膜炎菌株RS218感染组出现差异蛋白43种;而非致脑膜炎层coli菌株HB101感染组最少,只有6种。分析发现,仅在两株强毒株感染后共同显著变化的蛋白共12个,分别为TEL02、IFT74、CBWD6、TBPL1、RBM5、KRT9、HIST1H1C、HIST1H1D、HIST1H1B、HIST1H1E、MIF 和 DMD。提示,这些蛋白可能参与致脑膜炎E coli的感染与入侵过程。进一步的研究发现,MIF是唯一在两株致脑膜炎,E.coli感染条件下均发生显著上调的蛋白,它能促进脑膜炎E.coli感染BMECs中细胞因子的产生,参与了脑膜炎E.coli感染BMECs中BBB的破坏。通过IPA网络分析,我们还发现NF-κB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均参与了细胞应对致脑膜炎强毒株的感染,两者共同介导了 ExPEC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这些差异蛋白的鉴定和信号通路的解析为我们进一步了解致脑膜炎E.coli感染入侵宿主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过程和机制奠定了基础。
【学位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742.9
【部分图文】:

示意图,血脑屏障,示意图


图1-1血脑屏障示意图(Kim?2008)??Figure?M?The?blood—brain?barrier??

示意图,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示意图


Blood?vessel?'?Endothelial?cell??图1-1血脑屏障示意图(Kim?2008)??Figure?M?The?blood—brain?barrier??5??

生物学,实验流程,基团,方法


相对或绝对定量的分析技术。iTRAQ试剂分为4标和8标试剂,本研宄采用的??是8标miAQ试剂,能对8种样品进行标记,然后对混合标记后的蛋白样品通??过一级质谱、二级质谱串联质谱方法进行分析(如图1-3)。iTRAQ试剂包括??三个基团:一端是报告基团(ReportGroup),其质量从113-121?(120除外,因为??120和苯丙氨酸的亚胺离子质量一样);另外一端是反应基团(Peptide?Reactive??Group),将报告基团与肽N端及赖氨酸侧链连接;中间是平衡基团(Balance??Group),起平衡报告基团质量差的作用(王国佐etal?2017)。??标记??消化;龜■?Z混合二^丨-级质请??提取僅白?|??二级质i着??4??...BSI?B3?D?K2S?Bl?B9??m?*????,??w局部放大??|?l?—匕息?^?l-.?il?M?-???K?—^ill?tlLll.l-il.fTi.il?itti.-?7??图1-3:?iTRAQ实验流程??Figure?1?-3?Experimental?process?of?iTRAQ??鉴于iTRAQ比以前的方法更可靠更准确,己经被广泛用于各类生物学研宄??中。近些年来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第六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在我市召开[J];泰州科技;2009年08期

2 徐哲;李佳霄;徐琳娜;贺花;杨鹏;雷初朝;陈宏;黄永震;;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畜禽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与展望[J];中国牛业科学;2018年06期

3 常蕾;王琰;;第十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成功召开[J];生命的化学;2019年01期

4 魏东阳;;蛋白质组学及其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16期

5 王彦青;韩菲;;蛋白质组学研究热点及展望[J];中学生物教学;2006年03期

6 周倩;朱宏建;;蛋白组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10期

7 彭昌文;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J];中学生物教学;2003年03期

8 陈龙;蛋白质组学[J];生物学教学;2000年11期

9 黄毅;万瑛;;第三军医大学第二届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论坛会讯[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6年22期

10 田瑞军;;蛋白质组学专刊序言[J];生命的化学;201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诗月;复合微生物处理黄连素废水的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2 刘洋;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蛋白质组学改变及早期肾小管间质损伤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8年

3 曹雪妍;不同泌乳期人乳与牛乳乳清和乳脂肪球膜N-糖蛋白质组学差异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9年

4 吕玉金;致脑膜炎大肠杆菌感染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年

5 闫起;六味地黄丸对20月龄小鼠代谢/蛋白质组学影响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9年

6 杨帆;不同病因导致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形态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7 孙欣;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及DDX3X对复制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8 郭金菊;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花药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及CaSEP5基因的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9 周毛天;通过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细菌病原体蛋白MgtC功能以及宿主对SeV病毒感染的应答[D];武汉大学;2015年

10 张勤;基于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探讨天疱疮发病机制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TONNY MARAGA NYONG'A;两种非洲水稻响应盐胁迫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9年

2 刘美慧;莲子抗老化机制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9年

3 李红杰;集成化糖蛋白质组学方法的发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4 吴婧;千金文武汤干预糖尿病肾病模型的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D];延边大学;2019年

5 何勇;慢性社会挫败应激小鼠海马蛋白质组学的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6 夏季;应用SILAC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23乙酰泽泻醇B的抗肿瘤机制及核受体Nur77对线粒体活性的影响[D];厦门大学;2017年

7 Anum Safdar;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8 饶希午;基于蛋白质组学的消癌解毒方干预肝癌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9 陈佩茹;HBs转基因小鼠引发肾炎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D];河北大学;2019年

10 宋婷婷;口腔宏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工作流的建立及其在牙周炎研究中的应用[D];河北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479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8479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a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