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溶栓治疗后不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20-11-19 01:44
   目的:通过研究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不同的抗血小板聚集方案治疗该类患者的疗效,以指导其临床用药。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静脉溶栓后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患者59例,组1共21例,组2共20例,组3共7例,组4共11例。所有患者入院后的常规治疗一致、氯吡格雷代谢型一致。根据收集的患者使用不同抗血小板聚集方案分成4组:组1(负荷剂量双抗组):静脉溶栓24h后立即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 1次/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300mg 1次/d,1天后改为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 1次/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 1次/d口服持续90d;组2(常规剂量双抗组):静脉溶栓24h后立即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 1次/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 1次/d持续90d;组3(单抗阿司匹林组):静脉溶栓24h后立即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 1次/d;组4(单抗氯吡格雷组):静脉溶栓24h后立即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 1次/d。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1.一般基线资料;2.观察指标:溶栓前、溶栓后24h、第3d、第7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3个月后改良Rankin评分(m RS)及溶栓前和第7d的血常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白细胞计数WBC),90d内的不良反应。数据分析采用SPSS25.0软件,检验水准α=0.05。结果:1.各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1)NIHSS:1)溶栓后24h、第3d、第7d与溶栓前比较,4组NIHSS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第3d、第7d与溶栓后24h比较,4组NIHSS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第7d与第3d比较,组1、组2NIHSS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3、组4NIHSS变化不显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PDW、MPV、NLR、PLT、WBC:第7d与溶栓前比较,4个组的PDW、MPV、NLR、WBC均降低,PLT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各组组间比较:(1)NIHSS:溶栓后24h,4组NIH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d、第7d,组1和组2NIHSS均较组3、组4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NIHSS低于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4与组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m RS:3个月后组1、组2m RS低于组3、组4,差异均有统计学(P0.05),而组1m RS低于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4和组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DW、MPV、NLR、PLT、WBC:治疗第7d后,组1、组2与组3、组4相比较,PDW、MPV、NLR、WBC低,PLT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的PDW、MPV、NLR、WBC降低及PLT升高较组2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3和4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良反应:4组脑出血、皮肤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其他部位出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双抗治疗静脉溶栓24h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失效果较单抗好,负荷剂量双抗治疗效果更好,不增加出血风险。2.静脉溶栓后给予强化双抗治疗能更有效的减少患者血小板聚集,同时可以减轻患者炎症反应,可能是其有更好临床疗效的作用机制。
【学位单位】:遵义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743.3
【部分图文】:

组内,患者,单抗,负荷剂量


遵义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龙章玲表 5 治疗后第 7d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 PDW(fL)比较( X±S )组别 溶栓前 第 7d T 值 P 值组 1 13.76±2.22 8.35±1.89 8.97 <0.01组 2 12.57±1.23 9.65±2.34 4.42 <0.01组 3 14.16±2.24 11.67±1.46 2.54 0.04组 4 14.19±2.93 11.33±1.73 2.73 0.02注:组 1:负荷剂量双抗组;组 2:常规剂量双抗组;组 3:单抗阿司匹林组;组 4:单抗氯吡格雷组。

组内,患者,单抗,负荷剂量


遵义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龙章玲表 6 治疗后第 7d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 MPV(fL)比较( X±S )组别 溶栓前 第 7d T 值 P 值组 1 13.51±3.23 7.89±2.09 7.35 <0.01组 2 12.83±3.42 9.43±1.80 3.88 0.01组 3 13.87±2.04 11.04±1.43 3.77 <0.01组 4 12.25±2.80 11.33±1.45 2.43 0.04注:组 1:负荷剂量双抗组;组 2:常规剂量双抗组;组 3:单抗阿司匹林组;组 4:单抗氯吡格雷组。

组内,患者,单抗,负荷剂量


遵义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龙章玲表 7 治疗后第 7d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 WBC(×109/L)比较( X±S )组别 溶栓前 第 7d T 值 P 值组 1 8.04±1.53 5.73±0.96 5.84 <0.01组 2 7.97±1.63 6.54±1.55 2.81 0.01组 3 9.00±0.91 7.70±0.95 2.51 0.04组 4 9.53±2.35 7.93±1.45 2.45 0.04注:组 1:负荷剂量双抗组;组 2:常规剂量双抗组;组 3:单抗阿司匹林组;组 4:单抗氯吡格雷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云瑞,孙尚奎,李光泽,包力华,张永春,李文汉;溶栓丸对家兔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1989年02期

2 HugenholtzPG;SuryapranataH;黄震华;;心肌梗塞早期应用溶栓药物[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89年06期

3 吴文蓓;吴文军;;临床用溶栓药物的应用和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2010年01期

4 熊强,梁剑光,熊晓辉;微生物——几种溶栓药物的重要来源[J];微生物学通报;2003年05期

5 吕静;魏庆民;王志华;夏东晖;杜瑞娟;王记记;王林红;;新型溶栓药物普佑克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1例[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7年06期

6 侯世敬;;不同急诊溶栓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年14期

7 宁荣霞;王瑞;崔晓迎;;新型溶栓药物重组人尿激酶原[J];中国新药杂志;2008年05期

8 蒋锦良,周文,吴葆杰;重组溶栓药物的药动学[J];国外医药(合成药 生化药 制剂分册);2000年03期

9 陈建青;溶栓药物的研究状况[J];福建医药杂志;1999年02期

10 鲁振华;李永东;;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药物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6年1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跃;芎芪有效成分对脑梗死大鼠溶栓后BBB及TJ的保护[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章玲;溶栓治疗后不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的临床观察[D];遵义医科大学;2019年

2 陈曦;靶向XⅢ因子示踪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纤维蛋白沉积及微循环“无复流”[D];东南大学;2018年

3 蒋凡;纳豆激酶的表达与复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4 李晶晶;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rt-PA溶栓患者院内延迟的相关因素分析[D];华北理工大学;2017年

5 时圣桂;GRASPS、SEDAN、HAT模型预测未溶栓治疗的脑梗死出血转化的临床价值[D];青岛大学;2017年

6 张雪;Bacillus aerius S-7菌株纤溶酶的分离纯化及纤溶活性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7 李雨晴;多模式核磁指导觉醒型卒中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8 彭博;尿激酶及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的比较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4年

9 曹耀前;溶栓药物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治疗中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10 张立平;纤溶酶菌株的筛选及酶的分离纯化[D];河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895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8895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f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