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2-20 10:39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09至2019-08月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及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符合入选标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卒中后内科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电动起立床治疗。下肢康复机器人采用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1(广州一康),设定参数:电动床板角度80°,训练速度40steps/min,每次30min,每天1次,每周治疗6天,持续治疗8周。两组在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后进行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Fugl 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The lower extremity of Fugl Meyer scale,FMA-LE)、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并对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观察组33例,男性15例,女性18例,年龄均数±标准差为(55.00±4.92)岁,病程均数±标准差...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电动起立床经查阅文献,目前下肢康复机器人主要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练,其训练具有主动性及抗阻性、重复性、减重支持性等特点。研究表明,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抗阻训练能显著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6]。重复性训练可以扩大训练部位在大脑皮质支配区域的范围,使神经的传递效率提高,从而提高训练部位的运动能力[17]。外部支架、减重设备、支撑平衡设备和控制中心系统共同构成下肢康复机器人减重系统[18]。研究表明,减重系统可以辅助维持患者膝关节周围伸膝肌群的力量,从而帮助提高患者膝关节的稳定性,进一步实现站立的目的[19]。在关于下肢机器人对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研究中,拥有减重系统的机器人组下肢步行能力要优于无减重组[20]。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对于早期脑卒患者,尤其是没有步行能力的患者,通常应用电动起立床(图1-1)进行训练,但是,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1机器人(图1-2)不仅拥有电动起立床的功能,还能为患者提供减重支持、踏步训练等,因此设想,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1机器人是否能代替甚至优于电动起立床治疗呢?图1-1电动起立床图1-2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1机器人经查阅文献,目前下肢康复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有一定步行能力的患者,以提高患者步行速度、改善患者步态等。鲜有文章阐述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没有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基于以上,本研究选取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unctionalambulationcategoryscale,FAC)评分0级或1级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比较了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1机器人与电动起立床两种治疗方法,以期为早期没有步行能力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新思路。
FAC评分比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虚拟现实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陈兰,宗丽春,汤禹铭,赵燕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9(12)
[2]减重支持系统训练联合低频脉冲治疗仪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对的应用[J]. 杨荣. 临床研究. 2019(10)
[3]第18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8会议纪要[J]. 吴伟,吴波,焉传祝,刘鸣.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9 (03)
[4]我国脑卒中防治仍面临巨大挑战——《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概要[J]. 王陇德,刘建民,杨弋,彭斌,王伊龙. 中国循环杂志. 2019(02)
[5]康复辅助机器人及其物理人机交互方法[J]. 彭亮,侯增广,王晨,罗林聪,王卫群. 自动化学报. 2018(11)
[6]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 彭斌,吴波.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09)
[7]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 谢艺婷,柳维林,吴劲松,陶静.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7(11)
[8]早期介入下肢重复性训练对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J]. 张玥,王轶钊,侯玮佳,王菲,赵骅,巫嘉陵.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7(11)
[9]康复机器人的分类探讨[J]. 张飞,喻洪流,王露露,孟巧玲,李素姣,倪伟.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7 (08)
[10]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在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 姜苹苹,王文新,孙波,乔元霞.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51)
硕士论文
[1]坐卧式下肢康复机器人机械设计及虚拟训练系统开发[D]. 林木松.燕山大学 2017
[2]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步态影响的临床研究[D]. 赵一瑾.南方医科大学 2014
[3]一种可穿戴机器人的多传感器感知系统研究[D]. 田双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42647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电动起立床经查阅文献,目前下肢康复机器人主要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练,其训练具有主动性及抗阻性、重复性、减重支持性等特点。研究表明,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抗阻训练能显著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6]。重复性训练可以扩大训练部位在大脑皮质支配区域的范围,使神经的传递效率提高,从而提高训练部位的运动能力[17]。外部支架、减重设备、支撑平衡设备和控制中心系统共同构成下肢康复机器人减重系统[18]。研究表明,减重系统可以辅助维持患者膝关节周围伸膝肌群的力量,从而帮助提高患者膝关节的稳定性,进一步实现站立的目的[19]。在关于下肢机器人对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研究中,拥有减重系统的机器人组下肢步行能力要优于无减重组[20]。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对于早期脑卒患者,尤其是没有步行能力的患者,通常应用电动起立床(图1-1)进行训练,但是,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1机器人(图1-2)不仅拥有电动起立床的功能,还能为患者提供减重支持、踏步训练等,因此设想,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1机器人是否能代替甚至优于电动起立床治疗呢?图1-1电动起立床图1-2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1机器人经查阅文献,目前下肢康复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有一定步行能力的患者,以提高患者步行速度、改善患者步态等。鲜有文章阐述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没有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基于以上,本研究选取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unctionalambulationcategoryscale,FAC)评分0级或1级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比较了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1机器人与电动起立床两种治疗方法,以期为早期没有步行能力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新思路。
FAC评分比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虚拟现实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陈兰,宗丽春,汤禹铭,赵燕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9(12)
[2]减重支持系统训练联合低频脉冲治疗仪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对的应用[J]. 杨荣. 临床研究. 2019(10)
[3]第18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8会议纪要[J]. 吴伟,吴波,焉传祝,刘鸣.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9 (03)
[4]我国脑卒中防治仍面临巨大挑战——《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概要[J]. 王陇德,刘建民,杨弋,彭斌,王伊龙. 中国循环杂志. 2019(02)
[5]康复辅助机器人及其物理人机交互方法[J]. 彭亮,侯增广,王晨,罗林聪,王卫群. 自动化学报. 2018(11)
[6]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 彭斌,吴波.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09)
[7]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 谢艺婷,柳维林,吴劲松,陶静.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7(11)
[8]早期介入下肢重复性训练对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J]. 张玥,王轶钊,侯玮佳,王菲,赵骅,巫嘉陵.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7(11)
[9]康复机器人的分类探讨[J]. 张飞,喻洪流,王露露,孟巧玲,李素姣,倪伟.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7 (08)
[10]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在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 姜苹苹,王文新,孙波,乔元霞.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51)
硕士论文
[1]坐卧式下肢康复机器人机械设计及虚拟训练系统开发[D]. 林木松.燕山大学 2017
[2]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步态影响的临床研究[D]. 赵一瑾.南方医科大学 2014
[3]一种可穿戴机器人的多传感器感知系统研究[D]. 田双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426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04264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