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IL-33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在炎症反应中的可能作用

发布时间:2017-04-13 22:06

  本文关键词:IL-33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在炎症反应中的可能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第一部分题目:IL-33在SAH后的表达、定位及可能作用研究背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特别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高发病,高致死、致残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临床三大脑血管疾病之一,约占到所有脑卒中的5%;国外统计发现大约有12%的SAH患者在就医前就已经死亡,另外在SAH患者中大约有30%的病人在发病后2天内死亡,大约40%的病人在发病后1个月内死亡;即使患者能存活下来,也有大约20%的患者会出现终生的神经功能障碍,超过1/3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并且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第一次破裂出血后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2周内再出血概率为12%,再出血死亡率可高达到72%。现研究认为SAH后3d内发生的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 EBI)对SAH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SAH早期脑损伤的机制包括:1颅内压的升高、脑组织血流灌注量的减少;2急性脑血管痉挛;3血脑屏障(BBB)的破坏;4炎症及凋亡反应;5血红蛋白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6脑水肿等;这些都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白介素33(Interleukin-33, IL-33)是白介素1(Interleukin-1, IL-1)家族的新成员,它的分子量为30kDa:因其具有IL-1家族所固有的结构域,因此IL-33被归类为IL-1家族。白介素1(IL-1)家族是一类前炎症细胞因子与中枢神经系统关系密切。不同的白介素1家族成员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作用不同,有时甚至表现出相反的作用。而IL-33作为IL-1家族的新成员,它与中枢神经系统也可能存在相关性,但是这种相关性现在还明确。IL-33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呈高分布状态,目前有研究认为被激活的具有完整生物学功能的IL-33是细胞对胞外危险环境的反应信号;IL-33在未激活前是以前体形式存在的,在受到刺激后需经过剪切修饰后才进行释放,但是IL-33的激活与修饰释放过程现在还是不清楚的;现在认为IL-33的剪切修饰很可能与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caspase)家族有关。可溶性ST2(sST2).ST2V和跨膜受体ST2(ST2L)是lL-33的主要受体,其中sST2被认为是IL-33的诱骗受体,可与ST2L竞争性结合IL-33,起拮抗剂作用。ST2L是IL-33主要的功能受体,主要由Th2细胞、干细胞和NKT细胞分泌;在反应中IL-33与ST2结合后再与IL-1受体辅助蛋白(IL-1RAcp)结合形成三聚体受体复合物,其中ST2与配体IL-33结合,IL-1RAcp将信号转导、传入细胞内,激活相关信使与蛋白,最终引起髓样初级反应蛋白88(MyD88)、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4(IRAK-1/4)的聚集,激活下游的核因子-κB(NF-κB)和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的信号通路,MAPK通路可以激活下游的信号调节激酶(ERK),p38等因子;NF-κB通路可激活相关的炎症反应因子如白介素-1β(IL-I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现研究认为IL-33是一多功能的因子,参与多种病理反应过程,在不同的系统中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如在心血管系统中起心肌保护作用;在消化系统中起减轻炎症作用;而在呼吸系统炎症中却起到加重炎症反应的作用;但大多数研究均认为IL-33可参与相关炎症反应的病理过程,而炎症反应在SAH后病理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IL-33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高表达,因此我们推测IL-33有可能参与SAH后的炎症反应过程。目的:本实验主要目的为检测IL-33的在SAH后的表达和定位情况,并探讨IL-33在SAH后可能作用。方法:1.实验动物及分组:使用成年雄性Sprague-Dawly大鼠,大小约为280-320g按随机方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和SAH组,其中SAH组又分为SAH模型建立后2h、6h、12h、1d、2d、3d、5d7组。2.SAH模型制作和组织的获取:采用视交叉前池注血模型,在相对应的时间点处死大鼠,选取视交叉前池有积血点的大鼠取颞叶皮质为标本。3. Western blot analysis:利用凝胶电泳分离总蛋白,以检测空白对照组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各时间点组IL-33、MyD88总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凝胶电泳分离核蛋白,以检测在空白对照组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各时间点组NF-κB亚单位P65核蛋白的表达情况。4. RT-PCR analysis:利用RNA提取试剂盒提取大鼠颞叶皮层脑组织的RNA,并进行定量分析;在使用逆转录试剂盒将RNA逆转录为cDNA,利用试剂盒并进行实时定量PCR反应,以检测在空白对照组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各时间点大鼠颞叶皮层中IL-33和IL-1β mRNA表达情况。5.免疫组化染色:制作组织切片,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在空白对照组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天在大鼠颞叶皮层中IL-33表达量的变化,及IL-33在细胞内定位的情况。6.免疫荧光双染:制备组织冰冻切片,利用免疫荧光双染方法检测空白对照组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天IL-33在神经元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和分布情况7.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所有定量数据均以均数±标准误(x±SEM)表示。多组均数比较先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接着采用Dunnett-t检验,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行相关性分析时使用Linear regression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动物实验数量分析:实验过程中空白组模型制作成功率100%,SAH组模型制作成功率75%;另外SAH组大鼠死亡率、视交叉前池无积血点比率分别为19.7%和6.8%。2.SAH引起大鼠大脑皮质中IL-33蛋白水平升高:IL-33蛋白水平在正常大鼠大脑颞叶皮质中呈低表达状态,SAH引起大鼠大脑皮质中IL-33蛋白水平升高,在24小时出现峰点。与空白对照组相比,SAH后6h、12h、1d、2d、3d IL-33的蛋白水平有显著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SAH引起大鼠大脑皮质中IL-33 mRNA、IL-1β mRNA水平升高,并且两者mRNA的改变趋势具有正相关:与对照组相比较,SAH后6h、12小时、1天、2天、3天的IL-33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在24小时出现峰点.;而IL-1β mRNA水平在SAH后1天、3天、5天有显著性升高(p0.05),也在24小时出现峰点。行统计分析发现两者变化趋势存在正相关,r=0.50,p0.05。4.免疫组化示SAH后IL-33表达增多,IL-33定位于细胞核与细胞浆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在SAH后1天IL-33表达量增多(p0.05),IL-33细胞阳性率分别为34.8%和67.9%;并且SAH后IL-33在细胞浆及细胞核中均有表达。5.IL-33在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中有表达,在小胶质细胞中不表达:大鼠大脑皮质中,在对照组和SAH后1天组中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均有IL-33的表达,并且SAH引起IL-33表达量的升高(p0.05)。神经元中SAH组与对照组IL-33细胞阳性率分别为68.9%、46.4%;星形胶质细胞中比率分别为:26.7%、14.1%。小胶质细胞中无IL-33的表达。6.SAH引起大鼠大脑皮质中总蛋白MyD88和核蛋白NF-κB p65蛋白水平升高,并且两者蛋白含量变化趋势与IL-33蛋白表达量的变化趋势均具有正相关:SAH引起大鼠大脑皮质中总蛋白MyD88和核蛋白NF-κB p65蛋白水平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MyD88总蛋白在SAH后12h、1d、2d、3d、5d有显著升高(p0.05); NF-κB p65核蛋白在SAH后12h、1d、2d、3d、5d有显著升高(p0.05);两者均在1天出现峰点。行相关性分析发现SAH后IL-33蛋白变化趋势与MyD88总蛋白变化趋势存在正相关,r=0.57,p0.05;SAH后IL-33蛋白变化趋势与NF-κBp65核蛋白变化趋势存在正相关r=0.61,p0.05。结论:1、SAH引起IL-33表达的升高;2、IL-33定位在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核与细胞浆中;3、SAH后IL-33与IL-1β mRNA有正相关,IL-33与MyD88、NF-κBp65蛋白变化有正相关。4、IL-33有可能通过IL-33→MyD88→NF-κB p65通路参与SAH后的炎症反应过程。第二部分题目:外源性IL-33在SAH后作用和可能作用机制研究背景:在第一部分试验中,我们初步检测了IL-33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表达及定位情况:我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MyD88→NF-κB途径可参与SAH后的炎症反应,实验中我们还发现SAH后IL-33分别与MyD88、NF-κB p65、 IL-1β变化有正相关;因此我们探讨了IL-33通过IL-33→MyD88→NF-κB途径参与SAH后的炎症反应的可能性;现为进一步验证这种可能性,我们在SAH后予外源性IL-33,并检测下游MyD88、NF-κB的变化情况,及脑水肿和神经功能评分的变化。目的:本实验为检测IL-33通过IL-33→MyD88→NF-κB途径参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炎症反应的可能性,及IL-33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影响。方法:1.分组实及给药:使用成年雄性Sprague-Dawly大鼠,大小约为280-320g;按随机方法分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组(SAH)、蛛网膜下腔出血+生理盐水组(SAH+Vehicle)、蛛网膜下腔出血+低剂量外源性IL-33组(SAH+LOW IL-33)、蛛网膜下腔出血+高剂量外源性IL-33组(SAH+HIGH IL-33)。SAH+Vehicle组在SAH模型制作后半小时往视交叉前池注射无菌生理盐水10ul; SAH+LOW IL-33组在SAH模型制作后半小时往视交叉前池注射外源性IL-33 30ng(溶于10ul生理盐水中);SAH+HIGH IL-33组在SAH模型制作后半小时往视交叉前池注射外源性IL-33 300ng(溶于10ul生理盐水中);SAH组模型制作后不再往视交叉前池注射任何液体。2.SAH模型制作和组织的获取:采用视交叉前池注血模型,在模型制作后1天选取视交叉前池有积血点的大鼠取颞叶脑皮质为标本。3. Western blot analysis:用于检测各组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天MyD88总蛋白和NF-κB p65核蛋白的改变情况。4. RT-PCR analysis:用于检测各组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天MyD88和IL-1βmRNA的改变情况。5.神经功能评分:在各组造模后24小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本实验使用Garcia评分系统,该评分最高评18分,最低3分;用于评估各组大鼠SAH的严重程度。6.脑水肿测定: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制作后1天处死大鼠,测定脑水肿,计算方法为([湿重-干重]/湿重]×100%);用于评估大鼠脑水肿严重程度。7.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所有定量数据均以均数±标准误(x±SEM)表示,多组均数比较先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接采用Dunnett-t检验,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动物实验数量分析:本实验原计划在使用48只大鼠,实际使用61只大鼠,在SAH组有3只大鼠死亡或者造模失败,模型制作成功率为80%;在SAH+Vehicle组有4只大鼠死亡或者造模失败,模型制作成功率为75%;在SAH+LOWIL-33组有4只大鼠死亡或者造模失败,模型制作成功率为75%;在SAH+HIGHIL-33组有2只大鼠死亡或者造模失败,模型制作成功率为85%.2.SAH后外源性IL-33引起大鼠大脑皮质中MyD88总蛋白表达量的升高:与SAH组相比SAH+Vehicle组MyD88总蛋白水平的改变并无显著性差异;与SAH组相比,SAH+LOW IL-33组与SAH+HIGH IL-33组MyD88总蛋白水平有显著升高(p0.05)。3.SAH后外源性IL-33引起大鼠大脑皮质中NF-κB p65核蛋白表达量的升高:与SAH组相比较SAH+HIGH IL-33组NF-κB核蛋白有显著性升高(p0.05)。与SAH组相比SAH+Vehicle组与SAH+LOW IL-33组NF-κB核蛋白含量的改变并无显著性差异。4.SAH后外源性IL-33引起大鼠大脑皮质中MyD88. IL-1βmRNA水平提高:与SAH组相比SAH+LOW IL-33组和SAH+HIGH IL-33组MyD88 mRNA水平有显著性提高(p0.05),SAH+Vehicle组无显著性差异;与SAH组相比SAH+LOW IL-33组和SAH+HIGH IL-33组IL-1β mRNA水平有显著性提高(pn05),SAH+Vehicle组无显著性差异。5.SAH后外源性IL-33引起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降低:与SAH组相比SAH+HIGH IL-33组神经功能评分有显著性降低(p0.05),SAH+Vehicle组、SAH+LOW IL-33组无显著性差异。6.SAH后外源性IL-33加重大鼠脑水肿:与SAH组相比SAH+LOW IL-33组和SAH+HIGH IL-33组脑水肿显著性加重(p0.05)。与SAH组相比SAH+Vehicle组脑水肿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SAH后外源性IL-33可引起MyD88总蛋白、NF-κB p65核蛋白表达量的升高2.SAH后外源性IL-33引起大鼠大脑皮质中MyD88mRNA, IL-1βmRNA水平提高3.IL-33可通过IL-33→MyD88→NF-κB通路参与SAH后的炎症反应过程4.IL-33可能引起大鼠SAH的不良预后。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外源性白介素33 通路 蛛网膜下腔出血 白介素33 表达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5
【目录】:
  • 摘要3-11
  • ABSTRACT11-19
  • 第一部分:IL-33在SAH后的表达、定位及可能作用19-49
  • 1. 背景19-27
  • 2. 材料与方法27-35
  • 3. 实验结果35-45
  • 4. 讨论45-49
  • 第二部分 外源性IL-33在SAH后的作用和可能作用机制49-61
  • 1. 背景49
  • 2. 材料与方法49-54
  • 3. 实验结果54-59
  • 4. 讨论59-61
  • 参考文献61-68
  • 全文小结68-69
  • 综述:IL-33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69-76
  • 参考文献73-76
  • 英文缩略词表76-77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77-78
  • 致谢78-7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道敏;姚血明;龙小琴;黄颖;马武开;;苗药金乌健骨方对CIA大鼠血清IL-1、IL-33的影响[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年10期

2 汪银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诊治进展[J];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2013年01期

3 常明则;田晔;乔琳;狄政莉;胡彬;张茹;王虎青;吴海琴;刘勇;;葛根素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时间窗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1期

4 孙博文;唐颖;李晓丹;许力军;;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中IL-33水平的检测及其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2期

5 王泽兰;沈天然;李真;凌文华;;血清白介素-33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价值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4年02期

6 邱艳;赵凌杰;;白介素33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4年07期

7 雷雪;阴金波;刘俊;李正杨;安家印;周政;;甲基-β-环糊精对内皮素-1诱导大鼠颈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胞内钙浓度变化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年11期

8 王那仁朝格吐;张曙光;武彦;;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作用研究进展[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4年05期

9 宋允娜;郑萍;;IL-33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4年03期

10 Hong-Mei Xu;;Th1 cytokine-based immunotherapy for cancer[J];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201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Xianqing Shi;Yongjian Fu;Daqing Liao;Yanfang Chen;Jin Liu;;Role of voltage-dependent calcium channels in basilar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s at early stage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贵州省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诊疗新进展培训班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飞;1、课题一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TCR-ζ链的初步研究 2、课题二 抗α胞衬蛋白抗体在干燥综合征中的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石s

本文编号:3045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045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2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