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白质疏松不对称性相关因素分析
本文关键词:缺血性脑白质疏松不对称性相关因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研究缺血性脑白质疏松(Ischemic leukoaraiosis,ILA)及ILA不对称性的相关因素,探讨ILA及其不对称性发生的原因及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选择总计182研究对象,参考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结果将其分为两组:组A为正常对照组,由46例健康体检者组成,男性19例,女性27例,年龄40-75岁(平均58.540±8.508岁)。组B为ILA组,共136例ILA患者,男性80例,女性56例,年龄35-88岁(平均65.500±10.181岁),各组均满足纳入和排除标准。根据Fazekas评级量表评级的对称比(重侧/轻侧评级)将组B又分为不对称性ILA组(组B1,对称比1.5)及对称性ILA组(组B2,对称比≤1.5)。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疾病诊断、高血压病史、糖尿病(Diabetes melitus, DM)病史、高脂血症(Hyperlipidaemia,HLP)病史、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等,血液指标及检验方法包括:浊度法测定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 (mmol/L)、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 (mmol/L)及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 (mmol/L)水平;表面活性剂直接法测定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h) (mmol/L)水平、终点法测定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h) (mmol/L)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脂蛋白(a) (Lipoprotein(a), LP(a)) (mg/L)、血清胱抑素C(CystatinC, CysC)(mg/L)及血浆D-二聚体(D-Dimmer, D-D) (μg/L)水平;循环酶法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 (umol/L)水平;入院后所有患者均行头MRI及颈动脉彩超检查并详尽记录各项指标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斑块数量大小形态及ILA的Fazekas评级等,被检测出的斑块均采用华盛顿大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分级量进行分级。使用SPSS20.0版本统计软件对各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水平为双侧检验P0.05。结果:(一)、ILA的危险因素分析1.组B的男性80例,58.824%、HLP患者69例,50.735%、CHD患者34例,25.000%、饮酒者47例,34.559%均显著多于组A(19例,41.304%;14例,30.434%;2例,4.348%;8例,17.391%)(P0.05, P0.05,P0.01, P0.05),组B的年龄(65.500±10.181)、血清TC(195.744±43.890)、TG (123.005(88.500-185.750))、 HCY (18.010(14.420~21.775))、CysC (1.405(0.923-1.980))水平、颈动脉斑块分级(2(0-2))及ILA总评级(6(4-7))均显著高于组A(58.540±8.508);(172.787±31.727);97.000(71.750-133.000);13.500(10.525-16.025);0.875(0.778-1.025);0(0-2);0(0-0)(P0.01,P0.01,P0.01,P0.01,P0.01,P0.05,P0.01)。组B与组A两组间DM(P=0.219)、高血压患者(P=0.074)、吸烟者(P=0.070)构成比及血清FBG(P=0.206)、HDL-ch(P=0.276)、 LDL-ch(P=0.238)、LP(a) (P=0.821)及血浆D-D(P=0.482)水平无显著统计学差异。2.ILA危险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TG(OR=1.013)(P0.01), HCY (OR=1.238)(P0.01),年龄(OR=1.053) (P0.05), CysC (OR=2.694) (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3.年龄、血清HCY, CysC水平均与ILA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250,P 0.01;7-=0.315,P0.01;r=0.245,P0.01),血清TG水平与ILA严重程度无显著相关。4.ILA危险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F总评级=-1.770+0.055年龄+0.095HCY(二)、ILA不对称性的危险因素分析1.组B1的DM患者20例,28.986%、HLP患者43例,62.319%、高血压患者45例,65.217%、CHD患者23例,33.333%、均显著多于组B2(患者9例,13.433%;患者26例,38.806%;患者26例,38.806%;患者11例,16.418%)(P0.05,P0.01,P0.01,P0.05),组B1的年龄(69(64~75))、血清HCY(20.130(16.170~ 23.925))、CysC (1.740(0.980-2.075)、颈动脉斑块分级(2(2~2))及对称比(2(2~2))水平均显著高于组B2 (62(56-70)); 16.140(13.100-19.050); 1.110(0.880~1.890); 0 (0-2); 1(1-1.333) (P0.01, P0.01, P0.05, P 0.01, P0.01)。组B2的重侧评级4(4~5)、轻侧评级3(3~4)均显著高于组B1(4(2~5));2(1~2)(P0.05,P0.01)。组B1与组B2两组间性别(P=0.402)、饮酒(P=0.257)、吸烟者(P=0.936)构成比及血清FBG(P=0.094)、TC(P=0.552)、 TG(P=0.967)、HDL-ch(P=0.548)、LDL-ch(P=0.994)、LP(a) (P=0.858)、血浆D-D(P=0.154)、左侧评级(P=0.112)、右侧评级(P=0.328)、总评级(P=0.675)水平无显著统计学差异。2.不对称性ILA危险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HCY(OR=0.918)(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级(OR=0.324)(P0.01),高血压(OR=0.409)(P0.05),年龄(OR=0.942)(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3.年龄、血清HCY、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级水平与不对称性ILA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271,P0.01; r=0.329,P0.01;r=0.439, P0.01)。对于不同高血压病史ILA患者的对称比进行比较,高血压组的对称比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P0.01)。4.不对称性ILA危险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F对称比=0.422+0.009年龄+0.014HCY+0.183斑块分级。结论:1.年龄、TG、HCY、CysC是ILA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年龄、HCY、CysC水平与ILA总评级呈显著正相关,可以反映ILA的严重程度。2.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级、年龄、HCY是不对称性ILA的独立危险因素,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级、HCY、年龄水平与不对称性ILA对称比呈显著正相关,可以反映ILA不对称性的严重程度;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级和血清HCY水平与ILA不对称性关系最为密切。
【关键词】:缺血性脑白质疏松 不对称性 危险因素 头颅MRI 颈动脉彩超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
【目录】:
- 中文摘要7-10
- 英文摘要10-14
- (一) 前言14-15
- (二) 材料和方法15-22
- 1. 研究对象15-16
- 1.1. 组A15
- 1.2. 组B15-16
- 2. 研究方法16-22
- 2.1. 一般资料16-18
- 2.2. 血液指标18
- 2.3. 影像指标18-22
- 2.4. 统计学方法22
- (三) 结果22-30
- 一、ILA的危险因素分析22-25
-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血液指标、颈动脉超声分析22-24
- 2. ILA危险因素分析24-25
- 3. ILA严重程度的相关分析25
- 4. ILA严重程度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25
- 二、ILA不对称性的危险因素分析25-30
-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血液指标、颈动脉超声分析25-27
- 2. ILA患者的MRI影像分析27-28
- 3. ILA不对称性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28-29
- 4. ILA不对称性危险因素与对称比的相关分析29
- 5. ILA不对称性危险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29-30
- (四) 讨论30-37
- (五) 结论37-38
- (六) 参考文献38-42
- 综述42-53
- 参考文献49-53
- 致谢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跃,姜均本;大脑语言区不对称性与半球不对称性的定量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2 焦广生;人体的左右不对称性[J];生物学教学;1995年04期
3 高杨,匡培梓;关于小鸡脑两半球机能不对称性研究综述[J];心理学动态;1995年01期
4 王小川,余杨桂;不对称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眼局部相关因素的关系[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4年02期
5 尧良清,邝健全,杨冬梓;不对称性多囊卵巢的初步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3年03期
6 何权瀛;试论社会人群中医学信息的不对称性[J];医学与哲学;2004年10期
7 罗燕玲,申延琴,李康生;Balb/c小鼠海马IL-1β水平和脑不对称性的关系[J];免疫学杂志;2004年03期
8 张润香,李菊香,熊玉卿,夏春华;HPLC测定人血浆中不对称性二甲精氨酸浓度[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李炯佾;陈忠恒;刘丰春;;大脑额叶髓突不对称性的影像解剖学研究[J];交通医学;2007年04期
10 Chakrabortg R.;罗佳斌;;印度Maharashtra九个人群中表皮脊的变异、Ⅲ、一不对称和指间多样性[J];黑龙江医药科学;198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肖斌;;区域间关系中的不对称性与制衡行为——以欧盟与东盟关系为例[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灿举;徐展;;产生图示面孔搜索的不对称性的知觉因素[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马艳云;;视觉搜索不对称性研究的发展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陈千里;;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的不对称性研究[A];2002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徐岩;刘勇;;我国会计信息管制的经济学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尹倩瑜;龚政;李欢;张长宽;;长江口北支河段潮汐不对称性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5河口治理与保护[C];2013年
7 王盼;栾晓莉;;赤道异常驼峰的南北半球不对称性初步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研讨会摘要集[C];2013年
8 徐华;许洁虹;;非对称性和词汇性质对双语记忆表征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宗守云;;谈“天然N”与“人造N”的不对称性[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卫东;时间,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概念[N];科技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王洪波;中日相互认知的不对称性亟需改变[N];中华读书报;2012年
3 魏 陆;“严进宽出”还是“宽进严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4 邹啸鸣;税的三种逻辑[N];经济观察报;2006年
5 金融学博士 程实;不对称性: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危险标签[N];证券时报;2007年
6 洪峰;抓住自由软件的灵魂[N];计算机世界;2002年
7 ;中美纺织品战中的“不对称性”及转化[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8 江燕;规避风险骑“好马”[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桃花石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崔永;可用利率市场化方式替代加息[N];中国证券报;2011年
10 细亚;反腐败收益与成本的不对称性分析[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信;豆科植物器官内部不对称性分子遗传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2 党晓云;太行山猕猴掌跖骨(指趾骨)的形态学性差及不对称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林;欧洲经货联盟经济不对称性及财政稳健性分析[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年
2 李晓璐;文艺文本中的模糊性和不对称性[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梦璐;反义形容词“软”、“硬”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玲玉;“this/that+adj”表量构式句法语义互动的历时对比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5 胡祥洁;缺血性脑白质疏松不对称性相关因素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6 张瑶;俄语反义词不对称性及其认知心理特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7 李灿举;情绪面部简图的搜索不对称性机制:情绪的或知觉的?[D];西南大学;2014年
8 丁毅;公平加工中主体间的不对称性效应及其机制[D];西南大学;2014年
9 方绪坤;环境的不对称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骥;伦敦奥运语篇中的权力不对称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缺血性脑白质疏松不对称性相关因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68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16821.html